【来源:海南日报】
傍晚时分,海口湾畔,云洞图书馆的弧形轮廓与漫天红霞相映成趣,市民游客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动人一刻。前不久,海口市联合发布晚霞预报产品,让“追晚霞”成为可预测、可规划的旅游体验。这一创新举措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运营,将更好地带动人们来海口看晚霞,推动以“晚霞经济”塑造文旅新业态。
当下,“晚霞热”已然超越景观的范畴。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座城市可挖掘的“宝藏”、可运营的文旅IP。开发晚霞IP,其目的在于发展“晚霞经济”,而“晚霞经济”的本质则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消费场景。换言之,就是向诗意要效益——将晚霞带来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向诗意要效益,绝非只靠“老天赏饭”。海口晚霞之所以能迅速“出圈”,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提供了低成本、高共鸣的情绪价值。在社交平台上,“海口晚霞”与“放松”“疗愈”等关键词高度关联,深刻反映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愈发向往“慢下来”的松弛感受、治愈体验。基于这一趋势,海口推出晚霞预报、突出“追霞”情感价值,可以说是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内心向往,踩准了文旅发展的节拍。以科学赋能文旅,发展“气象+旅游”更是让市民游客生活品质与城市魅力同步升级。
“天赐美景”变成“经济红利”,并不是自然转化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精心培育与策划,将诗意延展、让效益释放。近年来,海口围绕打造晚霞IP,已衍生出丰富的新业态、新场景。比如,“落日音乐会”以晚霞为背景,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落日市集”汇聚精品文创,让游客带走“霞光记忆”;“霞光旅拍”逐渐走红,成为文旅行业的新增长点……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晚霞经济”的潜力不仅在于观赏本身,更在于其衍生的消费链条,从单一的视觉享受到融合音乐、美食、文创的复合体验,以晚霞为轴心的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正不断拓展文旅消费的边界。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海口“晚霞经济”的火热实属必然。一方面,海口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优良的空气为晚霞景观提供了纯净的“画布”。另一方面,海口持续优化滨水空间布局,云洞图书馆、天空之山驿站等文化地标沿海岸线次第绽放,滨海步道、观景平台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构建起观霞的绝佳“观众席”。当整条海岸线成为开放的“观霞长廊”,游客的停留时间自然延长,商业配套、消费场景也随之丰富,可推动晚霞人流红利的外溢效应的释放,带动餐饮、零售、娱乐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晚霞经济不仅是黄昏时分的浪漫与诗意,更衔接起了“白+黑”的经济链条,成为夜经济的“序章”,进一步激发城市消费活力。
赴一场日落,享一份美好。绝美晚霞正从自然现象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看一场晚霞也正以审美体验拓展经济现象、以视觉盛宴催生文旅热点。包括海口在内的海南各地,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服务质量、深挖文化内涵,让“晚霞经济”更加绚烂。同时,也要探索将晚霞IP延伸至文创设计等更多领域,推动“瞬间美景”转化为“长效经济”,在这片被晚霞映照的天空下,演绎更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让漫天红霞点亮海南自贸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原标题:开发晚霞IP,向诗意要效益
记者:陈奕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