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被冠以“小众秘境”“惊险视角”标签的打卡地,近年来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不少人“只为一览同款风景”跟风前往,本质是人们对自然与独特体验的向往。但看似风光独特、体验新奇,却潜藏不少隐患。
近期,有多个新兴景区和未经开发“野景点”因天灾或地险造成意外,发生安全事故,屡屡出现游客“打卡”变成“玩命”的悲剧。在打卡网红文旅热的背景下,个性游当中的隐患与避险等话题,再度引起各方关注。
警惕“野生景点”隐藏致命危险
盛夏时节,社交平台上,不少未开发的“野生景点”被博主们炒作成可以免费戏水的“网红打卡地”,这些未开发的自然景观虽景色迷人,却隐藏着致命危险。
近期,各地发生就多起未开发景点事故夺走多条生命。8月1日,惠东县未经开发的网红“野景点”“爱心潭”,6人下水游玩时被突然出现的急流冲走,最终5人确认遇难。
网红野生景点爱心潭 网络图片
更早些时候,在肇庆市鼎湖区大坑头村,当地政府反复强调该区域“非景区旅游路线”,因地形复杂且有深水区,但这个被网友热捧的溯溪秘境,依然吸引不少驴友前往,最终发生一起溺亡事件。
5月25日,福建泉州安溪一处非旅游景点,也有一名女子坠崖身亡。
这些被社交媒体包装成“人少景美”“必去秘境”的野生景点,正成为新型“死亡陷阱”。
热外户外运动的广州市民刘小姐听说相关意外事故报道后,颇有些心有余悸。她告诉记者,她和很多驴友曾经结队徒步,去过不少网红打卡路线,“夏天在溪流溯溪玩水消暑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出发前大家都会强调注意安全、保护生态等活动要求,但是她也注意到某些路线虽然在圈内看似成熟,的确很多地点属于未开发区域,算是“野生景点”。
夏塔吊桥绳索断裂 网络图片
其实,不仅是未开发景点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亡,部分新兴网红景区的安全事故同样引起各方关注。
8月6日,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旅游风景区内,一座吊桥发生绳索断裂,桥面倾斜,有部分游客从桥上跌入湍急河流中。其中,5人不幸遇难,22人受轻伤,2人伤势较重。
据悉,这座吊桥在24年主绳就断裂过一次。
7月27日,贵州习水县二郎镇飞鱼谷漂流景区也发生过游客溺水身亡事件。事发当日,在该景区体验漂流的游客反映,该河段水流湍急,但景区未给游客配备安全帽。
各方专家热议,提醒“安全不是一句空话”
在出游目的地选择上,现在游客受社交平台自媒体和流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孙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要正视“网红”景点的传播吸引了很多游客,其中不乏对常规景点之外的挖掘推荐,带来更多新鲜感和刺激体验。
但他指出,游客选择更多元之余,“野生景点”的宣传传播上大多存在不全面的情况,甚至缺乏对潜在危险性和注意事项这一重要的信息传递。
此前,北京应急管理学会专家苗卫国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去野外无人管理的景点,危险系数是极其高的。”在山区野游不仅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被昆虫叮咬或蜇伤、突发身体不适,还有可能遭遇落石或雪崩、摔伤出血、被蛇等野生动物攻击,甚至可能在夏季暴雨时遇到雷击,而且“野外没有安全保障措施,一旦发生意外,伤者很难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到野外开放水域游泳则更危险,“有些看似很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是暗流涌动,有瀑布,有深潭,还会有水草,盲目下水游泳很容易发生意外”。
在长期负责景区经营的旅游专家李星凯看来,部分新兴景区成为网红后游客激增,但是安全管理经验等却未必能及时跟上游客增长速度,开发不完善容易埋下安全隐患。而无人负责状态的“野生景点”,对游客的安全保障更是无从说起。“今年的悲剧,如果大家不吸取教训,明年还会发生。”
北京密云发生强降雨天气 新华社发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文彤认为,当下越来越多自助旅游者推崇“无景点旅游”,倾向于选择自然景观较好但未经开发的场所,进行露营、烧烤、溯溪等活动。这些非旅游景区属于未开发且无人经营维护管理的自然场所,缺乏基本的设施设备保障,安全完全依赖旅游者个人的经验、安全意识和能力,难以形成完善保障。
他表示,对于已开发景区来说,“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保障设施设备的安全状态,完善运营管理维护及应急救援方案,加强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并不是一句空话。旅游者外出旅游时,除了关注游玩体验,更要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关注安全提示,遵守相关规定,服从管理要求。人多时不凑热闹,注意自我保护,既要对自身安全负责,也要防止个人行为影响群体安全。
目前很多网红景点是因为社交平台博主的推荐而走红。记者注意到,某些网红博主为了吸引流量,明知相关景点或旅游线路的重大危险情形,仍予以推荐,未尽合理的风险提示义务,甚至刻意隐瞒安全风险。
有法律专家认为,这种推荐方式可能会被认定具有过错或者主观故意,推荐者或应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同时,社交平台对于这类这类违规传播“野景点”的行为,可能需要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对“网红打卡地”攻略可能导致的风险作出提示,对已发现的不合规的攻略采取限流、删除等必要措施。
据了解,早在2024年,抖音平台就曾发布公告,启动“野景点”类短视频治理,呼吁用户举报风险地点,重点关注“野景点”游玩,危险区域探险,危险戏水行为三个方面。
延伸:文旅部门重视排查隐患,出版手册指导安全
随着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同时迎来暑期旅游高峰,极端天气多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风险加大。记者注意到,暑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各地省市文旅部门,针对汛期、暑期出游已经发出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密切关注旅游安全。
8月1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更是在全省文旅行业防汛等专题会议上,要求全省文旅经营单位针对汛期极端天气影响迅速开展“拉网式”风险排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如临山临水景区边坡稳定性)、设施设备稳固性(游乐设施、建筑结构等)、用电安全(漏水漏电风险)及疏散通道畅通性。
各地须建立“一隐患一档案”动态台账,能立即整改的当场解决;对短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重大隐患场所,一律暂停营业直至风险消除。当发布暴雨、雷电等预警时,立即暂停水上项目(游船、漂流)、户外高空项目(玻璃栈道、蹦极)及山地越野活动;涉水项目须严格落实防溺水措施,对照专家指导方案自查救生设备、警示标识及救援力量配备,杜绝游客擅自进入危险水域。
此外,羊城晚报记者还了解到,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组织编制的《旅游安全实务手册》电子版正式上线,该手册系统梳理了常见旅游安全问题及应对处置方法。从自然灾害到事故灾难,从社会安全事件到特殊旅游项目,一本掌握200+风险应对方案;针对高风险旅游项目、境外旅游、极端天气等特殊场景提供专业建议。
《手册》适用对象涵盖了广大游客 、旅行社及导游、旅游景区、旅游住宿经营者、相关行业管理人员。
其中,针对洪水来临,提醒要迅速到附近的山坡、高地、屋顶、楼房高层、大树上等位置高的地方暂避;要设法尽快发出求救信号和信息,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落水时要寻找并抓住漂浮物,如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不要接近或攀爬电线杆、高压线铁塔,不要爬到泥坯房房顶上。发现有泥石流、山体滑坡,要迅速向两边稳定区逃离,不要沿着山体向上方或下方奔跑。应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山沟底部扎营。
中国消防救援也特别提醒,汛期极端天气多发,如遇到山洪暴发、洪水快速倾泻,人很容易被冲走酿成悲剧,切勿在滩涂、河道、山脚等区域游览停留、野营捕鱼警惕落水,确保安全。“野生景点”属于未开发景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短时间内无法做到人员疏散和撤离,极易造成伤亡事故,切勿在未经开发的野外区域游玩。热气球、蹦极、漂流、玻璃栈道等是高风险旅游项目,游客应认真了解项目经营者的资质、安全措施及项目的安全要求,慎重选择。
文|记者 黎存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