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在文旅消费蓬勃发展的当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的美好图景。
01
国潮文旅大放异彩
新华网联合得物App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对比十年前,国潮热度增长超5倍,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相较国外品牌,对中国品牌的选择偏好度提高了72%,其中,“90后”“00后”成为国潮消费的绝对主力。
国潮之风劲吹,不仅在消费领域掀起巨浪,更在旅游行业绽放异彩,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潮主题景区出现。2025年端午节期间,位于骊山脚下的华清宫景区以“穿越千年盛唐,共度诗意端午”为主题,以盛唐国潮为引,以文旅活动为媒,将端午习俗与唐宫礼仪、诗词文化、艺术表演创新结合,让游客在一步一景中感受唐代过端午节的仪式感,为四海宾朋呈现出一场可感可知的文化之旅。
此外,各地举办的国潮文化节也汇聚了众多国潮IP联动、主题演艺、创意市集等活动。2025年3月22日,北京欢乐谷国潮文化节拉开帷幕,有逾20个经典国潮IP联动、华服大巡游等,为游客呈上别具一格的新国潮视觉与文化盛宴。
国潮文旅蓬勃发展,背后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与自信表达,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其将古老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科技手段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02
红色文化传承游,
赓续红色基因
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承游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人们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
全民参与红色传承,让红色传承更红火
2025年3月1日,“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其以“赏英雄花、游英雄城、传英雄志、弘英雄气”为主题,贯穿全年,涵盖了“红棉之心”“红棉之旅”“红棉研习”等十二大板块活动。活动展演现场,百人合唱《保卫黄河》以致敬冼星海诞辰120周年,营造出全民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对传承红色文化进行创新表达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拥有众多著名的红色景点。为了开拓文化旅游资源,宝塔山景区内《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等经典节目轮番上演。游客们在欣赏精彩演出的过程中,深刻感受着延安精神的独特魅力,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样地,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旅游项目丰富多彩,既有对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等传统景点的深度游览,又有重走挑粮小道等体验式活动。游客们身着红军服,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前行,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革命的艰辛与伟大,让井冈山精神深入人心。
江苏常熟沙家浜风景区的实景剧《芦荡烽火》,将京剧《沙家浜》的经典片段搬上舞台,借助火爆、气爆、水爆、声光电等特效手段,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与沙家浜人民携手抗击日伪武装的英勇事迹。
湖北省红安县是全国十二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其大型红色实景剧《红安永远红》等红色文化小剧备受欢迎,它们“有泪点、有笑点、有互动”的设计,十分契合年轻人快节奏的需求。
科技赋能红色旅游
各地通过科技融合与创新表达,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例如,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LBE 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史诗级红色叙事,使游客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的那个重要时刻,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推出的《歌乐忠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和艺术场景,通过幻影成像、投影等多种手段,生动再现了1949年初狱中革命战友举行春节联欢会的场景,使游客们深受触动。
红色研学彰显教育意义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朱坊村依托中央红色医院等革命旧址,建设了村史馆、红色影院、红色书院等教育平台,开发了红色民宿、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红色康养名村。学生们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总之,红色文化传承游不仅让人们在游览中回顾了历史,更在体验中传承了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3
文学艺术修养游:
心灵与风景的浪漫邂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旅游的追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打卡”和品尝美食,而是愈发渴望在旅途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学艺术修养。如今,文学艺术修养游正成为一种崭新且备受欢迎的旅行方式,引领着人们走向一场场心灵之旅。
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朝圣”文学大师的故居与笔下世界,是众多文学爱好者踏上文学修养之旅的首选。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里,青石板路、乌篷船以及那座承载着阿长故事的老宅,都让人们仿佛穿越回了鲁迅笔下的旧时光。来自各地的游客漫步其中,时而驻足于百草园里感受鲁迅童年的乐趣,时而站在三味书屋前感受先生当年读书时的严谨氛围。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感慨:“站在这里,那些在课本上熟悉的文字仿佛活了起来,这趟旅行让我的文学解读能力又提升了不少,回去后也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们。”
艺术盛宴里的沉浸式熏陶
当下,美术馆、艺术展览馆以及各类艺术小镇,也成为人们提升艺术修养的热门打卡地。诸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总是人头攒动。这里风格各异的画廊、创意工作室数量众多,展示着从传统到先锋的各种艺术作品。游客们在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绘画、一尊尊独具匠心的雕塑前驻足凝视。一位年轻的上班族兴奋地说:“以前对当代艺术有点看不懂,但在这里一边欣赏一边学习,渐渐能感受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理念,审美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戏剧节里的文化碰撞
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今天,戏剧节成为文旅融合的一股新势力,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例如,乌镇戏剧节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戏剧与文旅融合的典范。它突破了传统旅游模式,以戏剧为灵魂,赋予了乌镇独有的文化气质,乌镇也由此实现了古镇文旅的华丽蜕变。乌镇为戏剧节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古老的街道、水乡的建筑化身剧场,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深刻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而戏剧节也反哺乌镇,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乌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如,2025年的上海·静安戏剧节以“国际静安·全城有戏”为主题,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标杆。在名剧展演方面,20部中外佳作轮番上演,吸引了超4万名观众走进剧场,剧目总票房达600余万元。其中,“全城有戏”板块将戏剧场景延伸至城市的每个角落。戏剧巴士将百年公交20路化作流动的艺术殿堂,载着观众穿越城市大街小巷,连续开行37天,实现近4.7亿次曝光,形成了显著的跨城区移动宣传效应,构建起“艺术引流—场景消费—文旅增值”的闭环模式。
此外,大凉山戏剧节是中国唯一的冬季戏剧节,也是世界唯一的山水戏剧节。它将戏剧与凉山的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了多个露天和室内演出空间。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可以领略凉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凉山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举办于北戴河的阿那亚戏剧节,则以大海为背景,将戏剧与海边的建筑、风景相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戏剧节期间,除了众多高质量的戏剧演出,还有丰富的艺术展览、音乐演出、工作坊等活动,提升了阿那亚作为文旅胜地的知名度。
文学艺术修养游这股热潮,正在改变着人们出游的方式与目的,它让人们在欣赏绝美风景的同时,“喂饱”了精神的灵魂,于旅途之中收获满满的文学艺术宝藏。期待未来有更多人投身其中,开启一场场独特的文学艺术修养之旅,让文学艺术的光芒照亮整个生命旅途。
04
文旅消费的性价比与“心价比”
上述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其实共同勾勒出我国文旅消费的新特征:文旅消费呈现出多元与理性并存的局面,人们既注重文旅消费的性价比,更关注文旅消费的“心价比”。
不同消费群体偏好不同消费场景
其一,Z世代追求个性化与多元体验。Z世代作为推动文旅市场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追求个性化、小众化的旅游体验,对“沉浸式旅游”“小众目的地”“反向旅游”等表现出浓厚兴趣。此外,他们还钟情于特种兵式旅游、追星式旅游等,并喜欢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享旅行点滴。
其二,银发群体注重休闲与养生。老年游客通常有充裕的时间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舒适、休闲的旅游方式,如康养旅游等,注重在旅行过程中享受惬意的时光,同时注重旅途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2025年初,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九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丰富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供给,建立品质型、舒适型、普惠型产品体系。2025年6月,Y458次“锦绣山河·岷江号”普惠型旅游列车驶出成都安靖站,朝着新疆伊宁站进发,正式开启为期16天的“大美新疆全景之旅”。在这趟首发列车的游客中,60岁以上的银发游客达725人,占比超83%。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将持续推动铁路与旅游深度融合,增开银发旅游列车,到2027年完成设计100条以上银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160组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型专用车组,全年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规模达到2500列以上。
其三,都市白领更偏好旅游品质。都市白领工作繁忙,因此更喜爱轻量化旅游、疗愈旅游等能在短时间内放松身心的旅游方式。近几年,“48小时逃离计划”已成为城市白领的刚需,郊区露营、温泉疗愈等微度假产品广受青睐。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产品支付合理的价格,以获得舒适的体验。
“心价比”崛起:
从“划得来”到“值得回味”
“我花钱不只是因为我有需要,更主要的是因为我高兴、我热爱。”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这样描述当代消费者的心态。这种“为热爱买单”的消费观念,催生了文旅市场的“心价比”革命,这表明情绪价值已经成为文旅消费的核心诉求。
2024年初的哈尔滨火出圈,成为诠释“心价比”的绝佳样本。太平机场新年首班航班落地,每位游客都收到了哈尔滨红肠和东北保暖三件套。中央大街把“宠客”做到极致:街道铺上防滑地毯,崭新的凳子、垃圾桶有序排列,人行横道上的地砖焕然一新,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只为让游客有“家”的感觉。
无独有偶,2025年劳动节期间,三亚街头志愿者为游客免费派送椰子,这种暖心举动让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度,游客直呼“椰子很甜,和三亚一样甜!”可见,当文旅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三观共情”,便能带来功能满足和情感代偿。今年“五一”海南旅游高热度的背后,正是“性价比引流、心价比留客”双轮驱动的结果。
总之,从国潮文旅到红色文化传承游,再到文学艺术修养游,这些文旅消费的创新形态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它们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革命精神激励人心,让文学艺术滋养心灵。
同时,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也推动文旅产品向个性化、品质化发展,“心价比”成为文旅消费的新追求。展望未来,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东风,文旅产业将更加注重精神满足和情感共鸣,从而为游客带来更深刻、更有意义的旅行体验,并推动文旅消费迈向新高度。
作者:
谭
啸 薛小玉「
赤峰市城市建设
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金融出版社 」
责任编辑:薛小玉
排版:刘雅丹
郑重声明 :本刊财富管理建议,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求分享
求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