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重庆洪崖洞景区红衣女子强拉游客拍照事件引发热议。视频中,女子拽住游客手臂恶语相向的画面,揭开了旅拍行业野蛮生长的伤疤。这个年产值近400亿元的新兴产业,本是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游客或身着敦煌“飞天”服饰漫步沙丘,或在西安城墙披汉服提宫灯,这类沉浸式文化体验催生了“为一张照片赴一座城”的新旅游形态。然而,当“旅拍刺客”们开始强拉游客、霸占最佳观景位,甚至圈地收费,美好体验便沦为消费陷阱。
治理这道难题,常陷入两难境地:放任自流,则会纵容违规者肆无忌惮;“一刀切”禁止,又可能扼杀市场活力。毕竟数百万游客的真实需求摆在那里,若将旅拍收归景区垄断经营,不仅剥夺了游客的选择权,更可能推高价格、压缩服务多样性。破局之道,关键在精准把握“疏”与“堵”的辩证关系。
“疏”的智慧,在于构建发展新生态。旅拍产业要跳出“拉客大战”的低维竞争,文化厚度才是立身之本。从泉州簪花到苏州旗袍,每个爆款背后都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文旅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全流程服务标准,推动从业者深耕文化IP。当差异化体验替代同质化推销,当优质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强拉拍照”的生存土壤自然消解。
“堵”的刚性,则需筑牢制度防火墙。对强买强卖、霸占公共资源等行为必须“零容忍”。故宫的“分时段限区域”管理模式提供了范本——在闭馆前开放特定时段,设置专用拍摄点,既满足商拍需求,又能保障游览秩序。更需建立跨景区“黑名单”联动机制,让违规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杭州西湖的实践更有前瞻性:通过AI摄像头智能识别占道行为,在雷峰塔等热点区域严格执行“30分钟限时拍摄”,用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旅拍经济已深度嵌入文旅产业链,治理乱象绝非简单取缔。它考验着管理者在游客权益、商业活力与公共价值间寻找平衡的智慧。唯有以制度刚性划清底线,以管理柔性释放活力,才能让游客自在享受“最美瞬间”,让景区真正展现“最美风景”。当文化厚度成为旅拍产业的基石,当规则意识融入行业血脉,这道文旅新考题方能交出满意答卷。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编辑:张亭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