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郑亚丽 李娇俨
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暑期更是一票难求。
记者发现,在熙熙攘攘的博物馆里,除了馆方讲解员和志愿者,一支新兴力量——“社会讲解员”正日益活跃。他们手持博物馆颁发的“社会讲解许可证”,在展厅有秩序地讲解,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将文物故事娓娓道来。
这个突然火起来的“许可证”,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受到欢迎?
文博热催生“考证潮”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成为旅游新风尚。与此同时,一股到博物馆考取讲解证的热潮,也在社会人士中悄然兴起。
社交媒体网友的成绩分享。图源:网络截图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晒出“战绩”:
“博物馆讲述者蓝天”兴奋分享:“我报了‘浙江一万年’B馆、C馆,一次通过!加上去年的A馆,现在能讲完整一圈了!”“周周”则称,自己历时三个月,通过了六个馆的考核,“终于持证上岗”。
数据更为直观——
今年来,浙江省博物馆组织了5批次社会讲解,培训了702人,目前已经发放“社会讲解许可证”406张。
杭州博物馆今年已经是第三次组织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三成,通过考核的人数也是去年的两倍多。在河南博物院,目前也吸纳了109名社会讲解员加入讲解队伍。
这股“考证热”的兴起,一方面是“博物馆热”激发出了一大批文博“发烧友”,另一方面也是各地博物馆为跟上讲解服务向社会人士打开“大门”后带来的效应。
长久以来,博物馆讲解主要依靠馆方人员和志愿者。但随着越来越多博物馆成为“顶流”,面对接踵而来的人潮,矛盾凸显:
一边是观众蜂拥而至,馆方讲解力不从心;而另一边,大量涌入的社会讲解群体,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史实错误、专业性不足甚至“戏说历史”等问题,误导观众认知。为此,多地博物馆一度明令“禁止未经许可的馆内讲解”。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里,志愿者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解。记者 郑亚丽 摄
如何调和矛盾?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为规范社会讲解指明方向,建议各地探索“申请备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机制,建立社会讲解“白名单”统一管理。
杭州博物馆是较早的探索者。2022年,该馆推出《社会人士入馆讲解管理办法》,允许社会人士来讲解,但必须提前申报讲解内容、身份证明等。2023年,该馆联合杭州市文旅局推出首期“杭州博物馆社会人士讲解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发证,确保讲解内容准确和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
如今,要求“持证上岗”,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对社会人士进馆讲解的要求。
今年5月,山东博物馆发布通知,明确社会人士需经申请、审核、考核与培训等流程方可从事展厅讲解。
浙江省博物馆自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博物馆社会讲解管理办法》,所有社会研学机构及个人必须获得本馆颁发的社会讲解许可证,方可进行讲解或研学活动。
谁在考?考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大门向社会敞开,“考证”需求随之释放。
那么,来考讲解证的都是谁?怎么才能考到这张证?
“拿到证相当于进入了博物馆的白名单。”杭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晶告诉记者,博物馆展厅众多、知识丰富,让社会人士全部掌握不太现实,因此一般会分展厅报考。
文博爱好者叶菁从事文化推广工作。今年5月,她报考了杭州博物馆南馆,经过3天专业培训和严格考核后,终于在6月拿到了“社会讲解员证”。
回顾考证过程,叶菁坦言“难度不小”。她参加的第三期培训班有30人,最终只有12个人通过考核拿到证书,通过率不到50%。
2025年5月,社会讲解员胡巧薇在浙江省博物馆的“伊人红妆”展厅作讲解。受访者供图
胡巧薇报考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同样觉得门槛不低。胡巧薇是浙江一个旅行社的导游,今年她考过了省博物馆的两个展厅,她的一个同事考过了6个厅,直呼“想应付过关,根本不可能”。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培训、考证、发证都是由各个博物馆自行组织和发放,但规格和要求都不低。
拿杭州博物馆来说,其中一期培训课程有《博物馆讲解的注意事项》《苏东坡与杭州》《杭州重要考古出土点》《杭博馆藏书画和陶瓷器》等展厅相关内容,还邀请了省市级博物馆相关专家等进行专题授课和面对面答疑。
如果你以为参加完培训就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胡巧薇颇有感触,博物馆会给一个几页纸的简单讲解大纲,但是现场考核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她报考的《浙江一万年》A馆,有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zhu ji yu shi)剑,这把剑为何那么锋利、主要材料成分是什么等,都需要自己查询可靠的资料进行补充,展厅里的其他文物也要以此类推。
这个工作量不小。胡巧薇记得很清楚,自己这个展馆的讲稿准备了足足两万多字。专家考核团会对讲稿以及现场表达进行打分,讲稿准确不出错、现场表达流利且有感染力,才有机会通过。
通过对浙江省内和省外博物馆的采访了解,记者发现,考证人员无外乎旅行社导游、研学机构老师、文博爱好者、高校老师等群体。
在杭州博物馆,这一画像更为具体:旅行社导游和研学机构老师占比均为40%,其他文博爱好者占比为20%。
行业专家分析,如此多的社会人士进行考证,表面看是博物馆的要求使然,根本原因是博物馆热带来的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
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7200万人次。博物馆内有限的讲解员数量,也给了社会人士站上讲解舞台的机会。
根据浙江省博物馆前台统计数据,工作日馆内每天约有10位社会讲解员,暑假期间平均每天有27位社会讲解员入馆讲解。其中需求,可见一斑。
讲得有底气,听得多滋味
对于社会人士而言,持证上岗是对专业能力的权威认证。
“官方培训和证件,让我们讲解更有底气,它是对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的从业者的肯定,也能引导这个行业更规范地发展。”高远说。
高远是文博圈有名的社会讲解员,也是一家研学机构的创始人,目前已经集齐了浙江省博物馆和杭州博物馆的许可证。2023年,得知杭州博物馆组织培训,考虑到工作需要,他立马报了名。有意思的是,由于表现优异,今年杭州博物馆组织第三期培训时,特意邀请他回来做考官。
2023年8月,高远等学员顺利拿到了杭州博物馆和杭州市旅游协会共同颁发的“社会人士讲解证”。杭州博物馆供图。
“培训之初只是觉得新奇,但随着专家大咖授课的深入,我发觉博物馆‘动真格’了。”高远至今记得一位外省资深讲解员分享的实战经验和干货,还有博物馆专家对浙江及杭州历史的脉络梳理,把他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串起来了。
此后,每次看到博物馆发布培训通知,他都会推荐同事报名。在他看来,培训是高度浓缩的文博知识“集训营”,即使未能拿证,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现在,我们文博圈的人都觉得,知道历史文化知识,还能讲得好,又经过官方考验、拿到这张证,也算是对文博‘发烧友’的一种褒奖。”高远说。
博物馆则乐见这股“考证热”。陈晶表示,博物馆日均最高接待超1.5万人次,规范社会讲解技既能缓解他们的讲解压力,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文化服务质量。
经过几年探索,河南博物院也看到了社会讲解员的优势。博物院培训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群体阅历丰富、思辨力强,短板是内容有时缺乏科学严谨。通过“专家授课+展厅实训”,可以助力他们实现从“讲野史”到“讲专业”的转型。
观众也从中受益。最近,一位带孩子参加浙江博物馆研学的江西家长就表示:“社会讲解员持证上岗,我们家长更放心。”他观察到,规范之后,博物馆里高声喧哗讲解或长时间霸占展品最佳位置的情况明显减少。
于观众而言,社会讲解员的加入,正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验。比如有的是导游、自媒体从业者,讲解时有趣又有料;有的是退休文物工作者或是业余文物爱好者,能够为游客鲜活地揭秘文物。
当下,推出社会讲解员培训考证机制的,大多为人流量大、讲解服务供不应求的热门博物馆、网红博物馆,有的博物馆也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谋划。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时间。记者 郑亚丽 摄
“向社会人士放开讲解,需因馆制宜。”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楼航燕看来,给社会人士规范讲解很有必要,不过目前他们还是以馆内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负责讲解工作,基本能满足游客的讲解需求,暂时还没考虑给社会人士培训发证。
面对社会人士考证热,中国博物馆协会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林晓平认为,无论讲解人员组成多么多元,博物馆都必须掌握主动权,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更多创新,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良渚博物院副院长冯倩一直关注这一现象。她认为,在“文博热”浪潮中,如果机制得当,社会讲解能成为馆方讲解的“有效补充”,这也可能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与之相应的培训考核等配套机制也要跟得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