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坤吾
湘西南的山镇,但凡有点年月的,大都依山临水,但也有例外,像黄亭市镇,就坐落在赧水河边几公里远的山槽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邵阳县地方志办协助工作,自然是先翻阅黄亭市镇的史志,山镇虽有历史,山清水秀,却无大贵之人,亦无大富之家。掩卷良久,心中不免怅然。
我父亲今年九十多了,二十年来一直住在市区大弟家里。他记忆尤其好,我每次回家看他,话题总绕不开山镇那弯弯曲曲的石板街。
我们家住在上街,两栋房子。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房。那时家境还算殷实,门口挂着“玉兴顺”招牌。老公公管家,他个子高大,性情温和,但不失严厉。货架上面的墙上贴着他书写的八个毛笔字:买卖公平,童叟无欺。
我从小就在石板街上走上走下,直到二十多岁离开。在我的印象中,上街的石板是白色的,下街的石板是青色的。几个老人告诉我:上街的石板是吴姓人铺的,下街石板是邓姓人铺的;吴邓二姓是本地人,用不同颜色的石板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1948年农历十月十八,我爷爷去世。爷爷是独子,得的是痨病,拖了五六年。爷爷出葬那天,父亲说天气蛮好,太阳又红又大。7天后的一个大清早,一个少年背着包袱走在寒冷昏暗的石板街上。他是我父亲,他已辍学,去赧水河边的码头搭早班船,到洞口投奔舅亲,进店铺做学徒。
几年之后,山镇私营工商业在载歌载舞中实现了集体化。我们家“玉兴顺”的招牌也摘了下来,父亲成了供销系统的一名职工。
1957年父母结婚。一天傍晚,父亲把母亲叫到卧房,把门关上,说:我和街上几个同龄人要去新疆,今晚就走。到那边可以当兵,可以招工招干,到那边安顿好了,就来接你。父亲拿了几件换洗衣服,悄悄溜出大门。第二天晌午,听话的母亲才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人。家里瞬间乱作一团。正在这时,像做梦一样,父亲回来了!在房里,父亲跟母亲讲悄悄话:快天亮的时候,走到塘渡口一座烂亭子,刚坐下眯一下,只见一个白胡子老人走了过来,伸手就是一耳光,喝道:你家上有老、下有少,还不快回去!父亲睁开眼,见是个梦,立即起身往回走。
“文革”时期,父亲在饭店上班。饭店职工八成是老人和妇女,父亲是主要劳动力,兼做蒸饭、炒菜。父亲每月都要到禾塘杨家、禾塘周家煤矿去挑煤,两个大箩筐,一担足有两百多斤,来回七八里山路。
批林批孔后期,父亲被调到豆腐店。豆腐店凌晨四点要开工,天放亮,豆腐要摆在店门口的案板上。那时母亲已从磷肥厂喂料工转到机械厂当炊事员。她每天先陪父亲到店里磨豆腐,第一磨豆腐出来后,母亲解下胸前的围巾布,挑起大木桶,去太平井担水回机械厂做早饭。父亲稍做休息后,便要到屋后的山边去挖黄泥,踩黄泥,用木盒做砖坯。砖坯一层层码好晾干后,再放置土窑里烧成红砖。那时我家房屋年久失修,前栋临街的墙面已用一根杉木打了支撑。为了省钱,父母决定自己烧制红砖、石灰。那几年夏天,父亲的肩膀上、胸脯上被太阳晒得黢黑。
几年后,我们家两栋房屋翻修好了,所用的红砖、石灰都是父亲一手做出来的,没有花一分钱。
母亲去世八年了。现在黄亭市镇像父亲一样高寿的人不多。但是从这条石板街上走出去的人真不少,这些人中还是没有一个大贵之人,也没有一个大富之家。父亲说: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不要争着去当官,不要抢着去发财,山镇的人,善良、正直、勤奋最重要。
来源:华声在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