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华
今年夏天,天气真热。热浪滚滚,暑气蒸腾得人们无处躲藏。向来不怕热的我也只好待在家中,整日开着空调,喝点茶水,看点闲书。过去有句老话“心静自然凉”,看来这句话在今年真地是成为一句老话了,它被今年炎热的天气给直接颠覆了。天气热得人心静不下来了。白天窗外蝉鸣声噪,各家空调差不多二十四小时开着,整栋高楼几百台空调一起开动的声音,与蝉鸣混合在一起,令人不胜其烦,心也就难已入静了。虽然生活在一向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青岛,但从入伏开始,岛城就开启了桑拿天气,炎热潮湿闷热的天气让久居岛城的本地人谈起来也都为之色变,纷纷抱怨平生遇到了最炎热的一个夏天。
每年一进入夏季,便开启了岛城旅游的旺季。今年,虽然天气格外炎热,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来青旅游的热情,来此旅游的游客比以往更多。原本安静清闲的小区,到处都能看到外地牌照的私家车。晨昏时刻散步时,看到许多陌生面孔的人,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一看便知这是些来此投亲靠友避暑观光的外地游客。他们之中不时有人抱怨说:“在家热,来到这避暑胜地还是一样地热,今年真是热得无处躲藏了。”
晨起,散步归来,早已大汗淋漓,湿透衣背。一回到家,便马上开启空调,享受着凉气带来的惬意。窗外太阳刚刚露脸,阳光似乎就已经把空气哄得很热。早上七点左右的光景,隔窗望去,街道上只有穿流如织的私家车在行驶,原本熙来攘往的人流消失了,偶有几个行人出现,也大都手擎着一把遮阳伞,并且手里还拿着扇子,边走边摇着扇子。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没有一丝降雨的迹象。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斜挂在天空,发出炽热的光焰,投向大地。小区里昔日生机勃勃的树木,此刻在阳光的烘烤之下也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似乎也在向上苍发出无声的祈求,希望降一场酣畅淋漓的及时雨,驱走这无边的暑热。
坐在室内,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制造的惬意,我的内心却无法淡定。一打开手机,一条条高温预警的消息,让我看到大半个中国都在高温的裹挟之中发着烧,无数国人正在经历着一个有史以来令人酷热难熬的夏天。记得当年学习地理时,全国的夏天最难熬的地方只有重庆、武汉、长沙、南京几个因地形原因而出现的所谓火炉城市。而现在的高温预警图上已经有几十个城市的温度飙升至四十度以上,突破了夏季炎热的历史极值。一看地图上那片火红的区域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浑身不由得冒汗。关注天气,注意防暑已经成了当下人们安全度夏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
置身这酷热难熬的夏天,上了年纪的我总爱去回忆自己儿时故乡度夏的情景。那时,没有空调,电风扇这些现代化的降温工具,完全是因地制宜,自然度夏。老家的乡村位于鲁北大平原,村庄南边紧靠着一个北方难得一见,丛生着大片芦苇的湖泊,村庄北面不远处就是穿越鲁北平原汇入大海的小清河。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幸福宁静而恬淡。
乡村旁边有一条终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的源头出自几十公里之外的南部山区,由于水资源丰沛,村子里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许多水塘和水沟。这一切成就了家乡温润的气候,孕育了树木繁多茂盛的自然环境。到了三伏天最炎热的季节,老人们会来到傍水的树荫下喝着茶水,纳凉。我们这些孩子则会到村庄附近的水塘,河流中游泳避暑。到了晚上,人们便会走出家门,一齐来到空旷的场院,在空地上每户人家铺一领苇蓆,躺在上面,望着满天星斗和一轮明月,听着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们讲述着他们经历的村庄里发生过的事情。
月光如水,银辉满地,散发着惬意的清凉,不知不觉中,我们便生困意。在大人们的呵护下,回到各自家中,安然入睡。夜色渐深,虫鸣四起,村庄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天籁之中之中,穿村而过的那条小河河水潺潺流淌,悠悠河水仿佛在诉说着故乡这片土地的岁月静好。那时虽然炎热,没有现在这样便捷高效的防暑降温设备,人们完全将自己的身心融进自然的环境之中。人们生活在大半米厚的土坯墙屋内,太阳晒不透厚厚的土坯墙,走进屋内有一种冬暖夏凉的感觉。夏天屋内挂上一顶蚊帐。到了晚上,躺进蚊帐,睡在凉爽的炕席上,手摇一把蒲扇,虫鸣蛙唱声中,在一份“心静自然凉”的状态里,酣然入梦。现在想来,依然感到那段岁月恍如经历了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
思绪回归现实,灼热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室内,令我心头不禁感到有一股热浪袭来,于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头冒出一句感叹:“天热好个夏!”简短一句话,道出了我此刻心情。虽然处在人类科技文明智慧带来的舒适里,我似乎觉得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人类走得有点过头和自以为是了。面对大自然,人类最好以“见素抱朴”的生命态度,敬畏自然为好。年复一年,出现的愈来愈严重的天象问题,与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过度贪婪不无关系。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当人类欢呼对自然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恩格斯也明确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这些善意的提醒与我们中华民族一贯推崇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是不谋而合的。生活在空调营造的惬意里的人们不要忘了室外的高温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发出的一次警醒!“天热好个夏!”愿经历这场炎热考验的人们要对生养我们的星球和大自然葆有一份敬畏之心,并善待大自然。唯有这样,也许我们人类今后才会免遭这样极端的天气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不适和痛苦。
作者简介:博华系陈士葆之笔名。1964年出生于博兴县,工作于桓台。中学高级教师。生性淡泊,雅好读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自己生活中所感所悟借助灵动的文字写成各种随笔散文,用博华之笔名发表于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