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六国古董艺术行摄笔记
—— 一场跨越时空的鎏金盛宴
作者:欧阳祥山
缘起:夜航布鲁塞尔
2025年7月16日凌晨,我背着装有佳能5DS和三个镜头的摄影包,登上了飞往布鲁塞尔的航班。舷窗外,晨光在云层间晕染出如印象派大师笔下般细腻微妙的渐变色,让我忍不住隔着玻璃按下几次虚拟快门。此行的双重使命很明确——既要搜寻欧洲古董艺术的瑰宝,也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国家最动人的光影。比利时,作为欧洲艺术与古董的十字路口,自然成为这场跨越时空的鎏金盛宴的起点。
第一站:比利时——金三角的鎏光魅影
坐落于欧洲心脏的比利时,不仅是北约与欧盟总部的所在地,更以其深厚的艺术积淀和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其首都布鲁塞尔大广场,被雨果誉为“世界最美广场”,是此行的第一帧画面。清晨薄雾中,哥特式建筑群拔地而起,市政厅的尖拱与飞扶壁在初升阳光下勾勒出峻拔的轮廓,19世纪法国雕塑家杜凡手下那份浪漫的中世纪情怀,仿佛在空气中隐隐浮动。
此行的核心,是探寻古董家具的遗珍。布鲁塞尔周边,素有“欧洲古董金三角”之称,商行林立,珍品汇聚。我便以此为基地,历时整整一周,如同勤勉的蜜蜂,穿梭于二十余家各具特色的古董商行之间。行走于繁华街市,听闻欧洲都会中扒窃技艺“高超”者众,自是倍加谨慎,目光流连于珍宝,亦不忘留意身畔。
在久负盛名的萨布隆古董区,一尊来自19世纪末林克工坊的路易十六风格鎏金座钟,瞬间攫住了我的心神。其线条洗练优雅,通体鎏金散发着内敛而夺目的光华,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典范。“请看这茛苕叶纹饰的精妙,”儒雅的店主指尖轻抚钟面,语带赞叹,“林克的匠人们,精准复刻了路易十六时代纤巧、理性与装饰性的精髓,这是对古典黄金时代的崇高致意。”
举起相机,我捕捉到座钟鎏金表面与背后17世纪教堂的彩绘玻璃窗的奇妙叠影。阳光穿过古老的玻璃,在鎏金上投下琥珀色的光斑,恍如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笔下的温暖色调。这一刻,几个世纪的艺术光芒在镜头中悄然相遇。
面对琳琅满目的珍宝,空间与运力终究有限。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优中选优,最终仅携得几件最具代表性、精巧易携的心爱之物,聊以慰藉寻珍之渴。
第二站:卢森堡——富庶王国的慢生活哲学
从布鲁塞尔驱车出发,E411公路两侧的阿登山区郁郁葱葱,不到三小时便抵达素有“千堡之国”美誉的卢森堡。这个富裕小国人均GDP常年位居世界首位,金融业与欧盟机构云集。漫步街头,我很快注意到这里独特的生活节奏——刚到下午6点,街上的餐厅都已经关门了。“在这里做生意可不能太拼命,”当地的朋友笑着告诉我,“曾经有中国商人想开24小时便利店,结果被政府婉拒了。卢森堡人认为,过度工作会破坏生活品质。”说着,他指了指路边一家正在关门的面包店,“看,他们宁可少赚钱也要准时下班。这里的超市更是每周日都关门,你想买东西就得提前买好。”
在这样悠闲的节奏中,我来到了维安登城堡——这座始建于11世纪的古堡是中欧最杰出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之一。城堡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精美的古董家具——橡木雕花的骑士长椅、镶嵌象牙的贵族餐桌,以及鎏金装饰的宫廷橱柜,无不彰显着中世纪贵族的奢华生活。站在露台上俯瞰小镇,看着早早打烊的商铺和悠闲散步的居民,我突然明白了卢森堡的独特魅力:在这里,生活的价值不在于无休止的忙碌,而在于懂得享受每一刻的从容。
第三站:法国——当艺术巡礼遇上巴黎夜雨
继续自驾前往巴黎,我特意重访卢浮宫装饰艺术展厅。比起上次的走马观花,这次我更专注欣赏欧洲古董家具。这里陈列的路易十四时期布尔镶嵌家具,与著名盖雷兄弟工坊作品如出一辙;而玛丽王后钟爱的里厄本工坊风格,也能在多件展品上找到痕迹。这些珍贵实物让我学会了辨认不同工坊的工艺特征,为日后鉴赏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法国北部古城里尔,这座毗邻比利时边境的艺术重镇,我拜访了一座家族古董仓库。一面拿破仑三世时期的鎏金镜令我驻足良久——镜框上葡萄藤与天使浮雕缠绕交错,正是青铜鎏金大师保罗・索马尼的典型风格。这位19世纪杰出匠人的作品,常与盖雷兄弟的布尔镶嵌家具搭配,成为贵族沙龙的品味象征。
圣图安跳蚤市场则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古董世界。一套叙利亚大马士革镶嵌家具上的几何花纹,诉说着奥斯曼帝国的奢华。而在另一家店铺,一对鎏金屏风格外引人注目。经查证,这是18世纪著名工坊维安·德农的作品,其特色正是将东方花鸟元素与洛可可卷草纹巧妙融合,展现了当时欧洲对中国风艺术的独特诠释。这种风格让人想起广州十三行外销艺术品在欧洲掀起的东方热潮。
夜幕降临,埃菲尔铁塔灯光秀吸引着如潮的人群涌向战神广场。我早早占据了一处位置,周围已是人山人海。然而,天公不作美,灯光秀尚未开始,毫无预兆地,一场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我慌忙掏出手机,给朋友打电话——晚餐后他送我来铁塔,约定等灯光秀结束后再来接我。可眼下这雨来得又急又猛,哪还等得到散场?
环顾四周,空旷的广场上竟无处可躲。雨水瞬间浇透全身,我手忙脚乱地拉开手提包,顾不得昂贵的相机暴露在雨中,只顾着把护照塞进最内侧的防水夹层里——这要是淋坏了,后续行程可就全泡汤了。相机?此刻只能祈祷它的防水性能了。
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人群在慌乱中四散奔逃。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约定的上车点挪,每走一步鞋子都发出“咕叽咕叽”的抗议声。雨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我忍不住自嘲:这下可好,灯光秀没看成,倒成了巴黎最时髦的“落汤鸡”造型!也罢,旅行嘛,总要留点遗憾给下次。
在巴黎北站,我登上了著名的欧洲之星列车。穿越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时,封闭车厢里的气压变化提醒我正潜行于海峡之下——这项1994年通车的工程至今仍令人惊叹。约两个半小时后,列车平稳抵达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望着窗外闪过的英伦风光,我不由得想起国内的高铁网络——欧洲的铁路系统虽然历史悠久,但在速度和便捷性上已远不及中国。
第四站:英国——从古董沙龙到亚瑟王座
时隔多年再次造访大英博物馆,我径直走向欧洲展厅。那些熟悉的18世纪英国家具依然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但这次我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在一组桃花心木书柜前,我驻足良久,细细品味着木纹中流淌的时光。这些书柜优雅的线条和精致的做工,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让我这个老收藏爱好者也忍不住赞叹。
温莎堡的故地重游同样令人欣喜。这座始建于1070年的古老城堡,最初是威廉一世建造的防御工事,历经千年风雨,至今已成为英国王室的居所。漫步在嘉德勋章厅,鎏金穹顶下陈列着历代骑士的纹章盾牌,厚重的橡木长桌曾见证《大宪章》的修订。有人说:“男人若未到过温莎堡,便算白活一遭。”站在北露台眺望蜿蜒的泰晤士河时,我忽然懂了这句话——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一个男人毕生追求的三重境界:权力的重量、荣誉的担当,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永恒渴望。
离开温莎堡,我顺道探访了伦敦唐人街。红灯笼高悬的牌坊下,粤式烧腊的香气与川菜馆的麻辣味交织,中文招牌鳞次栉比,往来行人南腔北调,热闹程度丝毫不输深圳老东门。超市里堆满老干妈和螺蛳粉,书店橱窗陈列着金庸小说——恍惚间竟有种时空错位的亲切感。
初次探访诺丁山古董市场,这里比我想象中还要迷人。色彩斑斓的联排别墅间,各式古董店铺鳞次栉比。一位白发店主向我展示了一对16世纪意大利卡索内婚嫁箱,胡桃木箱体上布满彩绘的寓言故事。“这是佛罗伦萨工匠的手笔,”他指着面板上阿波罗追逐达芙妮的场景说,“意大利家具总把神话变成触手可及的装饰——你看这些鎏金叶饰的动感,连英式最考究的镶嵌细工都难比拟。箱角狮爪足踏着镀金圆球,张扬得宛如歌剧院的咏叹调。”
带着对英伦古典美学的回味,我踏上了北上的旅程。离开伦敦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艰难——从伦敦到爱丁堡的六百多公里竟然没有高速公路,我只能选择搭乘火车。一进国王十字车站,我就傻眼了——偌大的候车厅里竟找不到一张座椅,所有人都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像极了我国七八十代的春运盛况。更让人崩溃的是,车票上根本没有座位号,座位全凭先到先得。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座位,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要是现在去上厕所,回来肯定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就这样,我坚持了整整四个半小时,膀胱都快炸了,却愣是没敢挪动半步。
当火车终于缓缓驶入爱丁堡威瓦利车站时,我长舒了一口气。天空飘着细雨,却丝毫不减这座古城的魅力。我驱车登上亚瑟王座,这座沉睡亿万年的火山如今是俯瞰全城的绝佳观景台。站在山顶,整个爱丁堡尽收眼底——从中世纪风格的爱丁堡城堡、皇家英里大道,到现代建筑交织的新城区,甚至远处的福斯湾和海岸线都清晰可见。雨雾中的城市轮廓若隐若现,每个角度都美得像一幅古典油画,让我瞬间忘记了旅途的疲惫。
在爱丁堡的濛濛细雨中,我体验了一次难忘的飞行——乘坐48座的支线螺旋桨飞机前往爱尔兰都柏林。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这么小的民航客机,引擎的轰鸣声和机身的颠簸让人心惊胆战。透过狭小的舷窗,北海海峡灰蓝色的海面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滋味。
第五站:爱尔兰——翡翠岛上的东方诗画
与2009年已走访过的前五站不同,爱尔兰,这个“翡翠岛国”于我,是一块全新的、充满未知的土地。飞机降落在都柏林机场时,窗外正飘着细密的雨丝,给整座城市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都柏林给我的第一印象格外深刻——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法式建筑群的错落有致,奶油色的外墙在雨中显得更加柔和。街道整洁有序,行人步履从容,处处透露着富足安宁的气息。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几乎不用担心小偷问题,可以放心地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慢悠悠地闲逛每一个街角。
在圣史蒂芬绿地附近一条静谧的鹅卵石小巷里,我偶然发现了一家古董店。推门时铃铛清脆作响,迎面是一组19世纪韩国螺钿漆器小柜,黑漆底上的珍珠母贝在灯光下流转着虹彩。“这些东方珍品当年可是都柏林文艺沙龙里备受追捧的稀罕物,”店主是位儒雅的中年人,他眼神深邃,充满诗意地对我说,“你知道吗?王尔德就常来这条街寻宝,他总说,这些贝壳天然的光泽,比宝石还要打动人心。”
中年人热情地向我推荐郊外的威克洛山脉冰川湖,说那里是叶芝笔下“湖岛仙境”的灵感来源。可惜行程仓促,当我看着手表上飞逝的时间,只能遗憾地婉拒。但我已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再来爱尔兰,不仅要去看那片传说中的湖水,更要好好感受这个翡翠岛国的每一处美好。毕竟,正如爱尔兰人常说的,生命不是用来赶路的,而是用来品味的。
第六站:荷兰——令人沉醉的水城
阿姆斯特丹,这座以蛛网般运河闻名的水城,处处流淌着独特的韵律。沿着绅士运河漫步,两岸色彩明快、造型典雅的民居鳞次栉比,清晰地倒影在如镜的水面上。门前小巧的庭院绿意盎然,即便是方寸之地,也打理得生机勃勃,洋溢着主人对生活的无限热忱。更引人注目的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骑着单车的居民,或悠闲通勤,或出行采购,四轮的轿车反而不常见,果然不负“自行车王国”的盛名。
行至一处,一家古董店橱窗里骤然闪耀的金光吸引了我的目光。店内,一座17世纪晚期的巴洛克鎏金摆钟静静陈列,钟壳上精致的帆船浮雕在灯光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驶出钟体,奔向远洋。
“这是荷兰黄金时代,东印度公司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店主扶了扶眼镜,骄傲地解释道,“你看这些海浪纹饰的处理方式,充满动态的曲线与力量感,与同时期英国航海钟偏重直线与几何的纹饰风格截然不同。”他小心翼翼打开钟柜后盖,露出内部精密繁复的机芯,“这种华丽的鎏金工艺,正是当年阿姆斯特丹顶尖工匠的拿手绝活。”
带着几分感慨,我来到店外的运河桥上,架好相机,调整镜头对准古董店的橱窗。恰逢雨霁初晴,阳光穿透薄云,温柔地洒落在河面上。就在此时,一艘载满游客的游船缓缓驶过桥下。我迅速按下快门,将橱窗内闪耀的巴洛克鎏金摆钟与运河中摇曳的建筑倒影,定格在了同一幅画面里。
从阿姆斯特丹,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巴士便返回比利时。沿途经过的比利时乡村让我印象深刻——整齐的农田,现代化的农舍,完善的社区设施。这里的农民生活富足,机械化程度很高,每个村庄都配备齐全的公共设施,与中国新农村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程:艺术无界,光影永恒
回程的飞机上恰逢“八一”建军节,脑海中战友们的笑脸与镜头里的鎏金光影交替闪现。翻看着存储卡里的照片——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爱尔兰……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古董,都在述说着动人的故事。
这一路走来,最令我感动的是欧洲古董商们的专业与热忱。无论是布鲁塞尔的资深藏家,巴黎跳蚤市场的店主,还是伦敦诺丁山的商人,他们都以最真诚的态度接待我,耐心讲解每件古董的来历与工艺特点,奉上香浓的咖啡和精致的茶点。这种深入骨髓的优雅与专业,正是欧洲古董文化的精髓所在。
然而,行走在欧洲街头,我也时刻感受到基础设施的老化与治安的隐患。特别是巴黎,乞丐和小偷随处可见,让人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短短76年就建设起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社会治安更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安心生活,这份成就实在令人自豪。
收藏古董,是打捞历史的碎片;拍摄光影,是凝固时间的诗篇。这场跨越六国的旅程,终究是一场关于“美”的对话——它不分时空,无关疆域,只在鎏金的光泽与镜头的快门声中,静静流淌。
这一程总结起来一个字:值……
布鲁塞尔教堂
阿姆斯特丹风车村
爱丁堡
爱丁堡
都柏林
鎏金古董家具
卢浮宫
卢浮宫
卢森堡
温莎堡鎏金古董家具
本文作者欧阳祥山先生(左)与好友合影
作者欧阳祥山先生简介:
欧阳祥山:深圳美丽集团董事长。1959年出生于湖北云梦,1978年参军历经战士、班长、排长、秘书、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1994年主动放弃公职,成为广东武警部队军转干部自谋职业第一人。系湖北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湖北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深圳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副会长,深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长,广东省湖北商会首届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深圳港大医院董事。
欧阳祥山二十多年来,工作之余酷爱摄影,到过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极和北极,曾举办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博观广取 行遍天下》《山光水影 大美天成》《天地之间》等;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大美丽景》《大美丽景续》《视·界》等;出版书籍:《一个中国男人的财富诗章》《甲子·百衲》《美丽传奇》;《父亲的隐忍》;创作文章:《最忆青葱军旅时》《寻找古老的印记》《亲近有神灵的地方》《惟愿岁月静好》《缅甸摄趣》《感谢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西欧六国古董艺术行摄笔记》等;创作歌曲:《美丽啊你在哪里》《深圳颂》《你还是那么荣光》《祥云湾》《勠力同心》等。
云梦祥山博物馆,欧阳祥山先生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云梦祥云湾文旅景区的崛起,离不开其掌舵人——深圳市美丽控股集团主席欧阳祥山先生。
云梦祥山博物馆

2024年4月29日湖北省文旅厅厅长李述永(左二)、孝感市领导在欧阳祥山先生陪同下参观祥云湾文旅项目。
祥云湾之夜
(本文字图片由欧阳祥山先生授权许可发布 , 整理 陈保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