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又一次带娃去了深圳的南山博物馆,特意去看那个“大成敦煌”的文化艺术展。
据说,这可是近些年来,华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文物数量最多的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只是好几年没来,以前觉得深圳那个清静又凉快的高品质小馆,一下子火成了人头涌涌的湾区网红大馆。
我们一早挤进去时,还可以顺利拍到那座长达14米的涅槃卧佛:
然而一个小时后,展馆到处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敦煌展,真的很值得大伙儿带娃来看看(如果还能错峰来,就更完美啦),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地方很吸引人:
第一,它足足有6个高精度的复原洞窟,现场效果太逼真了。
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去过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人,如果先能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一下那种震撼,是不是很棒呢?
而这次的展览,就一口气来了6个高精度的复原洞窟,除了158窟以4:5复制,其余5座均是按1:1高精度复制,覆盖北凉至元代,完整呈现敦煌艺术的发展脉络。
其中,更有第285窟与第3窟,皆属于特级保护洞窟。因出于保护目的,在敦煌莫高窟原址都是不对外开放的,这回在南山博物馆,倒是可以先睹为快了。
第285窟被誉为 “融汇多元的万神殿”。壁画上既有佛教内容,又有道家神灵和天宇,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无疑是最具有中西方文化交融特色的一个洞窟。不得不说,不愧是万窟之王。
第3窟,一个极其神秘且精美的洞窟。它是敦煌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壁画中的千手千眼观音令人惊叹,手臂层层叠叠,笔法细腻流畅,被称为“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此为莫高窟元代艺术的巅峰之作。
第17窟藏经洞,是这次展出洞窟中最为小巧的一处,17窟平面近方形,覆斗形窟顶,高约3米。看似貌不惊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宝库,但收藏了近900年的7万余件文物,其中写本年代最早为东晋,最晚为北宋,数量惊人,举世罕见。
不知道大家对余秋雨先生那本《文化苦旅》还有没有印象?
我上高中那会儿,对里面有一篇叫《道士塔》的文章印象极深:
讲的是清末敦煌,一个姓王的道士,无意中在一个洞窟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经文、经卷和文物,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来自英国的”探险家“。
区区30英磅啊,就卖掉了二十九大车的珍贵文物!
更甚的是,自此引来了各路国际文物贩子们对敦煌文物的疯狂掠夺。
最终,7万余件珍贵文物,仅1万余件留存中国。
当我在展览中再一次看到关于王道士、斯坦因等人的介绍时,年少时那种深深的愤怒与无奈,又忍不住从记忆里喷涌了出来。
第二,这一回展出了很多国家一级文物,以及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让人对敦煌文化的丰富性又加深了了解。
这次的展览约有205件套展品,80余件套文物真迹,光是国家一级文物就足足有12件。
比如:
1、回鹘文木活字。
这是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物,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实物,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隋代蹲狮砖。
作为敦煌画像砖代表,它集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3、唐朝《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
这件唐代宫廷写经距今已有1300多年,其楷书纯熟,章法严谨,笔力遒劲,书法极佳,充分展示了唐人写经体小楷书法的风采,是敦煌写经中的精美之作。
尤为珍贵的是,《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不见于现行各经藏收录,唐以前和唐以后均不见此经流行,藏经洞出土的是孤品,被誉为“敦煌千年国宝”。
4、宋代《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这件入选了“国家宝藏”节目的一级文物,居然是一份公务招待用酒的详细账单!
它是1000多年前遥尊中原王朝为正统的敦煌当地归义军衙府公务用酒的“流水账”,详细记录了当时归义军公务用酒的名目、活动、人员、级别、机构及数量等等,反映出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而且有趣的是,这个酒账单居然还很节省的,用了双面写,正面是废弃的佛经,背面才是公务账单。
这个千年“流水账”亦充满了坎坷,它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由于历史原因,被一分为三,一段存于中国,一段流落于日本(后被捐献回国,开创了敦煌文献回归故里的先河),一段仍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如今借助数字技术才得以“影像合璧”。
还说两个特别有意思的:
1、《全天星图》(复制件,原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它是现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
在敦煌星图绘制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出现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星象图,真令人惊叹古人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如何清晰绘制出此图的。
后来,我在娃看的英文分级读物《中国读本》(敦煌篇)中,又一次看到了这件令人惊讶的文物介绍。
2、《鹿王本生》临摹本。
大家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九色鹿》吗?就是根据这个敦煌壁画里的佛教故事改编的。
《鹿王本生图》是位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壁画,绘制于北魏时期,全图纵58cm,横390cm。
“鹿王本生”故事起源于印度,敦煌壁画以“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印度、边疆、汉地等多地文化因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艺术壁画。
《鹿王本生图》是北魏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中较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作品讲述释迦牟尼佛前世化成鹿王,解救溺水之人反被出卖的故事。
而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的临摹本,正是由“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所绘。
3、《佛说十王经》(复制件,原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出土于敦煌藏经洞,是已知中国现存最早的彩绘连环画长卷,采用“上图下文”、“左图右赞”的形式,图文互释,作为研究彩色连环画早期发展的重要样本,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里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物,太多太多啦。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咱们敦煌知识小白也能做的一点预先功课吧,因为我觉得,带娃去看这种类型的展览,文史功课能够越充分越好,当然佛经故事能知道一点,就更好啦。
1、纪录片《河西走廊》第7集《敦煌》。
著名的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在第7集《敦煌》中,重点讲述了莫高窟,尤其是代表洞窟第220窟。
2、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第5期。
这一期节目,就通过《鹿王本生图》、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莫高窟第220窟三大国家宝藏,讲述从“一个人的执着”传承开来的“一群人的坚守”。
3、动画片《九色鹿》。
小一点的娃,有条件的,可以找一找那部八十年代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九色鹿》,来看一看。
该片根据敦煌莫高窟257洞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只九色鹿和一个忘恩负义的捕蛇人的故事,它正是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画风极美。
4、英文分级《中国读本》之《敦煌》篇。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国家地理合作出版的英文分级《中国读本》,有一本就是专门讲敦煌艺术的,语言难度在B2级,过了剑桥PET卓越、FCE通过的娃,就可以看了。
5、徐迟报告文学作品《祁连山下》(介绍常书鸿)。
年纪大一点的人,或许知道,在徐迟老师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哥德巴赫猜想》中,
曾有一篇很著名的作品《祁连山下》,讲的正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他们那一代人,面壁黄沙五十年,为敦煌,真是付出了很多,真是将一辈子都献给了这里。
就连张大千曾在离开莫高窟时,都拉着常书鸿的手说:“这是一个无期徒刑”,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6、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的《道士塔》、《莫高窟》。
《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一文,曾让我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刻骨铭心。
还有《莫高窟》,其中陈寅恪的话: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太心酸了。
反正,我是安排我家娃认真读了两遍。懂不懂的,先灌进去再说。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