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5日,我和好友韩彬、冬郎、薄老师相约前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进行业余田野考察,一早四人相聚在包头市区相聚后,来到青山区乌素图街区一家餐馆吃早点,其中小油条和胡辣汤很有特色,边吃边聊过程中得知该街区内有一家火烤焙子很有名,待有时间过来品尝。
按照导航指引,我们沿京藏高速行驶到毕克齐收费站出口驶离高速,继续沿一条南北方向公路向南行驶到与005县道汇合处,向西行驶一段距离,在上午10点21分来到了到了此行的田野考察的第一站——云中郡故城遗址。

我们一行人沿着公路南侧的古城遗址进行观察拍摄,观察到该城址西侧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城墙高大宽厚,但墙体部分段落出现了断面或塌陷处,城址内侧文物一片农田。来到城址南侧发现有一类似内城的轮廓,且附近地表散落大量残砖断瓦,推测这里应为一处建筑基址。随行韩斌诗性大发,站在古城墙制高点上豪迈朗诵北宋苏轼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由于对云中郡古城尽有大概了解,但并深入,为了更为详细的去了解这座遗存千年的北方边郡,我通过查阅以下专家所写内容进行补充。
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西侧,周围地势平坦。古城村古城平面是不规则形,南北长1920米,东西宽1760米。夯筑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最高处残高 5.6米,西墙断面基宽达16米。北墙、西墙各开一门,南墙开二门,东墙受破坏,是否有门址已不清楚。城内西南角有子城,约140米见方,南墙开门。大城内有多处建筑遗迹,其中中部一座俗称“钟鼓楼”的大型夯土台基,曾出土一尊北魏太和十八年(494 年)鎏金释迦铜像。台基上下散布着北魏灰色筒瓦、板瓦,其中有前缘用手指按压成水波纹的檐板瓦。该古城即战国赵武灵王所筑之云中城,秦汉在此置云中郡治。北魏置延民县,属云中郡,魏末成为云中郡治所。由城墙内所夹唐初白瓷碗残片知初唐以后墙仍有增补。北魏遗物主要分布在古城北部至西南部,北魏城的范围是否与现城址一致,尚无确认。古城村古城,距盛乐古城40千米,关于什翼犍三年(340年)移之“云中之盛乐宫”,或谓在盛乐城与云中城中之地,今址尚未找到;或认为云中城中俗称“钟鼓楼”的大型夯土台基即“云中之盛乐宫”。古城北约1公里、二道路村西 100米,为二道路墓群,为古城居民的死葬之所。墓群占地东西长约五百米,南北宽约一百米,有六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封土堆。封土堆的大小、高低不等,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不等。现存最大的封土堆直径约60米,较小的封土堆直径也在 30米左右。历年来在古城周边发现了很多古墓葬,但大多被夷为平地,地表没有任何明显标志。二道路墓群墓葬数量多、规模大,又很集中,而且还有明显的封土堆,这是很难得的。经对其中部分墓葬的发掘,以汉墓为主。地方文物工作者或认为该墓群为《魏书》中了记载的北魏“云中之金陵”,但尚未发现确凿证据。
云中郡故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西侧,西北距大黑河约6.5 公里。城址西北部历史上遭大黑河河水冲毁,墙体走向不明,现存可见墙体平面大体呈四边形。东墙、西墙为直墙,南墙、北墙均有曲折,其中南墙保存较为完好,曲尺走向明显。东端长多约1600米,南墙长约2000米,西墙、北墙均残长约1200米,总周长超过 7000米。夯筑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最高处残高达5~6米,可见墙体断面基宽约16米。西墙南段残存两座马面,其他墙体上的马面均已破坏无存。北墙、西墙各开一门,南墙开三门,东墙受破坏,是否有门址已不清楚。城址西南角有一小城,约180米见方,南墙开门。大城内有多处建筑遗迹,其中,中部有一座俗称 “钟鼓楼”的大型夯土台基,曾出土一尊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的铭鎏金释迦铜像,此处似为一处佛教寺院所在。据初步考证,该城址最早为赵武灵王时期修筑的云中郡郡治,秦汉沿用旧城,设云中郡郡治云中县,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墙遗迹均已在地表难觅踪迹,今天所见大城城墙为北魏遗存,北魏中期设置朔州及云中镇,北魏晚期云中镇撤治,改设朔州州治盛乐郡;西南角小城城墙叠压于大城城墙之 上,初步推断为唐代子河驿驿站遗址。城址北邻大黑河,向北约25 公里正对大青山抢盘河谷口,向西约 35 公里为大黑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处。历史上大黑河东西一线一直是呼和浩特平原的“主动脉”,大黑河汇入 黄河处也是黄河渡口所在,而抢盘河河谷则是沟通大青山南北的一个重要通道,赵国云中郡的选址兼顾了以上三个方面。这一区位优势,为秦汉云中郡、北魏云中朔州所继承,近金元时期的云内州故城亦在这一区位之内,位于云中郡故城西北的大黑河南岸。
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 325一前 298年),赵国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处,胡服骑射,军事力量大增,占有阴山地域。赵武灵王沿阴山脚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东起代都,西至高阙,并置云中、雁门、代三郡。其中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管辖区域包括今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地区,及乌兰察布市卓资山以西、黄河以北地区。云中郡的原阳(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东侧八拜古城)建立了训练骑兵的基地。
赵国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代、雁门、云中三个边郡,其中云中郡在今内蒙古地区。按照赵国的行政军事管理制度,往往于内地设县,边疆设郡。边郡的职能多侧重于军事,级别并不比县高,所以边郡之下不辖县。赵国于云中郡之下并未设县,九原之地(今包头市市区一带)归云中郡管辖,但是否建有名为九原的城邑尚无法得知。
到了秦朝,云中郡郡治在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管辖今呼和浩特市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分地区。到了西汉时期,云中郡治所依旧在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但管辖区域较秦代缩小。据谭其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标注其管辖范围为黄河拐弯处今准格尔旗东北、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有户38330、人口173270。领云中、沙陵、桢陵、北舆、咸阳、陶林、原阳、犊和、沙南、阳寿11县。已知沙陵县城址即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古城。桢陵县城址即今清水河西拐子上古城。北舆县城址为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沙南城址为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王莽时期将云中郡改为“受降”郡,所属云中县更名为“远服”县。东汉初期,云中郡、五元郡、朔方郡、定襄郡、雁门郡等一度被依附于匈奴的卢芳割据势力所控制。东汉后与匈奴和和平相处,原内迁的沿边八郡百姓大多陆续归还本郡,从新整顿边防,大体恢复了西汉时期的郡治。其中云中郡沿袭西汉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据谭其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所标注管辖范围为今内蒙古黄河东北拐弯处以北,包头市以东,呼和浩特市平原地区。领云中、沙南、沙陵、原阳、北舆、箕陵、武泉、定襄、武进、成乐等11个县。户5351,人口26430。
公元 215 年(东汉献帝建安 20年)以前,云中郡治所一直在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延续 600年左右。公元 215 年正月,操纵东汉权柄的曹操,降云中等五郡各为一县,组成新兴郡,徙往陉岭南(今山西忻县一带)。云中县在今山西原平县西侧偏南处,原云中郡地为鲜卑族所踞,云中成为侨居之地。秦秀就是此时的新兴郡人,《晋书»有传。
公元295年(晋惠帝元康5年),鲜卑拓跋部分国为三,猗卢将杂胡迁往北方云中、五原、朔方。340年(晋成帝咸康6年,代王什翼犍建国3年),移都城至云中之盛乐。
公元398年(东晋安帝隆安2年,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7月,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将原为国都的盛乐设置成朔州云中郡,史书记载了北魏几位皇帝多次幸云中,还云中。
北魏最后一帝孝武帝永熙年(公元532年—534年),以云中宫为中心设置了云中郡,领延民、云阳二县。云中宫在秦汉云中郡故城东40里,已经进入和林县境。
北齐时今大同地为太平县,北周时改为云中县,隋开皇初改为云内县。隋代因避杨忠讳改云中为万寿戍。
公元630年(唐太宗贞观4年),李世民从云中旗(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出兵,击败突厥于白道,设置云中都督府。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3年),设云中都护府,次年(唐高宗麟德元年)改为单于都护府。714年(唐玄宗开元2年)单于都护府迁往汉定襄郡(和林县图城子),此后秦汉云中故城再无任何建置。
中午我们来到托克托县,找到当地一家特色品尝粉汤炸糕,后来到县城内购买了托县辣椒面和辣椒酱。
下午14点30分来到了托克托县博物馆进行参观。进入博物馆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人物雕像,但雕像底座并没有标注是谁,我猜测应该是身着胡服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拓拓地北疆,实行伟大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修筑赵北长城,建造云中城。秦统一天下后设置36个郡,其中把云中城改为云中郡,郡治在今托克托县一带。作为云中城的缔造者赵武灵王,给他树立雕像再合适不过。
博物馆工作人员查验完身份证后带我们来到展馆院内参观了数通石碑,这些石碑散落民间多年后如今被拉运回博物馆得到妥善保护,这里也成为了它们最好的归宿。我们观察发现一些石碑碑文早已漫漶不清,其中有两通石碑不知何原因仅剩“残躯”;推测这些石碑大部分应为清代凿刻,对于研究当地近代民俗风情等方面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观察到一柱石的文物上雕刻的人物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格,想必是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见证下的历史产物。
随后我们进入博物馆内了解到,托克托博物馆建于1992年,总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四个常设展厅,分别是一层的近现代民俗展厅、野生动物标本和化石展厅;二层的历史文化展厅和古钱币展厅,馆藏文物5000余件,种类丰富,从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等多角度方式让人们更为直观的去感受观展所带来的快乐体验。
通过参观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们一行身临其境感受到来自新石器时代“海生不浪”文化下远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战国赵武灵王和秦皇汉武的筑城屯垦方面的励精图治,隋唐、辽、金、元、西夏、明清时期在这片兵家必争之地上金戈铁马挥斥碰撞下的融合发展,改革开放后到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托县百姓为弘扬北疆文化,打造文化高地而做出的努力贡献。
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被这片神奇富饶土地之上所带来的浓厚历史文化气息所吸引和震撼,对于研究学习内蒙古境内阴山以南黄河“几”字湾一带灿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观完博物馆已是下午16点,由于时间原因,我们直奔东胜卫故城遗址参观。购票后导游带我们登上城楼参观,之后到附近酿酒区进行参观。
后来我通过查阅以下资料,对托克托东胜卫故城有了更为深入详细的了解。据记载,托克托县古城大皇城(东胜州故城)2013 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胜州故城在托克托县双河镇旧城北街丁家窑村东的山前沿、明东胜卫城(妥妥城、托克托城)内西北隅。史建“荒城”,当地人称“大皇城”。现在看到的东胜州故城遗址,四墙耸立,呈长方形。东墙长 630,最高处7.5米;南墙长 470米,残高约5米;西墙长 629 米,残高约8米;北墙长500 米,残高约8米。在东北城角残存有角楼址。东墙正中设置城门,并加筑瓮城。瓮城长宽各 30米。城中无居民,皆为农田。城内偏南大面积耕地是被火烧焦的灰土层。耕地土埂上垒放着堆堆瓦砾。城址内历年出土了大量辽,金、元时期的遗物。城址南、东、北均有很深的壕沟,老百姓称壕沟为城壕,当是护城河的遗迹。东胜州辽初置,神册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机打下黄河对岸的胜州,将胜州城、胜州之民全迁河东,另筑新城,保留胜州之名,加了一个东字,称东胜州。金灭辽后,东胜州城一度荒废。复后的东胜州城控制在金政权的势力范围内,州制未变,延用东胜州之名。1219年,元灭金,仍称东胜州。1368 年,明灭元。明洪武三年 (1370年)正月,改州置卫。明军将东胜州城重新修筑后,改称东胜卫;至洪武三十五年(1392年),最后一次荒废。胜州城历经四个朝代,延线时同476年,其间立而复废达四次之多,故称“荒城”。
托克托县新、旧城区之间有一座古城遗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扩建后的东胜左卫。东胜左卫地处黄河西来折南之处的君子津古渡旁边。北倚阴山山脉,南临黄河晋陕峡谷,西临鄂尔多斯的要冲。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闰七月,元顺帝仓惶退出元大都,逃往上都应昌,标志着北方少数民族控制中原四百六十余年历史的结束。明军在不断向北推进中,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云内州等地。明为了巩固其胜利成果,立即着手构建北方防御体系。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东胜州为东胜卫(指大、小皇城)。东胜卫辖领:五花城、失宝赤、斡鲁忽奴、燕只斤、翁吉拉等五个千户所。东胜卫的控制范围向西部延伸到河套鄂尔多斯中部地区,向东延伸至乌兰察布盟南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八月,明诏令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率开国公常昇等,籍山西太原、平阳之民为军,屯于大同、东胜。然后设立十六卫。(见《明史》四.973 页)载:又筑(扩建)东胜卫于河州东受降城之东,并分置东胜前、中、后、左、右五卫。然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又罢省东胜前、中、后三卫,保留了东胜左卫、东胜右卫。东胜右卫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址,而月,至镇虏卫,在今托县城东六十里处并筑城。既今托县东都的黑城古城遗址。。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加紧了北方防御体系的整合与完善。“立十六 卫”,除东胜左、右卫外,先后设立镇虏、云川、玉林、威远、宜德、官山、大同、阳和、高山、 天成、万全、宣府、开平、开元、大宁等卫至辽东,以及各卫兼呷千户所,构成东、北部防线,东胜卫以西,同样,通过设在鄂尔多斯东胜卫所辖千户所与宁夏、甘肃河西走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相互声援、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战术防御体系。东胜卫起了中间相互联结东西的环节作用。这条防卫体系在东部抵御了兀良哈;中部抵御了瓦刺;西部与鞑靼抗衡。关于明洪武年间设立东胜诸卫的战略地位,明代魏焕曾说:“国朝扫除夷虏,恢复中原,复申命致讨以靖边宇,时虏酋远遁流荒,仅存喘息,于是设东胜城于三受降城之东,与三受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黑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胡凡先生在他写的论述明朝嘉清时期有关明蒙关系的文章中称:“在明洪武时期所确定的北边防卫体系中大宁、开平、东胜这几个卫所,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东胜卫,他是朱元璋设在黄河河套地区东北角的重要卫所,在明代北部边防中,是唯一一个可以整个控制河套的卫,其地在唐朝张仁愿所筑之东受降城之东。”胡凡先生还引用了日本历史学者田村实造先生的论述,“东胜(卫)实际上起着将东边的辽东和西边的甘肃联系起来的作用,自东胜而东有大同、兴和、开平、大宁以至辽东,自东胜以西有宁夏、兰州、庄浪、凉州 、山丹、以至甘肃,而贺兰山、甘肃北山及河套,均在这一防线控制之内,这就使明朝北部边防,由点到面,东西联络,相互呼应,因而将其整个北部边防线稳步向长城以北推进了数百里”。以上史学家论述,清楚地说明了明初北方防御的布局,也看出东胜诸卫所,所处的重要战路地位。但是,朱元璋苦心筹划的这条防线,在明永乐初即遣到严重破坏。东胜左卫刚建成六年,于明建文元年(1399 年)明成祖朱棣为报容兀良哈三卫对其在“请难之役”的支持,把设在大宁的北平行都司迁往保定。于是辽东和宣化、大同之间的防卫,打开一个较大的缺口,使辽东与宣大声援隔绝,难以呼应。明成祖不久又以东胜卫旷绝难守,遂于明永乐元年(1403 年)二月,将东胜左卫迁于北直卢龙县,东胜右卫徙往北直遵化县。东胜中、前、后三个千户所退在山西怀仁县一带守御。东胜左卫城只使用了九年,遂废弃了。(见《明史》八.2236页)。大宁都司之废,东胜卫的内迁使明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使得开平成为伸入蒙古高原的孤岛,三面受敌,最终于宣德年间也内迁。大宁、东胜、开平三个重镇的内迁,使明朝的内边成为前沿(阵地),外部据守的险要地段都丢失殆尽。明正统三年(1438 年)明英宗再次恢复东胜卫建置,东胜左卫已荒废了 35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 年)北方瓦刺部族南下寇掠明边,明英宗草率快定,指择五十万明军御驾亲征,由于出兵轻率,指挥盲目,八月在河北土木堡,明军陷入敌人重围,导致全车覆没,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此后,明朝因此而再次把东胜左卫以及明长城以北诸卫全部内迁边内而废弃。(东胜卫又只使用了11 年)。明景泰五年(1454 年)虽然瓦刺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势力迅速瓦解,余部渐次退到漠北、漠西。明朝却因明英宗的复辟,也无眼顾及东胜诸卫建置的恢复。这就为此后土默特部族东迁,留下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明嘉靖十一年(1532 年)在达延罕可汗的统领下的西土默特部东渡黄河,走出河套进入早已不设防的东胜卫、丰州滩、察哈尔,乃至宣大边外。也就成了士默特部入住丰州滩的始端。(见《十默特沿革»241 页)至康熙三十三年民始出口垦种。”(见《会典》、《绥远通志稿》卷24上)岁月流逝又已有一百六十余年,难怪他们走西口来到这里垦殖的农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东胜卫。而按万历年间王世琦所写的《三云筹俎考》中记载其称“为妥脱城”(原文:“恰台吉俺答义子,故,在偏关边外二百余里妥妥城住牧”)。当乾隆元年(1736年)在东胜左卫城西重设行政机构时,历史己过去二百多年。东胜卫建城前后仅使用了 19年,中间因迁北还间断了 35年,两度废迁,给人们的印象太浮潜了,也因元代的脱脱曾在这里筑过城,故边内人称其为“妥妥城”,也才有托克托协理通判厅的称谓。
之后我们驾车又来到东胜卫城墙另一段进行观察拍摄,其中一段墙体下开凿有不少窑洞,应是以前通过走西口的人们来这里定居时所开凿。
由于进入秋天,脱县靠近黄河缘故,导致临近临近傍晚蚊虫大量出动,后来我们因为无法忍受蚊虫叮咬匆忙离开。下午17点半,我们路过脱县一主题公园停留参观后,沿315省道返回包头市区,夜晚在昆区小白河四川村吃鱼,圆满结束为期一天的托克托县田野考察之行。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云中城)
作者:张文平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2、托克托县古城大皇城(东胜州故城)
作者:武成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3、《城彼朔方 内蒙古长城文化概览》
主编:张文平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阴山文化史》
王炜民 等著
《人民出版社》
5、“云中”的变迁
作者:王培义
《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研究》
云丽珠 张久和 王万昌 王庆宪 主编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6、明初东胜卫的战略地位
作者:马文逵
《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研究》
云丽珠 张久和 王万昌 王庆宪 主编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