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胡金 通讯员 李炫辰 李根旺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
20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古老大运河不断焕发时代新风貌。自2021年起,杭州市临平区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和大运河科创城建设,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
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全线贯通、竣工在即,大运河边迎来哪些新变化?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一探究竟。
只此青绿
漫步大运河郊野段,两侧芦苇摇曳,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脚下的步道蜿蜒向前,串联起塘泾漾公园、藕遇公园、和园等一个个节点。
这不是简单的河道沿线。“我们依托水乡原野基底,重点保护自然野趣。”大运河科创城项目线工作人员蔡王跃介绍,大量的嵌入式体育公园、口袋公园、休闲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都“藏”在生态里,力求实现自然生态意境与现代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
在塘栖城镇核心段,记者发现,水上客运中心码头与沿线工业遗存风貌巧妙融合,新旧元素协调共生,形成了一处极具历史纵深感的滨水空间。而这些,都只是大运河科创城边保护边发展的缩影。
大运河(临平段)的目标,是打造成“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近年来,除了结合沿河景观提升与建筑立面改造,助力散落的文化遗产在绿色生态背景中重焕生机,大运河科创城还积极举办“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
随着何思敬纪念馆、塘栖枇杷产业馆、沈近思纪念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大运河临平国医生活馆、大运河糕版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开放,大运河文化载体日益丰富。“希望借此让游客能深度融入运河文化脉络。”蔡王跃说。
点绿成金
大运河边的三家村,种藕历史悠久。走进村内的藕遇公园,荷花正开得热烈。粉白花瓣映着绿叶,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荷塘边,三家村藕粉文化展示馆里人头攒动,老人带着孩子观看传统藕粉制作技艺;周边的藕兰咖啡馆里,年轻客人惬意地品尝着藕粉咖啡。
“我们不仅自主研发了藕粉咖啡等特色产品,还联合浙江理工大学设计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藕兰咖啡馆运营方、杭州红薪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铃表示,一朵荷花、一勺藕粉,就这样变成一个个“金疙瘩”。
在阵阵藕香中,本地村民也得到了实惠。高晓铃透露,三家村藕粉文化展示馆和藕兰咖啡馆都招聘了数名本地村民,“后续还有更多空间开放,将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这种生态“变现”,并非孤例。
截至目前,大运河沿线22处房产已招商出租13处,面积占比80%以上,其中藕遇公园、鸭兰村引进研学机构,着力打造红旅第一村研学基地、浙大继续教育校外基地;鸭雀漾码头作为元通汽车出口国际贸易港,于2025年1月21日正式开业运营。
与此同时,大运河科创城也在积极推进运栖科创城产业园、陆家桥数智产业园等孵化载体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绿水青山持续产出“金山银山”。
宜居宜业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运河科创城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启航·青创综合体,正是一处立体化呈现——
在这里,记者看到,一边是青立方人才公寓和创新创业中心,年轻人才步履匆匆;另一边是大运河风情带,工作人员正种植农作物。
这里不仅配有健身房、阅览室、咖啡吧、共享厨房等空间,还能提供种植托管、采摘体验、亲子研学等服务。大运河科创城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洁表示:“希望让青年人才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感受都市田园牧歌。”
除了全场景的生活配套,这里还提供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服务。
张洁介绍,针对年轻人对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精神文化等需求多、标准高服务难题,他们构建起系统化运行体系,由区级指导、平台统筹、属地协同、专职社工和专业运营落实,推动服务与人才“无缝对接”。
硬环境与软服务并举,让一个充满活力、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初具雏形。自2025年3月正式启用以来,启航·青创综合体已落地企业100余家,入住青年人才1000余名,累计服务2500余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