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区腹地,重庆市酉阳自治县东部,有一处川盐古道上的商业重镇——龙潭古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重庆市的东大门。



龙潭古镇历史悠久,商周时期,酉阳龙潭俱属蛮夷之地;自秦统一全国,龙潭属黔中郡;汉高祖改黔中郡置武陵郡,置酉阳县,酉阳龙潭密不可分。乾隆三年,原镇毁于火,后迁于湄苏河畔(今龙潭河),即今龙潭古镇、顺河街一带,至今两百余年。“山环水抱,藏风聚气”。龙潭古镇整体格局独特,是武陵山脉大山大水的呈现之地。


古镇原址在镇北2公里的渤海梅树村,因地处伏龙山下,有两洼地形状酷似龙眼,积水成潭,故而得名“龙潭”。清雍正年间,酉阳改土归流,原镇不幸毁于火灾。随后,人们将集镇迁至龙潭河畔。清乾隆元年(1736年),新镇开始兴建,如今的龙潭镇老街、顺河街一带便是当时的建设成果。龙潭河穿镇而过,经酉水汇入沅江,最终流入洞庭湖流域,这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其成为川盐进入湖南的重要水运码头,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商贸作用。





走进龙潭古镇,街巷布局颇具特色。其整体平面呈网状,石板街是主要街道,贯穿南北,长度约2公里。石板街分为复兴街、中街、永胜街三段,街道宽4 - 6米,东西向的巷道则是通往码头的道路。沿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的形式,开间大小不一,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古镇中90%的民居都是小青瓦屋面木结构,平面布局简洁却主次分明,兼具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功能。在一幢住房内,清晰地划分出居住用房、辅助用房和附属用房。古镇内居民聚居,寺观庙宇散布其间,历史上曾有“七宫八庙”的说法,如今万寿宫和禹王庙保存状况较好,还有吴家院子、王家院子、赵家院子等众多规模较大的老民居,从高处俯瞰,庭院错落有致,天井相互连通,山墙重重叠叠,构成一幅壮观的景象。




万寿宫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最初是供奉皇帝、皇后万岁牌的生祠,如今已成为古镇举办大型社会活动的场地。其总体布局形似“王”字,三进两院,院落纵深相连,布局巧妙地附会龙的造型。建筑的各大殿吊牙花边雕刻精美细致,更保留有诸多彰显宫殿特色的物证,如御赐的“万寿宫”满汉文瓷匾牌,大戏楼横梁上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皇权龙形图雕,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王家大院同样令人瞩目。这座大院由南向北,形成递进的院落空间,依中轴线均衡布局,是当地典型的富裕住宅,为木质结构四合院。正堂五穿五柱,面阔18米,进深7米,通高6米;过厅三穿四柱,面阔13米,进深4.5米,通高6米;住房中间的堂屋为一明两暗三开间,左右厢房各2间,面阔4.5米,进深4米,通高5.5米,其规模与精巧的设计,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




除了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龙潭古镇的风俗文化也别具一格。每逢春节,古镇便热闹非凡,灯会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鸭子龙与狮子灯、花灯一同登场,绚丽多彩的灯光与灵动的造型,将节日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而在小端阳的龙舟竞渡与大端阳陆地上的干龙船过街活动中,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是展现得妙趣横生。龙舟竞渡时,选手们奋力划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飞驰;干龙船过街,人们用智慧与创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龙船”,在陆地上巡游,引得众人驻足观赏、欢呼雀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