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永远的新民胡同
第二篇
作者:夏纯育
上一篇介绍了新民胡同的地理结构,让朋友们初步了解了胡同的形成和几个主要的坐标点。今天,就让我带着关注新民胡同的朋友们,走进胡同,了解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首先从北门说起,因为这是我认为最有故事的地方。
从我家出来,有一条狭窄的小道,路过林家小人书铺,刘家小人书铺,李书堂舅舅家的气枪房子,(因为我是在母亲的娘家长大的,所以胡同里的长辈们我都是叫舅舅和姨)就到了北门。
【新民胡同回宝珍饺子馆旧影,资料图片。↑】
出了北门的左手边是一家茶馆,再往左走是赵一兰舅舅家气枪房子,右手边就是小有名气的回宝珍饺子馆了。饺子馆不大,连厨师带服务员也就是十几个人,厨房和饭厅中间有一层玻璃窗隔着,顾客们能看到后厨师傅们包饺子和煮饺子的场面,记忆中的饺子馅,是羊肉和少许的白菜掺和的,白菜都是采用的白菜心,吃起来嫩嫩的、甜甜的。
饺子馆的老板回宝珍和弟弟回宝旭,和我姥爷有交情,哥俩都管我姥爷叫二哥,我妹妹小的时候,我每天都去给她买一两饺子,好像是一角二分钱八个,服务员知道我家和老板有交情,每次都多给一个。过年过节我们全家吃饺子也不自己家做馅,都是我拿个小盆儿,去饺子馆买一元钱的饺子馅儿,回到家再往里面掺点白菜,就够全家美餐一顿的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咬一口满嘴流油,满屋飘香的味道,可以说以后再没有吃过那么香的饺子了。
饺子馆的正对面是国营立新饭店的锅烙部,往左边斜对面是浆子馆,豆浆三分钱一碗,油条一角钱一根,豆腐脑七分钱,这都是胡同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新民胡同的新民戏院,翻拍自《长春市戏曲志》。↑】
饺子馆右边斜对面就是新民戏院了。戏院白天没有戏,门前的大场院就被利用起来了。有一个姓张的师傅在那撂地儿卖艺:开场是用一小块布,放上三个小碗,再用几个小黑球,左扣右扣的,我们管他叫变戏法儿的,然后又变水又变鱼的,还用扑克牌洗来洗去的招人,嘴里还叨叨咕咕的说个不停,我们都他叫张大白话。这时候人们基本就围成一大圈儿了,演到最高潮的时候,是用嘴吞铁球,铁球能有鸡蛋那么大小,是不锈钢的,先拿铁球绕场一周,不时的还让观众用手拿一下试试是不是真铁球,然后热几次身就把铁球吞到肚子里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吞下去,这时候他就不能说话了,拿个铜锣盘满场子走要钱,有的人就往里扔钱了,也有不给往后躲的,看看差不多了,他就运运气把铁球吐出来了,随着当啷一声响,带着血丝的铁球落在了地上,人们就连呐喊再鼓掌,随之就散了。
到了晚上,戏院开始演戏了,这里主要上演的是京剧,据说梅兰芳大师还来过这演出,剧院也不算大,都是那种联排的木靠背的椅子,前几排的椅子背后面带有一个小铁架,是用来给后面的观众装茶杯的,也叫茶座,服务员拿着一个好长壶嘴的铜壶,离老远的就能把水倒进茶杯里,还有的服务员用托盘摆满一盘用凉水浸过的白毛巾,时不时的抛给有需要的观众,这叫打手巾把儿,当然不是免费的了,因为我没有享受过,也不知道多少钱,只知道茶座的票价要比后面的座位贵。
我们家我母亲喜爱京剧,也经常给我和姐姐买票去看戏,记得在那看过《打渔杀家》还有《荒江女侠》,《封神榜》是系列的看了好多集。后来七十年代,戏院着了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戏院变成了一堆废墟,据说是因为年久失修,用电线路老化造成的,从此再没了新民戏院。
【新民胡同东口,上世纪八十年代,资料图片。↑】
再往东走,胡同的两侧基本上都是立新饭店的门市了,有包子部,炒菜部和综合饭店以及饭店办公室,简直就是饭店一条街,那时候长春人和外地来长春的人,没有不知道新民胡同的,都成群结队的来这里享受美餐。
总之,那时的新民胡同可谓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本篇短文主要描述的是胡同北门外,向东直通大马路段道路两侧的情景趣事,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和遐想,有描述不到和记忆错误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夏纯育,网名点石成金,出生在新民胡同。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图文,欢迎阅读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