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戏台》上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而在湘江新区,越来越多曾经“沉睡”的小空间成为了年轻人“打卡”的新“戏台”,变身吸引大批年轻人集聚的演艺新空间。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看一场脱口秀、玩一次密室逃脱,或者去Live House(小型现场演出专场)释放激情……这样的新型文娱休闲方式逐渐成为湘江新区年轻人的标配。
伴随着文化消费的升级和年轻观众对新型演艺形式的需求增加,湘江新区的演艺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演艺新空间这种新形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也为新区这片年轻的热土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超10%,18-34岁年轻群体贡献超76%的购票份额。在“网红”长沙,湘江新区敏锐捕捉这一浪潮,通过传统焕新、生态破圈,构建起生机勃勃的演艺生态。
这不仅关乎文化繁荣,更深层折射出新区以创新供给激活新消费、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
“演”活传统,“秀”出新机,湘江新区如何出招?
焕新 从传统剧场到城市“无界舞台”
“站在拱极楼前,指尖触到冰凉石墙的那一刻,我好像真的走进了那幅古画!”刚体验完《花开橘洲·江天暮雪》沉浸式演出的大学生李喜乐感叹道。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寻画”之旅中,她跟随NPC(剧中角色)的指引,在光影交织的书院里辩诗论道,于乐坊的丝竹声里品茗听琴。她回味着,“这哪是看演出,分明是让‘江天暮雪’活了过来,让我读懂了什么叫‘湖湘风骨入画来’!”
《2024年演艺消费新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年轻群体的行为喜好和消费习惯对演艺行业产生深刻影响,推动行业加速向个性化、体验化和数字化发展。很多95后、00后观众通过观看戏剧释放情绪,获得疗愈,他们喜欢的互动性、游戏性和体验感在观看演出中得到满足。
湘江新区深谙此道,打造一系列贴近年轻人偏好的“无界舞台”,为年轻人带来充满互动感与沉浸感的观演新体验。台上台下的界限被消解,传统演出形式在湘江西岸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橘子洲·江天暮雪文化园正式对外迎客,创新推出了文旅演艺《花开橘洲·江天暮雪》,运用声、光、水、雾、电等综合手段,讲述探寻画中蓑笠翁的故事。
文化为魂,光影为媒。观众在NPC的陪伴与引导下,展开沉浸之旅。从一个小物件、一座老房子,到湘江的一片雪,处处都在复刻独一份的“湖南文化DNA”,让观众在高沉浸度的体验中感受湖湘文化特有的美学印记。
还有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通过行进式互动观演,让观众在此成为“戏中人”。
故事聚焦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峥嵘青年的成长叙事,在一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中,观众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身份代入历史。人在戏中,戏随人走,在光影交织和行进互动中,观众得以跨越时空“对话”百年前的热血青年。
被朋友强烈“安利”来看演出的大学生王元,散场后依然难掩兴奋:“完全超出预期!演员会跟你对话,或者递个小道具,互动感直接拉满!加上布景和灯光效果,真的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沉浸式“无界舞台”之外,传统剧院式观影也在梅溪湖畔焕发了新的生机。
8月2日、3日,连着两晚,22岁的叶心瑶都准时到达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把时间交给了中文版音乐剧《粉丝来信》。
“必须连看两场!”聊起这部剧,她眼睛发亮:“《粉丝来信》真的很‘顶’!歌好听,舞台设计也绝,节奏一点不拖沓,整体质感太好了!”
作为资深音乐剧爱好者,梅溪湖大剧院几乎成了叶心瑶的“快乐老家”:“大部分热门音乐剧都会选择在这里演出,而且环境很舒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也让人感觉很贴心,观演体验感拉满了!”
在音乐剧之外,梅溪湖大剧院还推出了各种多样化的演出形式,脱口秀、环境式庭审互动戏剧、锡剧……各式各样的演出形式让人目不暇接。
家住星沙的谭女士专程来此观看《一条名叫爱情的狗》脱口秀,“即兴互动多,梗密又新,像跟朋友聊天,笑得脸酸!下次还抢前排。”
“圈粉”无数年轻人,新区“演”值经济的“流量密码”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够懂年轻人。
所谓“懂年轻人”,绝非对数据画像的刻板复刻,而是深刻理解代际更迭中不变的人性需求——对参与感的渴望、对圈层的归属、对意义的追寻。
以创新表达与优质运营为脉络,湘江新区正为传统演艺注入持久活力与吸引力,让传统活力焕发新生机。
破圈 构建“演艺+”生态圈
公开报告显示,近年来,传统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发展活跃。与大剧场相比,小剧场座位数量少,票价较低,演出时间较短,与周边商业体距离更近。这些特点与传统商业街区为应对电商冲击及市场环境变化亟需“腾笼换鸟”的需求相匹配,许多演艺新空间转化而生。
在演艺新空间的助推下,“演艺+”应运而生。演出的效能不只停留在舞台上,更进入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湘江新区“年轻力经济”的代表性载体,达丰空间通过小众圈层渗透、科技赋能、商业联动三大策略,成为长沙演艺市场的重要补充,共同构建城市演艺生态的多元层级。
同时,达丰空间的战略布局亦深度契合区域夜经济脉络。其所在的锦秀拾光商圈,已形成“演艺+消费”的复合生态圈。年轻观众在Live House观演后,可无缝衔接至周边消费场景。这种“演出引流-周边留存”的模式,不仅延长消费时段,更激活了商圈夜间客流,实现了文娱与消费的联动效能。
R&B音乐人step.jad依加“Nightstep夜奔!”巡演长沙站、王铮亮慢人星夜派对专辑签唱限定场、美国唱作人Bren Joy“Sunset Black”中国巡演长沙站……翻开达丰空间演出预告单,多种演出满足不同圈层的人群需求。
达丰空间创始人肖傲告诉记者,目前,达丰空间月均举办8-10场演出,观演人次超12000人,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互动性强、社交属性突出的演艺体验新空间。
洋湖水街的九门楼则以“九门往事”为主题,依托明清长沙“老九门”文化,结合盖碗茶、湘剧戏曲等民俗体验,让游客感受湖湘人文神韵。其剧目创新与街区相互赋能,形成“戏剧里的街区,街区里的戏剧”氛围,“看剧来洋湖,休闲在湿地”渐成新选择。常客陈先生感叹:“演出很‘对味’,喝茶听戏,惬意!”
此外,还有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的沉浸式演出《马可波罗历游记》(演艺+体验)、嘻嘻分子脱口秀的“方言喜剧+城市记忆”(演艺+喜剧)等,共同织就新区多元演艺版图。
省委书记沈晓明指出,要让对年轻人友好成为湖湘文化新的重要特征。长沙一直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友好城市,在湘江新区的各大演艺新空间里,台上台下年轻人其乐融融,正是对“友好”的生动注解。
记者了解到,目前湘江新区现有符合标准的演艺新空间(小剧场)13家,以景区、园区、文化场馆内剧场为主;具备改造潜力的空间13处。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消费升级合力下,新区演艺新空间将持续扩容,“多点开花、业态多元”。
年轻人未来在新区也将有更多选择:下班听Live、周末泡小剧场、偶遇街头表演……“家门口的文艺浓度”越来越高。
事实证明,当文化供给精准匹配并引领时代需求,当创新活力在适宜土壤中自由生长,文化不仅能“演”出精彩,更能“秀”出未来,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
湘江新区以“演”值经济破题,正书写着文化赋能城市的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