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朱家保)2025年上半年,武昌区文旅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区接待游客2834万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达290亿元,双双刷新历史记录。这并非简单的数字跃升,而是一座千年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华丽蝶变。
古城新貌,以文塑旅,历史街区“潮”涌流量。斗级营这片承载着清末“斗量军粮”记忆的街区,经保护性修缮后,以“民国风建筑+新消费业态”焕新亮相,汉派伴手礼店与非遗工坊共生共荣,形成古楼对话新巷的独特生态。“五一”三天,游客如织,超20万人次共赴这场时光之约。这种“渐进式更新”模式已在武昌多点开花,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昙华林的文艺咖啡馆与百年老宅相映成趣,省级街区户部巷-红巷将红色文化与汉味小吃创新融合。历史街区正从“打卡点”蜕变为“沉浸场”,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科技点睛,以旅彰文,千年文物“活”现风华。湖北省博物馆的“穿越青铜纪”,作为国内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盛宴,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国宝1:1复原。游客得以“身临其境”踏入吴越争霸的烽烟,彻底“击穿”时空壁垒。黄鹤楼景区创新“朝游”项目,AI李白与游客“实时唱和”,让千年诗韵在对话间流淌心田。科技赋能下深度体验,解开了文化遗产“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千年心结,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感知维度。游客在武昌收获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文化共振。
商旅共振,以商促融,消费链条“动”能澎湃。楚河汉街作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编织出“食购游娱”全时段消费锦缎,点亮城市“夜明珠”。武昌滨江天街的开业将助力滨江商圈强势崛起,使3公里内将聚集7家大型商业体,总面积超百万方,成为武汉商业密度最高片区。“五一”期间,武昌联动各大商圈举办64场商文旅活动,吸引客流405.55万人次。这些“首店经济”与“场景消费”的创新实践,将文化流量有效转化为消费增量,推动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8.08亿元,勇摘全市桂冠。
在守正创新中探寻最优解。当斗级营的飞檐下回响原创民谣,当省博的编钟借VR奏响《楚商》,传统与现代在武昌碰撞出创新火花。未来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文化-科技-商业”三角动能:以长江文明、红色基因、古城文脉为魂,借AI、元宇宙技术打造可感可知的叙事场,通过商圈升级将文化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这座见证过辛亥首义的古城,正以文化“活化”为楫,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航程中破浪前行。其探索之路,恰是为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交的“武昌答卷”。(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