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的加速升温,空中游览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场景之一,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在游客体验 “上帝视角” 的新鲜感背后,“黑飞” 乱象引发的安全事故却频频刺痛公众神经。从 2023 年西安白鹿仓景区直升机坠毁致 3 人遇难,到 2025 年苏州奥诗汀繁花景区观光直升机坠落造成 1 死 4 伤,这些血的教训无不警示:空中游览不能成为 “野蛮生长” 的法外之地,唯有筑牢安全防线,低空经济才能真正实现 “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
一、乱象根源:资质造假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失守
空中游览事故频发的背后,是行业准入门槛的虚设与安全管理的全面崩塌。调查显示,多数涉事企业存在 “三超” 问题 —— 超范围、超资质、超能力运行,将高风险的空中服务异化为 “快钱生意”。
在资质造假层面,部分通航企业玩起 “障眼法”:明明只有农林喷洒或私照培训资质,却以 “飞行训练” 名义申请航线,实则违规开展空中游览;更有甚者如苏州涉事公司,既无固定办公场所,也缺乏基本维护设施,登记员工仅 2 人,却敢包揽几十项经营业务,其所谓的 “运营资质” 不过是蒙骗游客的幌子。这种 “挂羊头卖狗肉” 的操作,让空中游览沦为无人监管的 “灰色地带”。
在人员管理层面,飞行员资质审核形同虚设。按照规定,空中游览飞行员需具备至少 500 小时同机型飞行经验,并通过严格的航线签注考核。但现实中,部分航校 “偷工减料”,学员仅训练 30 小时就能拿到执照,这样的 “速成飞行员” 操控观光直升机载客飞行,无异于拿生命开玩笑。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甚至让未取得商用执照的飞行员执飞,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在设备维护层面,“重运营、轻保养” 成为行业潜规则。某景区的观光直升机连续 3 个月未按规定完成强制检修,仅靠肉眼检查便继续载客,最终因旋翼组件磨损导致空中异响迫降。这种对设备安全的漠视,使得每一次飞行都如履薄冰。
二、监管困局:从标准滞后到执行乏力的全链条梗阻
空中游览乱象的滋生,与监管体系的滞后性密切相关。作为新兴业态,其监管涉及民航、文旅、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权责交叉与空白并存,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标准体系碎片化是首要难题。目前,空中游览的安全管理分散在《通用航空飞行管理条例》《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多个文件中,缺乏专门的系统性规范。例如,对于飞行器的检修周期、飞行员的复训要求、应急演练的频次等关键指标,不同文件的规定相互冲突,企业往往选择 “择轻执行”。这种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为 “黑飞” 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
动态监管能力不足加剧了风险蔓延。与商业航空成熟的空地监控系统相比,空中游览的监管仍以 “起飞前审批 + 事后备案” 为主,缺乏对飞行过程的实时监控。某景区曾发生直升机偏离航线近 10 公里的事件,地面指挥中心半小时后才发现异常,所幸未造成事故。这种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监管模式,让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执法惩戒力度疲软则难以形成震慑。尽管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要严厉打击 “黑飞” 行为,但实际操作中,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多以 “罚款整改” 为主,鲜有吊销资质的案例。某通航公司在因违规飞行被处罚后,换个马甲继续经营,这种 “以罚代管” 的模式,根本无法遏制企业的侥幸心理。
三、破局路径:构建 “全链条” 安全治理体系
空中游览的安全治理,不能仅停留在 “事故后追责”,而需建立 “预防 — 监管 — 惩戒” 的全链条机制,让安全成为行业不可触碰的红线。
- 筑牢准入门槛:推动《空中游览运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尽快落地,明确企业资质、设备标准、人员要求等硬性指标。例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固定维护基地和专职检修团队,飞行员需每半年完成一次应急处置复训,达不到标准的一律清出市场。同时,推行 “资质公示” 制度,在销售环节主动向游客展示企业资质、投保信息和安全记录,让消费者 “明明白白消费”。
- 升级监管技术:建设低空智能监控平台,整合北斗定位、电子围栏、实时图像传输等技术,实现对空中游览飞行器的全程可视化监管。当飞行器偏离预设航线、进入禁飞区或出现设备异常时,系统自动预警并推送至监管部门,响应时间控制在 3 分钟以内。这种 “技防 + 人防” 的模式,可大幅提升监管效率。
- 强化惩戒力度:建立 “黑名单” 制度,将存在资质造假、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及其负责人纳入失信名单,实施行业禁入;对造成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让 “捞一把就走” 的心态彻底破灭。同时,推动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失信企业在融资、用地等方面受到限制,形成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的格局。
- 压实各方责任:明确民航部门负责飞行安全监管,文旅部门审核景区合作资质,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虚假宣传,形成 “各负其责、协同联动” 的监管格局。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重点景区、重点企业进行 “飞行体检”,及时清除安全隐患。
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已显现万亿潜力,空中游览作为其中的重要业态,其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公众对整个产业的信任。当每一架观光直升机都经得起资质核查,每一位飞行员都具备过硬技能,每一次飞行都处于严密监管之下,空中游览才能真正成为 “安全的享受”,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毕竟,任何行业的繁荣,都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