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贵阳宝山南路浓密的梧桐树荫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约出现——十几辆锃亮的旅游大巴排成长龙,静静地停靠在路边。
车上满载着天南海北的游客,目标只有一个:不远处的《多彩贵州风》剧场。
这排大巴车,成了演出火爆最直观的预告!
宝山南路上排成长龙的旅游大巴。
车轮下的“梧桐戏路”
“十年喽!每年夏天都来这儿‘报到’,这梧桐树,怕不是也认得我这车了!”旅游大巴司机申桂林拧开保温杯,笑着对徒弟说。
作为剧场外的“临时通道”,贵阳人已经习惯了宝山南路上整齐停放的旅游大巴。从早些年车辆乱停的“抢滩”,到现在专人引导、画线清晰,效率大大提升。
“散场时间从近两小时缩到七十分钟,”申桂林比划着,他的车轮,丈量着演出的辐射圈,从云贵川到东三省、海南岛,甚至异国面孔。
“师傅,侗族大歌真像电视里那么震撼?”常有游客好奇地问。
“嘿!电视里那是回声,剧场里才是‘活’的文化!”申师傅每次都笃定回答。
十年间,引擎的低鸣与舞台的鼓点,在申师傅日复一日的行程里交响共鸣,奏响文旅融合的进行曲。
《多彩贵州风》演艺进行时。
话筒里的“文化课本”
“看看这些大巴,它们就是今晚《多彩贵州风》最生动的‘预告片’,一头连着你们,一头系着我们贵州滚烫的多民族文化心跳!”
导游夏雪举着话筒,热情向游客介绍。
从最初民族服饰歌舞展示,到现在融合多样的“知识图谱”,为了这台不断升级的演出,夏雪的解说词年年刷新:
2022年复演时,升级的沉浸式声光让《水姑娘》如梦似幻;《突破乌江》用现代舞美技艺重燃红色记忆星火;新增的苗族《十二道拦门酒》,将醇厚迎客礼化作直抵心灵的祝福;更不用说《多情贵州》走出剧场,在山水实景间将“沉浸”推向极致……
“每次改版都像翻开贵州文化新篇章,我们导游也得‘升级’大脑硬盘!”她笑道。
如今,她的行程设计堪称“文化三叠浪”:上午触摸青岩古镇的历史砖墙,下午体验西江苗寨长桌宴的烟火气,晚上无缝衔接进《多彩贵州风》的剧场。
一天之内,游客尽享穿越历史、生活与艺术的极致体验,而这正是贵州文旅融合方针所倡导的“资源整合、业态创新、链条延伸”的鲜活样板。
《多彩贵州风》演艺进行时。
舞台上的“文化瑰宝”
幕布、震鼓,苗家银饰在灯光下流淌成星河。
从2006年的初试啼声,一路淬炼为精致版、原生态版、综艺版,《多彩贵州风》已走过十九个春秋,至今累计演出超5500场,足迹遍布国内50余城及海外40余国,吸引观众逾1000万人次。
这棵“长青树”的根系,深植于贵州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又永不停歇的“行走”与“深潜”。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剑青介绍:“每一次改版前,团队必重走黔东南苗侗秘境、黔西南布依村落、毕节彝家火塘……唯有如此,才能捕捉祭祀鼓舞的灵魂震颤,采撷飞歌情韵的质朴深意”。
多彩的民族风情,让舞台浸染着泥土的芬芳与生命的滚烫。
《多彩贵州风》早已超越舞台的限制,它从大地的深处汲取养分,将那些散落在山野间的古老歌谣、神秘仪式、真挚情感,淬炼成舞台上的璀璨篇章,又以舞台为原点,将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反哺着这片土地上的村落与山水。
同时,剧目也成为推介相关民族村寨和特色景区的“动态广告”;与黄果树、荔波等知名景区联袂推出的“剧+景”深度套餐。让文化体验与自然观光无缝衔接,延长游客的驻足时间,放大消费的可能。
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精彩。
“这台戏,早已超越了单一演出的范畴,成长为整合资源、撬动链条的文旅平台枢纽。”毛剑青说。
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在此间并非对立,而是和谐共振的“双翼”,共同托举着《多彩贵州风》完成了从质朴的广场集会,到精致的剧场艺术,再到繁荣的市场文化品牌的华丽三级跳。
更值得一提的是,《多彩贵州风》等剧目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名单。这台承载着贵州山川灵秀与民族深情的演出,已然成为一枚闪亮的名片。
夜幕低垂,宝山南路上的引擎陆续启动,最后一批游客带着笑容登上大巴。
厦门游客魏姗姗仍沉浸在震撼中:“《侗族大歌》的演员银饰碰撞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如果大家也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这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鲜活与热烈!”
来自上海的林丽一家则对《十二道拦门酒》印象深刻:“太有仪式感了!那种热情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我瞬间爱上了这个地方。”
“‘多彩贵州’绝非虚名,这里的一山一水皆有灵性,一歌一舞都是史诗。”杭州游客吴涛感叹,“多彩”从来不是刻意堆砌的颜色,而是贵州一方水土里生长出来的、热腾腾的生命力。
......
《多彩贵州风》演艺赢得满座喝彩。
年复一年,梧桐树荫下,旅游大巴如潮汐般散去。
这潮汐,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承载着远方客人的惊叹与满足,也跃动着“文化千岛”的蓬勃心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图/文 权若青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 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