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曾家山!
应 德
正值农历蛇年闰六月,夏季时间长,气温高,摄氏40度左右很常见。今年暑热胜往年,老年人更是受不了高温高热的熬煎。为避暑消夏,从南充市区来到曾家山的远山上锦民宿目的地,三百多公里距离,高速路加乡道,行车近四个小时。
龙神岩
曾家山位于广元市朝天区,面积737平方千米(其中朝天区586平方千米,旺苍县151平方千米),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曾家山是一个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新地名,旧称大漫天岭、藁本山、曾家河。与城镇、丘陵和平原不同,这里是川北山区,道远、山高、谷深、林密,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处于发展劣势。今日享誉全国的避暑名山,往昔却长期被闭锁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
林家坝子
这里且不说朝天人文、明月栈道,川洞天坑、吊滩河谷,荣乐养生和望远山景,印象最深的是,平均1400米海拔,夏季日均气温23度的舒适体感,真不愧为一方康养胜地。夏日的清凉,远山的宁静;山色的青翠,植被的茂盛。山泉的清澈,山货的奇珍;天然的氧吧,绿色的食品。勤劳的山民,热情的主人。登高能望巴山秦岭之远,眼底尽收广元城市璀璨;仰望巍峨高山,风光无限;俯瞰溪流林海,起伏山峦。晨起观日出灿烂,夜坐看山月空天。身边林间小道、茶树果园;偶遇农民牧人,都很亲切、平和而安闲。
川洞天坑
你好,曾家山!谢谢,曾家山!今得山中一日休闲凉爽,褪去山外三夏暑热漫长!
可谁又知道,在农耕时代,这里没有肥沃的土地种菜种粮;在工业时代,这里地下无矿藏,地上无工厂。过去两种文明形态的发展成果,总是使这里山民无缘共享。几千年留在这里的似乎只是:大山的孤寂,贫瘠的土地;嶙峋的怪石,遍野的荆棘;难行的蜀道,冰雪的冬日;大小的坑洞,陡峭的岩壁;粗放的农牧,失学的童子。山区是穷困的代词,山洪是作恶的祸水,所以,山外人们不居不业于穷山恶水,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龙神阁
当时间的年轮进入21世纪,山乡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因为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因为城市发展、热岛效显,因为生态文明、新的观念。是的,乡村建设,旅游开发,让世人在林区秀美清幽的环境中,修练心定神定身定之功夫,尽享养身养心养德之利益。冥冥之中,似乎应验了当年(1843年)曾文正公(国藩)路过此地时写下的《养身要言》。
望远山风光
看吧,今日曾家山,山里山外公路相连,村村寨寨车行通畅。人文景观点缀其间,自然遗产大放光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市场行情看涨。康养胜地,融合城乡。川北民居,文化盛妆;避暑名山,民宿、农庄和农家乐兴旺。盛夏时日无须电扇和空调,仍能享受清风凉爽。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乡文明并不逊于都市繁华景象。贫困不识山中宝藏,富饶因为改革开放。天地轮回,命运转换,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关键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开放世界的环境里,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一个地方的发展,并不需要万事俱备、面面俱到,而是要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就像这里的曾家山,跨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社会化、包容性制度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驻足山岗,放飞思想。“小养胜地”,四海共飨;“两山”无价,永远宝藏。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应 德(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