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躺在睡袋里,抬头就能看到霸王龙……”成都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环节让一帮孩子兴奋不已;在中国园林博物馆的“仲夏夜之梦”活动中,镇馆之宝硅化木如宝石般璀璨的光泽熠熠生辉,观众徜徉于夜色中的园林,美不胜收。开放夜游不是博物馆的常态,也不是日场模式的延续,而是博物馆专业运营能力的体现。
成都自然博物馆夜游活动 受访者 供图
不是日场模式的延续
“我平时就喜欢研究植物,能够晚上来园林博物馆太开心了。”“我从来没有晚上来过博物馆,有点激动。” 日前, 中国园林博物馆“仲夏夜之梦”活动中,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和兴奋。
写生环节中,只听研学导师说,园林中除了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还要有水面,让园林之美显得开阔疏朗,这如同画画大片留白的线条,让园林之美多了几分灵动……手持画笔的孩子们看上去似懂非懂,但笔下的画中有了小池和锦鲤。
“夜晚的博物馆总是让人感觉神秘,而这种神秘感可以让人沉浸其中,有思考、探索的欲望。”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知名画家王其钧现场教授书法,“紫气东来”四个字,孩子们写得有模有样。之前还有美国孩子参与活动,写了一个“来”,呼应着他的穿越东西方之旅。在王其钧看来,“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至少会在记忆中留下对中国园林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一点好奇,而这种好奇就是很珍贵的收获和启发。”
无论是写生、书法,还是之后的压花、夜探博物馆,都和园林艺术结合紧密。博物馆夜游内容应如何编排?“我们也想了很多,参与夜游的一般是青少年,我们就想着结合博物馆的特点让他们有深度的体验,既要有专业性又不能太深奥,还要有趣味性。”参与夜游内容编排的高致自然研学负责人刘妩说。青少年对科普感兴趣,夜游活动中也不乏科普互动。“东方有嘉木——中国植物的力量”展正在进行,40倍显微镜头直击植物细胞构造,配合五色土标本矩阵。当孩子们站在特制甲板上,环绕立体风暴声光电,可以感受珍稀植物跨洋运输的艰险……
“如果仅仅是延时开放,观众来参观体验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我们还是希望结合博物馆的特色做主题活动。”成都自然博物馆对外交流部的吕楠说,8月每周六的17:30—19:00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每期主题不同,将知识普及和动手实践结合。例如,8月16日的主题是“地球实验室”,小朋友们在地质环境厅了解地球知识后,可以亲手将平面拼图组装成立体小地球,直观感受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奥秘。
青少年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体验压画 记者 曹燕 摄
夜间模式需要“隐藏菜单”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
“面对日益高涨的参观热情,博物馆若想夜间开放,就不能止步于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简单延伸,而是要融入市场,成为城市夜经济的一部分。”一位博物馆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激发公众参与文化消费的深度、广度和多样化,为博物馆带来餐饮、夜宿、文创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是现在很多博物馆正在努力的方向。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暑期延时开放的夜间模式常有“隐藏菜单”,将基本陈列延展开放与特展沉浸剧场结合。例如,河南博物院夜场有雨林秘境玛雅文明VR沉浸探索展、“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等,另外,还有古乐专题演出、“川上曰”仲夏市集,营造消费新场景、聚拢人气,在夏夜晚风、璀璨灯光中,观众可感受传统文化的曼妙和烟火气满满。
夜宿也是博物馆夜游中的特色产品。吕楠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在暑期的周日开展恐龙主题夜宿活动,通过“夜游+科考+剧本探秘”的组合,让孩子们对古生物知识有所了解,实现“在玩中学”。
工作人员在博物馆的小花园里埋了一些复制的恐龙骨骼化石,当孩子们组成探险小分队,戴上探照灯在黑暗中挖掘,那种探索的兴奋和快乐不言而喻,挖掘出来的“化石”需要孩子们齐心协力拼装,然后自己动手制作成冰箱贴。探险小分队按照任务指引,寻找散落在各个展厅的展品,认字多的小朋友负责填写任务卡、戴着电话手表的小朋友则负责拍照记录……夜宿博物馆让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夜宿也属于博物馆夜游中的创新产品,游客有购买的愿望,证明我们策划的产品是有价值的。”吕楠说。
探索创新运营管理
美好的夜游博物馆经历会成为观众珍贵的记忆。曾经留学德国的于安跟记者分享,“欧洲很多国家的博物馆是一年举办一次大型夜游活动,至多持续几天。在这个过程中,多所博物馆会联动。观众只要买一张联票,就能去很多博物馆。”她还记得有一年去维也纳体验博物馆夜游,活动在凌晨时分结束,出馆后观众还在兴奋地交流。
如何做好夜游?“博物馆夜场和日场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博物馆夜游从主题、服务、导引、文创、讲解等角度都要有所创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说。
夜场开放,会带来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延长、安全隐患和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张铮认为:“博物馆开放夜场,对于馆方和运营方都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国家自然博物馆自2006年首次举办 “博物馆之夜” 活动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夜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活动策划、展品布置,到人员安排、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考量。在活动策划上,充分结合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出既有趣味性又具科学性的项目;展品布置注重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展览情境;人员安排上,除了专业讲解员,还组织了志愿者讲解员和小小讲解员,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讲解服务;安全保障方面,更是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世雯说。
今年暑期,成都自然博物馆对夜游市场“试水”,所有工作都由博物馆工作人员操盘,夜宿活动安排在周日,是因为博物馆周一闭馆,让工作人员有个休整的机会。“不然连轴干,真的吃不消。不能持续,带给观众的体验感也不好。”吕楠说。
但“试水”很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了观众对夜游产品的需求和期待。“博物馆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是有限的。目前看,进一步开发夜游产品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引入外部的市场资源,我们结合博物馆特色做好产品的打磨,保证专业度和品质。”成都自然博物馆执行馆长王丹有感而发。
“我们希望观众把来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也将文化体验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王丹总结道。(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曹燕;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