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沿江街道供图
提起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很多人会想到3号线地铁过江第一站——“柳洲东路”地铁站。早晚高峰的人潮、密集的住宅群,让这里成了城市烟火气的代名词。而距离“柳洲东路”地铁站3公里的沿海创中心,各家企业研发热火朝天,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杏湖产业园则依托生态优势,逐步发展起了低碳产业。
如今,这片土地上,既有市井生活的热闹喧嚣,更有产业创新的蓬勃脉动。
交通动脉,激活城市烟火气
清晨7点,柳洲东路地铁站已经迎来通勤人潮。作为地铁3号线过江第一站,这个站点日均客流量接近10万,是南京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早餐摊升腾的热气与行色匆匆的脚步交织,构成了沿江街道最具标志性的晨间图景。
沿江,因长江而得名。如今走在街头,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长江边的一个小乡镇。
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地铁3号线、S8号线穿境而过,江北快速路、浦泗立交、浦仪公路、八卦洲大桥架起跨江通途,大大缩短了沿江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如今,从沿江出发,15分钟可达新区核心区,30分钟能抵江南主城商圈。
交通便利带来的不仅是人流,更是城市配套的升级。昔日的城市边角地变身为“幸福角落”。清晨的杏湖公园里,晨练的居民漫步湖边栈道;傍晚的口袋公园里,孩童的欢笑声此起彼伏,生态优势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京新邻里中心、新星里、1914商业街等“沿江商圈”人头攒动,各类餐饮、娱乐、购物业态一应俱全。
密集住宅区里升腾的炊烟,地铁站里涌动的人群,超市商场中的消费热度,共同构成了沿江的城市烟火气。
T81文化科技产业园。沿江街道供图
产业迭代,微生态圈聚力生长
中昇建机的塔吊巍然矗立,马勒零部件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行业供应商,东屋世安的智能锁具守护万家……这些“90后”老牌企业以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为沿江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江北新区直管区的重要板块,沿江紧邻研创园、生物医药谷等大平台、大园区,背靠南钢等产业巨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微生态圈。
依托毗邻南钢集团的产业优势,一批循环经济及钢贸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发展,新一代产业力量接力前行。南钢嘉华的高炉矿渣正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变废为宝”;金瀚环保科技深耕南钢集团节能环保管理、技术和项目;图祺再生资源则主要从事废金属破碎产生的尾料回收、分类分选、加工销售。
近年来,沿江街道挖掘城市发展的更大空间,通过聚焦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工业等实体经济,打造了都市经济园、沿海创中心、三鑫科创园、T81文化科技产业园、杏湖产业园等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集聚的特色楼宇。去年开园的杏湖产业园聚焦“双碳”战略,重点布局金属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氢能与储能材料“三大赛道”,已吸引总投资29亿元的南钢焦化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
沿江街道一处口袋公园。沿江街道供图
智汇沿江,产城人共筑活力生态
人口数据的增长,印证着沿江的吸引力。数据显示,街道常住人口由2015年的15万增长到现在的36.8万,众多新沿江人在此安家。
在今年3月举办的“创赢沿江”大赛中,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7所高校的136 余个项目参赛。其中斩获一等奖的国内首创整盘气吸式精量育秧播种流水线将落地沿江,实现了参赛人才向产业人才的有效转化。如今,一场场聚焦前沿领域的创业赛事,为青年创客搭建成长平台,成为激活人才潜力的“催化剂”。
从最初的创业推介会初步尝试,到扩容成立“1+10+N”创新创业就业战略联盟,再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沿江逐步构建全链条“双创”生态,走出“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的模式。人口结构的年轻化,也为产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为创新人才铺就逐梦之路的同时,沿江街道也用心为居民编织就业服务网。街道搭建就业桥梁,促进人力资源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常态化举办招聘会,邀请辖区内企业现场入驻,将岗位送到居民“家门口”;开设涵盖陪诊、育婴、面点等领域的免费技能培训班,帮助居民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在沿江,36万居民的生活半径与产业半径逐渐重叠,产、城、人的良性循环,铺展出街道高质量发展之路。这里既是承载安居梦想的生活场,也是孕育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极。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