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夏日的骄阳挡不住市民和游客涌向城南净月高新区的脚步。粉色沙滩上孩子们赤脚堆着城堡,市集区的烤串香气混着咖啡香飘向河岸,傍晚的水幕光影秀前挤满举着手机的人群。
肆季南河——长春首个滨河文旅商综合体,上个周末日均突破10万人次,成为今夏长春最火的“现象级”文旅地标。
现象:
一座滨河公园的爆红密码
在长春人的朋友圈里,肆季南河的刷屏从开放前一周就已开始。7月26日正式运营当天,尽管天空飘着雨,粉色沙滩上撑起的雨伞仍连成一片彩色海洋。
这里的吸引力藏在昼夜不停的惊喜里:上午十点,百米宽的音乐喷泉随着远处大桥喷出的水柱共舞;午后的“糖果乐园”里,奔跑的孩子笑声响亮;傍晚的城市舞台上,《我爱记歌词》互动环节让全场齐声合唱;夜幕降临时,54路有轨电车的光影投影在水幕上,配着“我们如此热爱长春”的字幕引发集体欢呼。
“游客们太热情了!”肆季南河运营方、吉林中庆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演艺负责人王润东介绍,园区设计承载能力是日均2-3万人次,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量。
“全市的小孩好像都来了!”网友的调侃背后,是长春人对“家门口赶海”的渴望。作为内陆城市,肆季南河通过2万平方米粉色沙滩、东北最大水幕光影秀、沙滩电影院等差异化体验,精准填补了“类海滨”度假的市场空白。
溯源:
母亲河的生态蝶变
肆季南河的爆红,实则是长春人等待了10年的惊喜。
这条让市民和游客趋之若鹜的河岸,曾是另一番模样——10年前的伊通河,部分河段污水横流,夏天散发着异味,冬天冻成黑褐色的冰面。
作为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承载着城市记忆,却一度成了环境痛点。转机始于2016年启动的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这场长春史上规模最大的治水行动,不仅清淤河道、铺设污水干管,更修复了110公里生态缓冲带,新建湿地106公顷,新增绿地1350公顷。
如今漫步河岸,33公里长的生态护岸连起亲水步道,栈桥从林间穿过,曾经的“锈带”变成了“秀带”。住在附近的居民连连称赞:以前遛弯得绕着河走,现在每天都来散步,早上能听见鸟叫,晚上能看星星。
运营:
一场城市空间的创新实验
生态好了,文旅自然有了底气。肆季南河所在的河段,正是综合治理的精华段。这里并非简单复制网红项目,而是以“水岸叙事”重构城市空间:
白天沙滩电影、傍晚微醺市集、夜晚水幕光影秀搭建全时段运营;幕秀投射长春有轨电车、市民笑脸,在地文化赋能,触发情感共鸣;喷淋洗脚处、母婴室等人性化设施一应俱全,展示细节温度。
“赶海公园”引入伊通河活水,让孩子抓泥鳅、捞螃蟹,既满足亲子互动,又传递生态教育。肆季南河不仅有着网红地标的温度,更映照长春文旅的品质跃升。
挑战:
一次城市治理的极限测试
成倍客流的激增是惊喜,也是考验。
王润东坦言,园区运营管理人员在翻倍的人流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最开始60个环卫工就够了,现在加到100多人,不间断地清理沙滩上的垃圾。”他指着沙滩上每隔20米就有的垃圾桶说,即便如此,仍有游客把雪糕棍、烧烤签子插进沙里,“清理时得一个个抠出来,怕扎到孩子。”
▲图源丨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强
游商散贩也盯上了这块“肥肉”。景区内外的马路上,有人推着小车卖烤肠、冰激凌、玩具。为维护园区周边秩序,净月高新区城市管理局从辖区内抽调队员执勤,对违规经营进行劝离。
净月高新区城市管理局副调研员刘春达介绍,管理部门协调中庆文旅在园区周边开辟了新的停车场,并在其中设置临时商贩经营点。“我们既要保持环境卫生,也要维护城市烟火气。”数据显示,园区周边日均清理垃圾达到7-8吨,较之前增长了8倍。
长红:
治理与活力的共生之道
肆季南河的火爆,打开了一个观察北方城市更新的窗口。
生态治理不是亏本买卖,而是最划算的城市投资。当一条河重新变得清澈,它不仅能提升城市颜值、拉动消费,更能唤醒市民对城市的热爱——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文旅活力的源头。
不过,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未来,需要在精细化管理,让“我们如此热爱长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持续的城市吸引力。
这份因水而生的热爱,终将让长春这座生态文化之城更新走得更远。
◆来源:凤凰网吉林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