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东与巴中市南江县、恩阳区及旺苍县九龙镇、木门镇接壤,南与南充市阆中市相邻,西接剑阁县,北连昭化区青牛镇、虎跳镇、太公镇、柏林沟镇、王家镇以及旺苍县枣林乡、张华镇、龙凤镇。因“树浓夹岸、苍翠成溪”而得名。苍溪是全国首批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四川省书香之城、四川省文明城市。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这里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中国雪梨之乡、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川明参等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苍溪被誉为“天然氧吧”,有国家A级景区10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苍溪梨花节、猕猴桃采摘节享誉全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红色旅游示范县。#四川#
历史沿革
苍溪历史悠久。据1979年和1981年先后在我县五里公社盘龙山脚和白岩公社境内发掘的石斧石凿、大口坛、敛口瓮、大口斧、尖底器等物证明,约在新石器时代苍溪就有人类活动。夏为凉州之域,商为雍州之境,周处巴国边陲,秦属阆中领地。从两汉、蜀汉直到西晋太康中置苍溪县之前,苍溪一带均属阆中县地。晋太康中(公元280-289年)置苍溪县,以曲肘川苍溪谷为名。治所在曲肘川入嘉陵江河口县坝。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改苍溪名汉昌县(治地今禅林乡青山观)隶北巴西郡,肖齐、南梁因之。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隶隆州盘龙郡。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汉昌县治地由青山观移理曲肘川(今九曲溪)。十八年(公元598年)废汉昌县,复苍溪县旧名,仍隶隆州。大业三年(公元609年)废隆州改置巴西郡,苍溪县属之。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改巴西郡为隆州。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因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苍溪县属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阆州为阆中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为阆州,县隶阆州。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歧坪县部份省入。五代前蜀时,苍溪仍隶阆州;后蜀时,属阆州保宁军。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保宁军改安德军节度,苍溪县属之。宋太平二年(公元977年),因避水患,县治所西移一里至今陵江镇。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改州为路,县隶利州路阆州。南宋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因战乱治所阆州徙今王渡乡大获城,不久迁返原址。元初,苍溪县隶东川路元帅府。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罢元帅府,改名保宁路,不久改称广元路保宁府,苍溪属之。是年,奉国县省入歧坪、苍溪二县。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废广元路为县,苍溪隶四川布政使司保宁府。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省苍溪入阆中县。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置。是时,县北五龙场设有八字堡巡检司。清初四川地区“划土为疆,多沿明制”,领属无大的变化。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置川北道,苍溪县隶川北道保宁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川北道。2年(公元1913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苍溪县隶嘉陵道保宁府。18年(1919年)废道。由省辖县。其时,军阀割据,以防区为治苍溪县隶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田颂尧部防区。
民国22年(1933年)5月28日,农历五月五日,南江县长赤乡建立了长赤县苏维埃6月29日(农历润五月七日)红军挺进苍溪后,在县境建立了白庙、龙山、文昌、石马区苏维埃,初隶长赤县苏维埃。后隶苍溪县苏维埃,9月8日(农历7月19日)在文昌宫(今文昌区供销社社址)成立苍溪县苏维埃政权。23年(1934年)8月县苏维埃迁间中县老观场。24年(1935年)3月县城解放,县苏维埃由老观场迁苍溪县城。4月28日红军撤离苍溪后防区县政府迁返县城。
民国24年(1935年)秋,“川政统一”,四川省分置18个行政督察区,苍溪县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今剑阁县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31日苍溪县解放。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辖21个专区,苍溪县隶川北行政区剑阁专区。1952年8月,川北行政区撤销,专区由省直辖。1953年2月,剑阁专员公署治所徙广元改名广元专区,是年3月,广元专区撤销,苍溪县隶南充专区。1985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广元市,次年1月1日苍溪县改隶广元市。
行政区划
古代县下以行政区划,查诸史志,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党、乡、里、邻:隋、唐、五代时期,为乡、里、保、邻。两宋时期,初沿前制,元丰三年(1080),苍溪县设6乡和青山、牟池2镇;元袭6乡,明为6里。洪武十四年(1381),复为桂花、大获、全信、龙山(亦名隆山)、柏岩(亦名白崖)、龙泉6乡。清顺治八年(1652)沿袭明制,《读史方舆纪要》载:“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十七年(1660),设东、南、西、北四乡,下设保、甲、牌(10家为牌,10牌为甲,10甲为保)。至道光二十年(1840),又复划为桂花、大获、全信、龙山、柏岩、龙泉六乡。桂花乡辖今陵江镇和城郊、东青一带;大获乡辖今元坝和阆中县清泉、土垭一带;全信乡辖今东溪、歧坪一带;龙山乡辖今龙山一带;柏岩乡辖今白山、白岩、彭店、石马一带;龙泉乡辖今五龙、三川一带。光绪元年(1875)根据人口多少,将六乡改为东、南、西、北四路总保(下设保)。东路总保辖43保,即今元坝、歧坪、东溪一带;南路总保辖83保,即今城郊、东青一带;西路总保辖24保,即今五龙、三川一带;北路总保辖75保,即今文昌、龙山一带。28年又增设中路总保,辖县字19保,即今陵江镇、城郊一带。
宣统二年(1910)办城乡自治区划,全县划为城区、王渡镇、元坝镇、龙山乡、东溪乡、三川乡、五龙乡、东岳乡,总称“八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苍溪政区仍沿清末的八区,隶川北道团练联合办事处。民国6年(1917),区以下设保、甲、牌。
1933年红军挺进苍溪,成立苍溪县苏维埃,下设10个区苏维埃(文昌、石马、岳东、新观、三川、白庙、龙山、东溪、永宁、老观),70个乡苏维埃。413个村苏维埃,1934年又建元坝、玉六两个区苏维埃、13个乡苏维埃、80个村苏维埃。1935年3月28日晚,红军强渡嘉陵江后,又建立东岳、马桑两个区苏维埃,12个乡苏维埃,46个村苏维埃。
民国24年(1935)夏,废除军阀防区制,实现川政统一。县以下设区分保,全县划为5个区,36个联保,203保。25年夏,改5个区为3个区,改36个联保为东北、西南、云峰、五里、伏公、槐树、回水、五龙、永宁、小浙、鸳溪、东青、马桑、六鸣、禅林、蟠龙、玉树、三川、新观、龙王、雍河、石门、唤马、元坝、王渡、白庙、漓江、歧坪、石桥、东溪、高黄、文运、岳东、石马、龙彭、双河36乡。26年改为30乡,一区辖城厢、回水、五峰、龙渡、中土、东岳、青龙、玉树、马桑9乡,二区辖石唤、伏槐、元坝、歧坪、滴土、三川、五龙、永宁、小浙、龙王、雍河、新观12乡,三区辖东溪、石桥、高黄、岳东、双龙、运河、文昌、彰石、白庙9乡。乡以下共设203保、2122甲。民国28年8月《四川省保甲概况》:“苍溪区3,联保(乡)30,保208,甲3045”。29年将30乡并为城厢、东青、玉树、五峰、伏回、三川、五龙、龙王、元中、歧白、东石、岳漓、高黄、文运、龙彭15乡,辖288保,3153甲。34年,为集中权力,撤销区,改设指导员。将城厢乡改为城厢镇,36年,国民政府为缓和政局,增划乡保。恢复三个区,全县划为20乡镇。三川、歧白两乡分为三川,石唤、歧坪、白庙四乡,五龙分为永宁、浙水二乡,岳漓分为岳东、滴土二乡,龙彭分为双龙、彭石二乡。保、甲仍旧。
1950年1月18日苍溪县人民政府成立,仍为1镇、19乡、289保(包括街保)。2月1日改为10个区:即一区(姻峰楼)、二区(东岳庙)、三区(五龙)、四区(三川)、五区(鼓坪)、六区(龙王)、七区(岳东)、八区(东溪)、九区(文昌)、十区(龙山);4月并为7个区:即一区(城)、二区(东青)、三区(五龙)、四区(三川)、五区(歧坪)、六区(东溪)、七区(龙山)、1951年元月初,增设第八区(元坝).区以下设乡,乡以下设村,即一区8乡,73村;二区6乡,36村;三区7乡,72村;四区7乡,42村;五区6乡,80村;六区10乡,88村:七区8乡,92村;八区6乡,46村。共8区、58乡、524村。
1952年春调整“插花飞地”,苍溪县回龙杨划入同中,阅中县白庙乡和新观乡的阅中窝、龙王乡的阀中坝及南江县的白山、黄猫、回龙三乡划入苍溪。同时增设第九区(岳东)、第十区(文昌),6月,昭化县的鸳溪、亭子、白桥、新农四乡划入苍溪。全县为10区、1街89乡、547村、4231组。一区辖城关街及城郊、槐树、和平、镇水、回水、六包、云峰、五里、望水9乡;二区辖东青、蟠龙、七树、亭子、龙井、新农、禅林、飞凤、八庙、马桑、白桥11乡;三区辖五龙、兰池、永宁、鸳溪、浙水、鼓楼、解放、白鹤、伏公、白垭10乡;四区辖三川、两河、复兴、中和、龙王、小新、雍河、新观8乡;五区辖歧坪、白庙、漓江、南阳、月山、金风、太云、五峰、登高、烟丰10乡;六区辖东溪、土门、大石、新建、田菜、高坡、喻家、黄猫、桥摸、回龙10乡;七区辖龙山、蚕丝、鞍子、茨林、双河、河地、柏杨、金斗8乡;八区辖元坝、王渡、店子、中土、宋江、唤马、张王、石门8乡;九区辖岳东、地干、文林、青茨、石灶、土鲤、民主7乡;十区辖文昌、彭店、运山、石马、白山、中华、元山、胜利8乡。
1953年3月县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龙井乡并入东青乡和望水乡;新建乡并入田菜乡和桥溪乡;并将东溪、元坝街村改为镇,将城关街改为由县直辖的城关镇。全县为10区、3镇、87乡。
1955年7月县人民政府对区的编号名称改用地名称呼:一区名“城郊区”,二区名“东青区”,三区名“五龙区”,四区名“三川区”,五区名“歧坪区”,六区名“东溪区”,七区名“龙山区”,八区名“元坝区”,九区名“岳东区”,十区名“文昌区”,乡名仍旧。村和联社或农业社同名。12月“扩乡并村”,撤销岳东区分划给文昌、歧坪、东溪区;撤销望水、和平、六包、飞凤、新农、蟠龙、鼓楼、解放、兰池、两河、中和、小新、五峰、月山、登高、太云、大石、喻家、回龙、蚕丝、茨林、店子、宋江、青茨、民主、地干、胜利、中华28乡,其属地分别划入就近区乡,撤销东溪、元坝镇,恢复东溪、元坝乡街村。城关镇划归城郊区。
1956年3月撤销白垭乡,11月撤销东青区(属地并入城郊区)。
1957年3月恢复店子乡,1956年春恢复月山乡。
1958年10月1日全县60乡改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后,村改称管理区(后称大队),组改称生产队。1959年11月12日恢复东青区,1961年12月16日新建芦溪、庙垭公社,1962年3月22日恢复回龙(今龙洞)、白垭、小新、蟠龙、登高、两河、大石乡为公社。
1963年2月19日苍溪、阀中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七树公社,将罗垭、五里、青星、金星、新民、桂花6个大队划入阆中县小垭公社,其余大队并入苍溪县八庙公社。全县为9区、1镇、68个公社、743个大队、4636个生产队。
1977年5月将剑阁县鹤林公社的双峰、水池两个大队划入苍溪县的亭子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改重复和“文大”时期命名的公社、大队的政治性名称,1984年改公社为乡。
1984年8月城郊乡三清、龙潭、光明村划入陵江镇;1986年6月撤销城郊乡,属地全部划入陵江镇,同时将陵江镇升为区级镇。8月,元坝、歧坪、东溪乡改为镇。
1990年7月,全县为9区、1区级镇、64乡、3乡级镇、739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889个村民组、70个居民组。
1992年10月以前,全县设9个区、1个区级镇、67个乡镇。1992年10月,县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做出撤区并乡的决定,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9个区公所,将乡镇调整为30个(18个镇、12个乡)。12月,省政府同意将原小新乡从雍河乡分离,划归广元市元坝区。
1994年9月,完善乡镇建制,经省政府批准,将30个乡镇调整为56个(24个镇、32个乡)。
1997年9月,省政府同意恢复南阳、登高、白岩、金壁、田菜、店子、金斗、鞍子、两河等9个乡的建制,全县乡镇数又恢复到调整前的65个。
2003年6月20日县政府发文将全县居民委员会更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4年,经县政府批准,将全县4851个村民小组调整为4773个,将190个居民小组调整为160个。
2005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9个办事处,将24个镇、41个乡撤并为22个镇、17个乡。
2014年3月,改亭子、中土乡为镇。
2018年,苍溪县辖24个镇:陵江镇、东青镇、白桥镇、五龙镇、龙王镇、三川镇、云峰镇、八庙镇、永宁镇、鸳溪镇、元坝镇、唤马镇、歧坪镇、白驿镇、漓江镇、文昌镇、岳东镇、石马镇、运山镇、东溪镇、高坡镇、龙山镇、中土镇、亭子镇;15个乡:禅林乡、白鹤乡、浙水乡、雍河乡、新观乡、石门乡、月山乡、白山乡、彭店乡、桥溪乡、龙洞乡、黄猫乡、石灶乡、河地乡、双河乡。县政府驻陵江镇。
2020年,撤销中土镇、石门乡,划归元坝镇;撤销八庙镇,设立百利镇;撤销石灶乡,划归东溪镇;撤销禅林乡,划归东青镇;撤销雍河乡、新观乡,划归龙王镇;撤销河地乡、双河乡,设立河地镇;撤销黄猫乡、龙洞乡,设立黄猫垭镇。将原龙洞乡柳溪村、柳河村、普济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高坡镇。
2023年全县辖25个镇6个乡。分别是陵江镇、云峰镇、百利镇、东青镇、白桥镇、亭子镇、五龙镇、永宁镇、鸳溪镇、三川镇、龙王镇、元坝镇、唤马镇、歧坪镇、白驿镇、漓江镇、东溪镇、高坡镇、黄猫垭镇、文昌镇、石马镇、岳东镇、运山镇、龙山镇、河地镇、浙水乡、白鹤乡、月山乡、桥溪乡、白山乡、彭店乡。
2024年苍溪县辖31个乡镇(25个镇、6个乡):陵江镇、云峰镇、东青镇、白桥镇、五龙镇、永宁镇、鸳溪镇、三川镇、龙王镇、元坝镇、唤马镇、歧坪镇、白驿镇、漓江镇、文昌镇、岳东镇、石马镇、运山镇、东溪镇、高坡镇、龙山镇、亭子镇、百利镇、黄猫垭镇、河地镇、白鹤乡、浙水乡、月山乡、白山乡、彭店乡、桥溪乡。
目前全县幅员面积2334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454个村(社区),总人口72.15万人。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