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片七彩大地,山水形胜、民族风情浓郁。“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等诸多美誉,打造了云南的一张张文旅“金名片”,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怎样“守护好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需要云南在旅游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前行,开拓一条文旅融合、惠民增收的新路径。
从2023年至2025年,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全国两会期间三次回信关心喜爱云南的网友,邀请大家共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从这些回信可以看到云南省委对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深入思考、系统谋划,一幅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的幸福画卷正在彩云之南徐徐展开。
从“种草”到体验
云南旅游确立“生活”支点
时间回拨到2023年3月7日,王宁书记给人民网网友回信,首次推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并用“六个限量版的惊喜”和“五种旅游时尚”的生活叙事,让更多人看见了云南的美。
从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到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到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再到朝发夕至游老挝的“澜湄快线”,这些惊喜是云南独有的“限定版”。普洱小熊猫庄园体验研学、德钦松赞梅里山居酒店等候日出、保山新寨“中国咖啡第一村”寻咖香、滇南临安老城淘建水紫陶壶、怒江老姆登村嗨一场“达比亚舞”,这些逐渐成为在游客心中“种草”的云南生活新时尚。
旅游是云南促消费扩内需的比较优势。回信中首提生活化符号,让云南旅游推介有了清晰支点。回信之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取代传统旅游宣传,精准戳中当代人远离喧嚣、追求宁静、寻找诗意的心理需求。很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无数网友为之“打CALL”,孕育出火爆出圈的大IP。
一场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顶层设计就此铺开。在5个月后举行的云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王宁书记表示,要始终牢记“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的殷殷嘱托,实现旅游高质量转型升级,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社会。围绕“转型升级”这一目标,会议部署实施促进旅游供给提质升级行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行动、旅游服务创优提质行动、构建旅游发展良好生态行动、推动旅游发展行稳致远行动“六项行动”,要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走近更多人。
从“热度”到“温度”
文旅融合赋能民生改善
经过一年酝酿发酵,“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网阅读量超过260亿次,云南多次“上分”。
2024年3月6日,王宁书记向网友回应了什么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年来,很多人问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我想,除了文旅的‘热度’,更应该有生活的‘温度’。”他还结合“一老一小”的话题,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内涵,从游客的“远方”延伸到百姓的“日常”。
从“热度”到“温度”,一字之变,内涵丰富。文旅产业的发展,如薪如柴,让老百姓的生活“热辣滚烫”;打通民生“痛点”,又能转化为文旅“亮点”,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2023年,云南将74.3%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在农村和社区,采用多种形式建起了一间间“幸福食堂”,90%的城乡社区有了“儿童之家”,很多老人就餐、儿童托育有了着落;深入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此形成了孟连“334”、鲁甸“631”、蒙自“622”等利益联结机制,种植户和企业、合作社之间分工与协作,有了稳定增收渠道,钱包鼓了、笑容多了,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更足了;打造“幸福里”劳务用工平台,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傣族古村落曼贺纳,传统民居别具特色,民宿酒店、餐饮、文创等业态欣欣向荣,村民年人均收入超4万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石屏县,建水古城紫陶文化、团山古村乡愁记忆与异龙湖生态治理相得益彰。当地通过“文旅+生态”模式,将紫陶产业、高原湖泊治理转化为富民资源,实现了“碧水蓝天”与“文旅兴旺”双赢。在腾冲市和顺镇大庄村,通过发展咖啡文化、电商直播,村民收入两年翻番,以“乡村旅居+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动能,“让新业态吸引新流量,让旅居客变成创业者”。
一封回信,一个答案,将网友对文旅的关注延伸到民生场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的内涵——它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不仅要让来云南的人们体验“有风的地方”,也要让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样样好”。
从“打卡”到“安居”
让云南客人成“家人”
云南的美好,始于山水,是绿水青山的馈赠;归于烟火,是千家万户的生活。
2025年3月4日,王宁书记第三次给人民网网友回信,愿做“旅居云南”的首席推荐人,邀请大家旅居云南,感受一种“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升维旅居生态,构建终极向往——这第三封信,便是让“客人”变“家人”的邀请信。
为了留下客人,从2025年起,云南提出以旅游升级为牵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吸引更多省外、境外游客来云南。从消费端推动云南旅游从观光游向深度游升级,聚焦食住行、康体居、医养学等,持续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建设更多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旅居云南”三年行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城市存量房,用3年时间建成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以“好地方+好房子”为主题做优城镇旅居,以旅居丰富旅游业态。从供给端培育壮大旅游业经营主体,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专业化大平台大主体,培育各类文旅企业,打造全省旅游发展的“火车头”,形成龙头企业领跑、各类企业跟上的局面;规范企业经营,抓好升规纳统,真正把客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加值和税收。
一系列“迎客”举措让网友看到了云南的诚意。从一开始的匆匆“打卡”,到选择住上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居云南,成了“新云南人”。他们有的住进滇池边的海晏村看日落,有的到曲靖土瓜冲村触摸乡愁记忆,有的到文山六郎城村体验石斛康养,有的干脆租下沙溪古镇的老院子久居下来。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旅居客,他们做文创、搞农产品带货、开书屋和咖啡吧,给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还带动当地村民办超市、跑快递、烤面包等,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三封回信,如蝴蝶翅膀,在网络上掀起600多亿的传播流量,撬动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发布推进,“流量”逐步变“留量”,“打卡地”慢慢变成“心安处”,三封回信正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图景,在云岭大地处处开花。
河南的“麦子奶奶”在西双版纳以工换宿,享受暖冬;重庆夫妇在曲靖土瓜冲村避暑3个月,买菜做饭、泡温泉,融入当地生活;北京企业家张明迁居昆明远程办公,看中了这里的气候与营商环境……
三封回信,一条主线,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的核心始终是“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新时代云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展示。守住老百姓生活的“热辣滚烫”,便是守住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