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袁华明 吴盈秋 设计 王汝吉
乌镇。通讯员 邢然 摄
苔痕斑驳的街巷、吱呀作响的船橹,勾勒出几代人关于江南水乡的集体记忆。
2025年“五一”假期,包括古镇游在内的“新中式游”成为风向标。抖音平台数据显示,古村古镇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79%。热潮之下,遇冷的古镇也不在少数。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93.4%的受访者游过古镇,51.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有一些相似,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
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古镇处在“十字路口”:一面遇冷,被诟病为“假古镇”“商业味浓”“千篇一律”,投资回报率低;另一面受热捧,多地仍斥资投身古镇建设热潮。为何有些重金打造的古镇无人问津?那些声名远扬的当红古镇又做对了什么?
详情点击>>
调查与思考丨传统模式已近“天花板”,如何寻找新增量?古镇,走到十字路口
反思“古镇泡沫”:建设性比批判性难多了
作为一个研究者,读《调查与思考丨传统模式已近“天花板”,如何寻找新增量?古镇,走到十字路口》,读到了深度报道应有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和深度建设性。在各地热衷于搞各种花哨的文旅融合、文旅局长争相卷流量、古镇概念营销充满泡沫的时候,需要深度调查“朝相反的方向深深地看一眼”,在困境问题诊疗中为古镇降温、寻根和固本。问题问得非常好:耗资24亿元的湖南大庸古城,4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有些重金打造的古镇无人问津?那些声名远扬的当红古镇又做对了什么?根植于文化的“足够特别”,独一无二,学不了,带不走。
从舆论表象中看到的只是“古镇热”,假期旅游朋友圈各种“古镇九宫格”,但背后的问题是:全国2800余座已开发古镇,超半数面临空城、半空城的困境。千镇一面带来了严重的审美疲劳,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古镇存在相似性,千篇一律的商品和服务,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的过度商业化。“小桥流水人家,吃饭拍照打卡”的传统模式已近“天花板”——如果仅仅停留于这种“古镇泡沫批判”——批评他们做错了什么,无须实地调查,评论员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这篇深度调查的“深度”在于,以调查看到了“成功的古镇又做对了什么”,通过这种建设性,体现了调查与思考的深度。
真正的建设性比批判性难多了,需要看准问题,找到深层的症结——是否“足够特别”;需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这些成功的古镇何以成为其他古镇效仿的范本,要挖掘出“范本”的关键及新路径之新。评论区的一个对话很有意思。台州一个网民留言说:现如今,各行各业都踏入“卷时代,古镇也得“卷起来”才行吧……潮新闻小编回复说:不能抄作业,得卷出自己的特色才行!——这也是这篇深度调查的关键吧。
海报由AI共同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