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掠过越秀山的树梢,当珠江的晚风拂过二沙岛的草地,老广们总会想起那些刻在城市基因里的风景 —— 白云晚望的暮色、珠江夜月的清辉、泮塘荷香的夏夜…… 这些曾被写入明清方志的 “羊城八景”,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广州人共享的生活记忆。
然而,2025 年新 “羊城八景” 榜单的出炉,却在网络上掀起了别样的讨论。流溪烟渚的诗意、荔清胜境的雅致、塔映花城的现代…… 这些精心遴选的景观,为何没能像旧时八景那样,激起全城共鸣?
旧时八景:藏在烟火里的共识
翻阅《广州府志》,明清时期的 “羊城八景” 总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白云晚望,是街坊们登白云山俯瞰城郭的日常;泮塘荷香,是端午前后村民在荷塘边叫卖荔枝的热闹;洪德晚钟,是暮色中商船归港时的声声回响。那时的广州城范围不大,八景就散落在街巷之间,是挑着担子的小贩抬头能望见的景致,是孩童放学路上追逐打闹的背景。
这些景观从不刻意 “评选”,却在岁月里自然沉淀。它们是文人笔下的诗,是百姓口中的谣,更是柴米油盐里的烟火气。正如老广州常说:“不用看榜单,闭着眼都知道哪处风景最入心。”
今日之惑:景观与生活的渐行渐远
如今的广州早已不是 “府城一隅”。番禺的长隆、南沙的海岸、从化的溪流…… 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生活轨迹也愈发多元。但新八景的评选,却似乎没能跟上这份 “多元”。
城市大了,共鸣难了。过去,越秀山、珠江边是全城共享的空间;现在,住在增城的市民可能一年难去一次南沙,番禺的街坊或许很少涉足从化。当 “八景” 试图覆盖全市各区,反而难找到那个 “人人都熟悉” 的共通点。
地标火了,情感淡了。广州塔的璀璨、正佳广场的喧嚣、融创文旅城的热闹,无疑是城市的新名片。但对许多老广来说,真正的 “广州风景” 藏在更细微的角落:城中村夜市里升腾的烟火,沙面雨夜中石板路的反光,地铁口阿婆推着的木棉花小摊…… 这些未被 “官方认证” 的画面,却更贴近日常。
名字美了,温度少了。新八景中,“越秀风华” 打包了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院等多个地标,“塔映花城” 横跨海珠、天河两区。这种 “组合式命名” 虽显统筹智慧,却像一道 “申论题”,少了 “白云晚望” 那种一眼入心的画面感。有网友调侃:“现在的八景像景区说明书,不如小时候村口那棵大榕树来得亲切。”
破题之思:让风景回到生活里
榜单引发的讨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城市是谁的” 的思考。市民们用戏谑的 “生活八景”——“地铁早高峰的人潮”“365 日修不完的路”“落雨时水浸街的倒影”—— 表达着另一种期待:城市的风景,该与生活同频。
或许,我们不必执着于 “八个” 固定答案。可以有游客眼中的 “网红八景”,也可以有摄影师镜头下的 “光影八景”,更该有本地人的 “生活八景”。当快递小哥能提名 “凌晨四点的批发市场”,当学生能写下 “放学路上的骑楼街”,这些带着体温的风景,才能真正拼出广州的全貌。
毕竟,“八景” 从来不该是一份冰冷的榜单,而应是一场全民参与的 “城市叙事”。当每一个广州人都能在 “八景” 里看到自己的生活,那些名字才会真正住进心里,成为跨越时光的共同记忆。
就像珠江的水,既要流向远方,也要滋养岸边的人家。羊城的风景,亦该如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