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以“六个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通过深挖本土资源、创新文化表达、打造精品项目,全面推进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持续擦亮北疆文化品牌,使北疆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和精神动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文艺之花绽放东胜:以人民为中心铸就北疆文化瑰宝
2025年“暖城七点半·周末音乐汇”首场演出。人民网记者 苗阳摄
在东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艺创作正成为展现北疆文化气韵的重要窗口。东胜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培育出一批批扎根沃土、浸润风情的精品力作。从《风展红旗如画》到《恋上暖城》,从舞蹈《谦》到广场舞《欢腾鄂尔多斯》,这些作品不仅数量可观——仅近年就达100多部(件),更在质量上屡获殊荣,斩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权威奖项。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文艺创作既传承了北疆文化的独特基因,又生动讲述了东胜故事,让地域文化通过《东胜红色记忆》《印象绒都》等载体得以系统呈现。东胜区的实践证明,当文艺创作真正立足人民、反映时代,就能让地方文化名片愈发鲜亮,使北疆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异彩,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
文旅融合,打造“诗意北疆”文旅新名片
东胜区紧抓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机遇,深化“文旅 +”战略,将北疆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诗意北疆”文旅新名片。以青铜器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晋陕蒙地缘文化为依托,推出“东胜1980”时尚街区、九城宫乡村旅游路线等特色文旅IP,并融入非遗技艺、民俗体验等元素,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
在文旅品牌打造方面,东胜区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季、冰雪文化旅游节、“夜游东胜”“梦幻海洋馆”等品牌特色活动。同时,文博产业园、万家惠欢乐世界二期、朵兰音乐小镇等项目加快建设,万达二期朵日纳艺术馆、暖城印巷、鄂尔多福巷等特色文旅街区全新亮相,为游客带来多样体验。
东胜区还积极引进钟书阁、威尼斯乐园等亲子休闲体验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游、康养游、工业游、红色游等新业态,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围绕夜间消费,开展“绒耀一夏 暖城生活市集”等活动,形成“一城千面”的新型文旅消费场景。
宣传推广上,东胜区通过大学生文旅推荐官、短视频矩阵、央视直播等方式,全网曝光量超两千万,让北疆文化走向全国,吸引更多人前来感受东胜的独特魅力。
2024年,东胜区接待游客664.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2.46亿元,并成功创建自治区首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焕发崭新光彩
东胜区图书馆非遗展区。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在东胜区,文化遗产保护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铺展画卷。今年以来,当地既扎实推进文物本体保护,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抓手,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机——这是记者在走访东胜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最深的感受。
文物保护是根基。据了解,东胜区已完成54处文保单位实地勘查和伊盟中学礼堂修缮工程,秦直道遗址(东胜段)、秦长城(东胜段)和阿会石窟安防工程正稳步推进,新发现的11处重要文物点,进一步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实物载体。但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地在非遗保护与活化上的系统性实践。
“非遗不是放在橱窗里的展品,要让它‘活’在生活里。” 东胜区以“非遗 +”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构建起立体传承网络。在太极拳、蒙艮仓银饰等11家非遗传习所,传承人手把手的教学让古老技艺有了“接班人”;刘老汉碗托、黄酒酿造、蒙古族刺绣等5家区级非遗工坊里,传统技艺与生产实践深度绑定,一碗碗醇厚的碗托、一幅幅精美的刺绣,既守住了“老味道”,又蹚出了产业化路径;而图书馆、文化馆里的剪纸、皮雕等非遗保护基地,更让市民在日常遛弯、看书时,就能随手触摸到非遗的温度。
为了让非遗真正走进群众,当地还创新推出13项文博产品,加快建设“红色文化”非遗泥塑馆,“非遗进景区”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刺绣、皮雕,“非遗进校园”“文博知识进校园”则让剪纸、银饰技艺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这些举措结出了丰硕果实:截至目前,东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57项,传承人64人;2024年,灶火壕村获评市级非遗村镇,海畔村成为区级非遗村镇,罕台镇米凉粉美食街跻身区级非遗街区,形成了“一村一韵、一街一景”的非遗生态。
在乡村,“非遗进乡村”活动让老手艺扎根田间;在舞台,乌兰牧骑带着融合非遗元素的节目深入基层,72支群众文艺队伍、1400余名文艺骨干活跃在城乡角落;原创作品《天边的回响》将蒙古族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结合,斩获自治区器乐比赛一等奖,正是非遗为北疆文化注入鲜活能量的生动注脚。
从传习所里的专注学艺,到工坊里的匠心造物,再到街头巷尾的文化浸润,东胜区正以非遗为纽带,让非遗从“保护”走向“共享”,成为滋养城市灵魂、点亮群众生活的精神富矿。
文化惠民,让城市生活“潮”起来
东胜区图书馆。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东胜区图书馆儿童阅读区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漫步东胜区街头,从社区文化站里的合唱声,到图书馆里的翻书声,再到艺术夜校里的欢笑声,一幅“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鲜活图景正徐徐展开。今年以来,东胜区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通过阵地扩容、服务创新、活动提质,让北疆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姿态融入日常,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文化温度、收获幸福体验。
汽车图书馆。人民网记者 苗阳摄
构建便捷可及的文化阵地,是东胜区夯实服务基础的第一步。如今,179个基层文化阵地已遍布城乡——从基层文化站、百姓健身房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示范中心书房,再到图书馆体系的151个分馆(含15个镇街道一级分馆、106个村社区二级分馆、9个文化户及21个特色分馆),一张覆盖城乡的“15分钟阅读圈”“15分钟文化圈”交织成网。这里不仅实现了鄂尔多斯市范围内图书通借通还,汽车图书馆还常深入学校、军营、工地,把借阅、电影放映、创客体验等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真正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阵地之上,文化惠民活动更如活水般流动。消夏文化节、社区文艺汇演、乡村村晚与“阅读北疆”全民阅读季、“亮丽北疆・魅力绒都”艺术作品展、“公益电影 +”“舞动北疆”等系列活动交相辉映,年均200余场的文化盛宴,让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乌兰牧骑的基层公益演出、72支群众文艺队伍的常态化表演,还有千人广场舞团、千人合唱团的集体亮相,让广场变成舞台,让社区变成剧场,北疆文化的活力在互动中不断迸发。
市民在东胜区图书馆学习。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而最受年轻人追捧的,当属创新开设的市民艺术夜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还免费!”学员口中的“文化福利”,如今已成为东胜的文化新名片。夜校开设花艺、茶艺、舞蹈、器乐、摄影等20余门课程,4期培训下来,14000人次市民在这里解锁新技能。从白天的忙碌到夜晚的充实,艺术夜校让文化学习不再受时间束缚,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生活与艺术的纽带。
14.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托举着日常,“书香东胜”数字化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从晨光中的图书馆到暮色里的艺术夜校,从社区广场的集体舞蹈到乡村舞台的民俗展演,文化已成为东胜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部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路上,东胜区正以更鲜活的供给、更贴心的服务,让北疆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滋养着城乡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北疆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未来的动力。东胜区将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指引,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连接过去与未来,让城市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绽放,书写北疆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