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动 记者 王夏琴 实习生 周子砚 摄影 周涛 陈林森
“奶奶,这个辣椒摘对了吗?”
“爷爷,这里的黄瓜好脆呀!”
过去的这个周末,淳安县左口乡官田自然村的菜园里,稚嫩的童声混着老人的笑声,在海拔600多米的山中轻轻回荡。
这场由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联合淳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的“山村收菜计划”亲子游,让8户家庭在两天一夜的时光里,不仅体验了山野之趣,更触摸到了“被需要”的温暖。
摘菜、漂流、抓鸡、听故事:
在山野之中学习新知识
“原来直辣椒更辣,弯的会甜一点!”蹲在菜地里的张静依小手指着挂在枝头的辣椒,跟身旁的爷爷确认着刚学到的“新知识”。
这是新三年级的她第一次钻进山里的菜地,脚下的泥土松松软软,可她一点儿也不觉得麻烦。
她伸出小手,轻轻捏住一个弯弯的绿辣椒,学着爷爷的样子,用指甲在蒂部轻轻一掐,再往上一提,辣椒就稳稳地落进了手里的小篮子里。
不一会儿,小篮子就装了小半筐,每个辣椒都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是她今天最得意的学习成果。
同行的唐瑾遥带着爷爷奶奶来了,小姑娘拉着爷爷的手穿梭在茄子架间,他们也一起采摘了很多辣椒,掰了几根黄瓜,还抱走了一个南瓜,这些长在土地里的菜看着可能没那么齐整,但是味道却很好。祖孙三人的身影映在菜畦里,成了最温馨的画面。
有过摘菜经验的郑植,这次却格外紧张。他一边摘辣椒、黄瓜,一边小声问旁边的老人:“这样摘会不会把藤弄坏呀?”得到“没事”的答复,才敢放心下手。“以前在老家摘过,但这么深这么高的山里的菜不一样,特别新奇!”男孩眼睛里闪着光,摘得认真又开心。
除了摘菜,左口乡的乐趣让孩子们彻底“撒欢”:在百年枣树林打卡300年的枣树王,祈福许愿“一帆风顺”“学业有成”“金榜题名”“身体健康”;
在九龙溪漂流时打水仗,两岸青山梯田擦肩而过;
到了“鸡菜共生”基地更热闹,土鸡住的“别墅”整整齐齐,鸡粪肥田、菜喂鸡的循环透着新奇,孩子们追着鸡跑着抓,蹲在鸡舍边捡刚下的热乎蛋,这些在城里难得一见的场景,让每个人都玩得格外尽兴。
活动里最戳人的,是老人和孩子们不经意的互动。官田村的老人们早早就候在村口,看着孩子们追着问“这叶子能吃吗”“这个怎么摘?”,老人眉眼间的笑就没停过,一个个耐心回复。
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摘的菜称重买下,这些带着山气的新鲜食材,沉甸甸的,不止是收获,更藏着一份踏实的心意。
“这个水蕨菜、芋头杆子还有紫色的棉花姜,别说小朋友们了,我们大人也都没见过,没吃过呢。”“这白乎乎的土黄瓜是真不多见,真的很好吃。”“到底是高山上的蔬菜,吃起来是不一样的!”在民宿里品尝过,家长们小朋友们纷纷对山里的菜赞不绝口。
从“收菜计划”到亲子之约:
不只是游玩,还要让爱留在山野
说起这场活动的缘起,绕不开“千屿千味”饭店老板邵贤彬与家乡的故事。
他的老家官田村,藏在千岛湖深处的群山里,10多位空巢老人守着土地,种出的菜常因“运不出、卖不掉”烂在地里。为了让老人们有事干、有钱赚,邵贤彬每周都驱车进山收菜——地里的鲜蔬、晒好的菜干、腌好的腊肉,他一篮篮称、一袋袋收,当场点现金结账。
“被需要,是老人们最需要的慰藉。”他说,这不仅是生意,更是对乡村养老的一份探索。
今年春天,邵贤彬想和老人们签保收协议,却发现想加入的老人太多,自家饭店“吃”不下这么多菜。
“山里这么多菜,我‘吃’不下啦!” 这个春天,“千屿千味”老板邵贤彬有个幸福的烦恼!来,一起加入“山村收菜计划”
查看
经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报道后,“山村收菜计划”迅速升温:杭州10多家爱心餐饮企业集体进山收菜,3000斤土豆半天抢空,微博话题#十多位山村留守老人因为他们沸腾了#阅读过亿……而这一次的亲子游,正是想让更多人走进这片土地,让善意从“收购”延伸到“共赴”。
“山里这么多菜,我‘吃’不下啦!” 这个春天,“千屿千味”老板邵贤彬有个幸福的烦恼!来,一起加入“山村收菜计划”
查看
“村民乐了,老板乐了,食客们也乐了,起码三赢!”“山村收菜计划”,网友们也沸腾了......
查看
两天一夜的行程结束了,但这份温暖还在延续。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蔬菜,更有对“付出”与“关爱”的理解。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这不是普通的亲子游,孩子知道了菜从哪来,更知道了‘被需要’的快乐。”
可能有人会问,这和“山村收菜计划”有啥关系?其实,就是有人惦记着山里的老人,想让他们的菜不烂在地里,才慢慢有了这样的活动。不管是之前的餐饮老板来收菜,还是现在的亲子家庭来帮忙,核心都是一样的:让付出被看见,让勤劳有回报。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人走进山村,像这次的8户家庭一样,带着快乐而来,带着收获而归。
或许,这也就是左口乡留给每个人的礼物——在青山绿水里,快乐有了温度,善意有了形状。而这份来自山野的温暖,会像九龙溪的溪水,慢慢流进更多人心里。
责任编辑:王夏琴 审核:周涛 陈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