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帮菜,始于春秋,兴于明清,是江南饮食文化的瑰宝。
唐代白居易离任苏州刺史13年后仍魂牵梦萦:“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清代文人沈朝初在《忆江南》中定格了船宴雅集的隽永闲情:“苏州好,鱼味爱三春。刀鲜去鳞光错落,河豚焙乳腹膨脝。新韭带姜烹。”
千年来,苏州美食已沉淀为文人笔下的一缕乡愁、一曲风雅。而这份“舌尖上的风雅”也在当代焕发新生。
不时不食
苏州人有自己的美食日历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温和湿润,自古以来富庶繁华,自然物产丰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四季分明,季季物产各异,苏州美食也就分外讲究时令时鲜。
苏州人心中有一本美食日历,“春天里,最是鳜鱼肥”“明前一粒螺,赛过一只鹅”“秋风起,蟹脚痒”……每到特定时节,苏州人都有要奔赴的“舌尖上的约定”。著名作家、美食家陆文夫曾在《姑苏菜艺》里写道:“头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南塘鸡头米、马兰头……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菜没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像缺了点什么东西似的。”
近日,苏州鸡头米开始小批量上市。在葑门横街沿街的店铺前,商户们围坐在一起,手法娴熟地剥着刚从田间采摘回来的鸡头米。
作为“水八仙”的头牌,鸡头米自古以来就是苏州人餐桌上的“心头好”。郑板桥写鸡头米,是“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沈朝初写鸡头米,是“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写道,袭人专门打发老宋妈妈去给史湘云送时鲜果蔬,“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摄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鸡头两样鲜果”,并说明“这都是今年咱们这里园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来与姑娘尝尝”。“‘园里新结的果子’,强调的是食材的新鲜度。”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告诉记者,贾府饮食注重应季、讲究时令,比如春天的芦蒿、枸杞芽,秋天的红菱角、鸡头米,也可以从中看出其作为江南地区贵族生活的精致和讲究。
以物寄情
苏州饮食透着骨子里的风雅
一盅清透的汤羹中,蜷曲的莼菜嫩叶如碧色小舟,通体被晶莹的胶质包裹,入口香醇润滑;将肥美的鲈鱼切成薄片,佐以调好的酱料,激出鱼肉的甘甜……精美的莼菜羹﹑鲈鱼脍背后有一段流传千年的文化故事。
《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名士张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博学多才,善作诗赋,性情旷达,不拘礼法。“八王之乱”前夕,他应齐王司马冏之召,赴洛阳任大司马东曹掾。然而,身处权力漩涡之中,张翰对北地风物与动荡朝局始终难以适应。最终,他写下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不久,他便以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为由,弃官回到故里,“莼鲈之思”由此成为千古佳话。
千百年来,莼鲈之味早已超越口腹之欲,成为江南文人的精神原乡。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写下“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流露归隐之意;北宋苏轼笔下“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更将其升华为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欧阳修也写下“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南宋辛弃疾则慨叹“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托古言志,尽诉报国无门之憾。
因着文人的参与,苏州饮食文化从骨子里就透着风雅。
“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沈朝初在《忆江南》中还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颇具地方风情的苏式生活,文人雅士乘船宴游,赏应时美景,品佳肴细点,畅谈诗词歌赋,十分惬意。
清代顾禄的《桐桥倚棹录》也记录了当年苏州船宴的情景:“画舫的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宴舱装饰精美,无处不风雅:“栏楹桌椅,竞尚大理石,以紫檀红木镶嵌。门窗又多雕刻黑漆粉地书画。陈设有自鸣钟、镜屏、瓶花,位置务精。茗碗、唾壶以及杯箸肴馔,无不精洁。”这样的情调,在明清时期的苏州太湖被引为盛事。
1995年版《苏州市志》中收录了一份清末“贵潘”家宴《王四寿船菜单》,其中有30道正菜,包括八冷盆四粉四面二甜点。这份菜单的30道正菜名称,如“赤壁遗风”“红粉佳人”“玉楼夜照”“雨后春光”“深潭印月”“紫气东来”等,巧妙化用文学意象、历史典故,无一不浸润着浓厚的文人意趣。
流转千年
苏州老字号传承江南风味
“《红楼梦》第八回里,薛姨妈、薛宝钗请贾宝玉吃饭,其中有一道糟鹅掌鸭信,贾宝玉特别喜欢。”苗怀明告诉记者,“糟”指的是“糟酒”“糟油”,香糟的发酵香气渗透食材,形成风味,是明清时期苏州乃至江南地区流行的做法。
一到夏天,苏州人的餐桌上便经常出现糟货。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特别推崇苏州的“糟”法,“糟之妙处,在似酒非酒之间”。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到“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糟油制作技艺是苏州市传统调味品制作技艺,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2024年,“沙溪老意诚”入选江苏老字号名录。
苏州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美食,飘香在著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的笔下。
在《绿豆》一文中,汪曾祺对采芝斋的绿豆糕推崇备至:“绿豆糕以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如今,在采芝斋观前街总店的透明操作间内,老师傅手持铜剪将160℃高温糖浆“剪”成菱形粽子糖的场景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活态非遗课堂”。今年,采芝斋入住昆山亭林园,店内融入评弹文化元素,打造“喝茶听曲品糕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可坐在古色古香的茶座上,一边品尝采芝斋的经典苏式糖果、糕点,一边聆听吴侬软语的评弹曲调,感受江南文化的浸润。
在《肉食者不鄙》一文中,汪曾祺则提到:“乳腐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制法未详。我所做乳腐肉乃以意为之。”松鹤楼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最初以卤鸭面为招牌。近年来,松鹤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今年4月,松鹤楼海外首店落地英国伦敦,带去了美食,也带去了江南文化。松鹤楼董事长潘培权介绍,该店定期举办苏绣、苏州评弹等现场展演项目以及碧螺春茶艺沙龙等文化体验活动,让这里不止是体验苏式美食的好去处,更是一座“可品尝的文化体验博物馆”。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