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的关中平原热浪翻滚,而翻过金锁关,海拔抬升800米,铜川却把盛夏过成了春天: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达到48.2%,渭北最大“绿肺”把滚滚热浪挡在山外。2025年7月以来,“三秦四季·清凉铜川”话题全网浏览量突破3.2亿次,照金、福地湖、孟姜塬等7个乡村节点同时登上省内自驾热度榜TOP10。一座曾因煤炭闻名的老工业城市,如何在农旅融合赛道上跑出“清凉加速度”?记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蹲点采访。
从“挖煤”到“卖凉”:一座城市的转身
“过去是‘一黑独大’,现在是‘一凉倾城’。”铜川市文旅局局长王娜用一句话概括转型路径。依托海拔高、温差大的气候禀赋,铜川把“凉资源”做成“热产业”:
顶层设计:连续两年把“清凉铜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设立 1 亿元农旅融合专项基金;
基础配套:近三年新建改建旅游公路 168 公里,所有 3A 级以上景区实现 5G 全覆盖;
市场主体:引进陕文投、携程营地、袁家村团队等 42 家专业运营商,盘活 29 个“空心村”。
“农”与“旅”怎样相加?三个样本带你看门道
孟姜塬村的“一颗桃”裂变
7月12日晚,首届“桃BA”青年篮球公开赛决赛在孟姜塬村打响。球场上灯光璀璨,球场外30个桃摊一晚卖出8吨鲜桃。“我们搞的是‘赛事+展销+直播’。”黄堡镇镇长李鹏介绍,短短10天,“桃BA”带来直接收入210万元,带动全村223户桃农户均增收1.8万元。
薛家寨脚下的“一顶帐篷”
海拔1600米的照金镇薛家寨村,星空微度假营地52顶球形帐篷入住率92%。“住一晚780元,还得提前一周抢。”营地负责人刘丹打开手机后台给记者看数据。营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提供品牌和设计,村集体以林地入股,村民优先成为管家和厨师,开业一年已给合作社分红41万元。
福地湖畔的“一片湖”IP
宜君福地湖凭借19℃的夏季均温,成为“躺平式”避暑顶流。景区把200亩花海、水幕光影秀和稻田音乐节打包成“福地湖·19℃的夏天”套餐,7月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30%。湖畔17家农家乐改造为“稻田民宿”,统一管家培训、布草洗涤、网络预订,暑期平均房价380元/间夜,一床难求。
“流量”如何变“留量”?三大打法拆解
场景混搭——“露营+”的N种可能
铜川一口气推出6大主题营地:
照金野趣牧场营地:露营+牧场研学;
秀房河生态营地:露营+粉红沙滩+摸鱼捉蟹;
福地湖野奢营地:露营+水幕光影+稻田音乐节……
“一顶帐篷把城市客群带到乡村,再把乡村的农品、非遗、民俗装进帐篷。”携程营地运营负责人宋雨薇说,今年营地人均客单价达到420元,比去年提升34%。
文化赋能——把老故事讲出新花样
耀瓷文创园,游客可体验耀州窑拉坯、刻花,还能把作品快递回家;
孟姜女IP推出“桃礼”系列盲盒,单只售价39元,上线20天卖出3.5万只;
玉华宫景区复原“盛唐避暑雅趣”,禅意酒店+素斋+抄经套餐699元,入住率88%。
四季轮作——从“一季火”到“四季旺”
铜川把全年划分为“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四大主题:福地湖7月稻田音乐节、9月玉米采摘节;照金12月启动“冰雪嘉年华”,造雪面积20万平方米,实现“凉资源”向“冷经济”延伸。
数据说话:清凉经济的乘数效应
游客量:2025年1—7月,全市接待游客1820万人次,同比增长62.4%;
收入: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71.8%,其中乡村游收入46.7亿元;
就业:农旅融合直接带动就业2.3万人,间接带动5.6万人,脱贫户占比38%;
农产品销售:甜桃、核桃、蜂蜜等12个品类线上销售额4.1亿元,同比增长2.7倍。
记者手记:把“诗与远方”写在大地上
采访中,记者最深的感受是“双向奔赴”:
游客找到了19℃的“天然空调”,农民在家门口把收成变成了收入;城市把生态痛点变成了产业亮点,乡村把文化家底变成了流量密码。正如铜川市委主要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每一片绿叶都会赚钱,让每一座青山都能富民。”当“清凉”成为共同富裕的媒介,铜川的夏天,不只是季节,更是一座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鲜活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