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鸭绿江大桥建于1937年,那时候这片地还在日本控制下,日本人为了方便从朝鲜运资源,就搞了这么一座永久性公路桥,全长589米多,中国管324米,朝鲜管265米。
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就是从这儿跨过鸭绿江去支援的,35万多人马,80%以上的军需物资都靠这座桥运过去。美军为了断后路,派飞机炸了好多次,桥上到处是弹坑,钢梁都变形了,但桥没完全塌,因为结构设计抗炸。中国军民修修补补,总算保住了桥。
战后,这桥成了中朝贸易的通道。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朝贸易额从1980年的6.78亿美元蹿到80年代末超10亿美元。1992年丹东搞边贸口岸,贸易更火爆了。
但老桥老了,限载20吨,单向通行,桥面窄,集装箱大车过不去,桥头经常堵车,效率低。贸易量大增,货物种类多,大型商品运不过去,桥墩裂缝多,锈迹斑斑,维修压力大。两国贸易发展快,老桥跟不上了,得建新桥。
2009年10月,中朝签协议,决定建新鸭绿江大桥。中国独资,投22亿人民币。2010年12月底开工,选址老桥下游10公里处。全长3公里左右,宽33米,双向四车道,能过大车。
施工用时四年,2014年主体完工,桥连上了丹东和朝鲜新义州。原本计划2015年通车,但到现在还没开通。算起来,从建成到今,闲置超10年了。问题到底在哪儿?
核心问题出在朝鲜侧。桥主体是中国建的,但朝鲜那边得建引桥、道路、海关、岸线治理这些配套。朝鲜没建完,桥就接不上陆地,车开不过去。桥南端直通朝鲜田野,没路。朝鲜经济难,国力弱,大型基建投不起钱。
估算朝鲜侧工程至少需5亿美元,对他们是天文数字。技术也跟不上,需要专业人才和设备,但朝鲜缺这些。中国提过派技术员帮忙,朝鲜拒了,不想太依赖,也怕技术泄露。政策上,朝鲜封闭,边境安全第一,对开放交流谨慎。建桥后管理涉及通关、海关,朝鲜适应不了。
起初,朝鲜对建桥不热心。90年代贸易增,他们才勉强同意。但建完后,朝鲜拖着不建引桥。2014年桥主体成,朝鲜坚持让中国出钱建他们那边。2017年10月,朝鲜明确要求中国额外出资。
中国后来同意,2019年6月承诺帮建道路和海关,9月朝鲜开工。但2020年新冠疫情来了,朝鲜防控严,国门锁死,工程停摆。工人走光,材料堆那儿。8月中旬完全停,10月勉强重启,2021年10月朝鲜侧坡道建好,本以为快通车了,结果疫情反复,边境关着。
疫情前,桥就拖了好几年。2014到2019,朝鲜侧停工,桥成摆设。疫情后,更雪上加霜。朝鲜优先防控,对外交流降到最低,基建搁浅。全球疫情2020爆发,朝鲜措施极严,边境零往来。工程无限期推迟。即便疫情缓和,朝鲜经济恢复慢,资金缺口大。贸易虽有,但靠老桥和其它口岸,新桥用不上。
这事不止技术经济问题,还牵扯中朝关系。朝鲜想保持现状,不愿大开边境,怕影响内部稳定。中国建桥是为促进贸易,丹东想借此发展经济,但朝鲜顾虑多。桥建好后,朝鲜担心开放后人员流动多,管理难。两国标准不同,桥梁管理和通关协调难。结果,中国花22亿,桥闲着生锈。
从大局看,这桥反映中朝合作的复杂性。中国积极推动经贸,朝鲜谨慎。桥未通车,损失不小。中国投资白费,丹东旅游和贸易潜力没发挥。桥虽闲置,却成景点,游客去拍钢索和桥塔。丹东建快速路接桥,周边餐馆起名带桥字,融入文化。老桥历史也受关注,游客看弹坑忆志愿军。但经济价值没实现。贸易虽增,但靠老桥瓶颈大。
深挖原因,朝鲜经济制裁影响大,资金技术双缺。联合国制裁,朝鲜外汇少,基建难。劳动力短缺,疫情后恢复慢。政策封闭,优先内部稳定,不急开放。相比,中国改革开放,贸易导向强,想用桥拉动东北经济。丹东作为口岸,桥开通能带货运物流,旅游贸易双赢。但朝鲜看重安全,开放步子小。
历史看,中朝友谊深。老桥见证志愿军,贸易合作。但新桥拖延,暴露分歧。朝鲜想靠俄罗斯摆脱中国影响?有些说法,但不准。现实是经济差距大,中国帮助多,朝鲜独立心强。桥问题不是单方面,需双方协商。
未来会怎么样?2025年复工是好兆头。两国关系稳,贸易需求在。疫情过去,边境渐开。桥开通能缩短运距,过大车,贸易额上台阶。丹东复兴,老工业基地活起来。朝鲜获利,出口资源进口物资。但需解决资金和技术。两国多沟通,桥早日通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