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记者 李皓
又值八月,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祁连山的雪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青海湖的波涛拍打着辽远的湖岸,金露梅和银露梅的身影,扮靓了绿意深邃的草原。金银滩不仅孕育了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更镌刻着一个民族挺直脊梁的壮阔记忆。
8月4日,王洛宾音乐文化旅游节在金银滩举办,这是诗情和浪漫的辉映,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交响,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更是孕育 “两弹一星”精神的摇篮。
伟大的精神财富 珍贵的红色遗产
从1958年选址建设到1995年光荣退役;从牧民们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举家搬迁到科研工作者在草原上点亮民族崛起的希望;从神秘核武器研制基地到如今的红色教育高地,金银滩的每一寸土地都熔铸和铭刻着忠诚与奉献的故事。
自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以来,历届海北州委、州政府始终将诞生在金银滩草原上的“两弹一星”精神,当作激励全州各族群众奋发前行的精神财富,将保护好221基地旧址,当作历史赋予海北的责任和担当。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北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红色文化挖掘、资源开发、研学教育与文物保护,让同宝山、金银滩、原子城,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胜地。
精神根脉
以责任与匠心
筑牢红色基石
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载体。对于海北州而言,保护好221基地旧址,就是守护住 “两弹一星”精神的见证和依托。近年来,海北州将221基地红色资源保护置于优先位置,以制度为纲、资金为基、挖掘为要,让革命文物焕发生机。
海北州首先将221基地旧址保护利用纳入革命文物保护重点工作与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率先出台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这是青海首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推动了221基地旧址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海北州研究制定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规划(2018年—2025年)》,更是让221基地旧址中18个厂区的功能定位得以清晰梳理。
“建成一个、管好一个、用活一个”,这是海北州保护利用221基地红色遗产、推动221基地旧址各分厂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则。据统计,近年来,海北州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221基地旧址文物的修缮保护工程,让散落在金银滩草原上的各分厂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融入金银滩的记忆。
精神火种的传播者
然而,历史不仅隐藏在斑驳沧桑的旧址中,更藏在人们的记忆中,为了讲好221基地的故事,近年来,海北州组建专门团队,收集金银滩昔日的艰辛和荣光。
于是,这样的场景便频繁地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中——80岁的老科研人员回忆起在零下30摄氏度的实验室里计算数据的夜晚不禁泪流满面;当年参与搬迁的牧民讲述起 “把最好的草原让给国家” 的大义,依旧慷慨激昂;驻扎同宝山,守护221基地的指战员,回想起当年战天斗地的细节,再一次泪落成行……随后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被整理成数百篇文字记录,与征集到的1000余件实物,共同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历史档案。
为了让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贴近时代,海北州对原221基地科技图书楼进行改造,按照原貌恢复的“221书局”应运而生。
记者走进书局,漆迹斑驳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原子城系列丛书》;文创区里的“两弹一星”主题书签和印有基地地图的笔记本深受游客喜爱;朗读亭里,常有游客回想起郭永怀牺牲前紧紧护在怀里的研究数据,眼中泪光闪闪……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图书馆,而是传播红色精神的高地,金银滩草原上的红色记忆就这样在海北人的呵护、坚守和传颂中,拥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
红色故事的讲述者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表征,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精神需求,海北州委、州政府深知,只有利用多元现代的方式讲好“两弹一星”故事,才能让“两弹一星”精神走出金银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位于海北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镇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讲述“两弹一星”故事的主阵地。
2009年原子城纪念馆建成之初,就以翔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展陈,吸引着八方来客;2021年改陈布展后,更以“历史场景再现”的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模拟的试验控制室内,信号灯闪烁着当年的频率;纪念馆墙壁上的时钟永远停留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刻,这是一个民族挺起脊梁的时刻。
开馆至今,纪念馆已接待游客4460余万人次,106家单位在这里挂牌设立教育基地。
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是传播故事的“轻骑兵”。
自2012年成立以来,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带着《永不褪色的金银滩》主题党课走遍全国。420余场宣讲,3万名听众,宣讲团的足迹遍布20余个省、市、自治区,无数人听完宣讲后专程奔赴金银滩寻找初心。
近年来,海北州协助拍摄的《国之大器》《邓稼先》等10部影视片在央视播出后,让更多人知道了金银滩上的传奇;文献片《凌云壮志》里,老科学家们的原声讲述令人热泪盈眶;广播剧《永怀不忘》中,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的隔空对话打动了无数听众。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情景党课《那时,金银花开》,演员们穿着当年的工装,在复原的厂房里演绎着“草原上盖实验室”“用算盘算数据”等真实故事。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流动的红色教材。
红色研学释放精神价值
让红色精神“活起来”,既要守护好历史,也要对接好当下,这是海北州宣讲“两弹一星”精神时积累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海北州以“中国原子城”品牌为核心,将红色资源与研学教育、旅游体验相结合,让“两弹一星”精神从精神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海北州整合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原子城纪念馆、221基地旧址等资源,打造了“实景教学+专题讲座+体验活动”的研学模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在一分厂旧址,学员们通过操作模拟设备,了解核武器研制流程;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课程设置既有理论讲解,也有“重走科研路”的徒步体验;海晏县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则为孩子们设计了“小小科学家”活动,让孩子们在组装模型、模拟试验中感受科学精神。
海北州还成立了研学旅行公司与培训中心,从课程设计到服务保障形成完整链条,越来越多的机关、学校、企业将这里作为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已成为原子城的新名片。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原子城”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广袤的金银滩,有一种精神永葆年轻,有一种力量永远滚烫,借助王洛宾音乐文化旅游节,金银滩上的风,又一次将“两弹一星”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海北州用30年的坚守证明:红色精神是流动的江河,唯有不断传承才能奔腾不息。
这是今天的金银滩,这是流光溢彩的金银滩。
《西海都市报》(2025年08月04日 第A5版:专版)
来源:西海都市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