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曾遇见的高温天气,溽热难耐,无处躲藏。很多人四处逃窜,去那些所谓的避暑胜地,企图躲开这四十多度的高温----可哪儿才凉快呢?就连往年夏季凉爽惬意的极北漠河,这几天都飙到了三十五六度,忙不迭地“南师北运”,紧急调派南方的安装工,到这儿装空调。你说,还能躲到哪儿去呢?
专家说,造成今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导致晴空少云,太阳辐射增温明显。同时,副高控制区内盛行下沉气流,造成下沉增温效应。说这话的专家,看似专业、理性,其实是正确的废话。我感觉,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如今人的活动范围太广了,生产生活对自然的影响太大了,超出了地球的调节能力了。
这几天不停地刷到一个视频,是关于宝鸡市太白县的。太白县位于秦岭腹地,群峰耸立,山环水绕,县城海拔也不太高,人口也不太多,就是一个天然大空调,是完美的避暑胜地。加之距西安和宝鸡也不算很远,溽夏时节,很多人拖家带口蜂拥而至,到这里来避暑,也有人看中了这里房价不高、蔬菜瓜果众多,干脆在这里置办房产,作为避暑离宫了。
来这儿避暑游玩的人多了,能带动当地的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太白县政府也抓住机遇,组织当地民众穿上节日盛装,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让游客免费观看,很多人拍成视频转发,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体验,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流量时代,很多地方都想踩在风口飞起来,先有淄博,靠烧烤引流;后又天水,用麻辣烫吸引游客;就连山西小县城平遥,也凭借黑神话悟空走红。也有引流不成被反噬的,比如三亚的宰客、青岛的天价大虾,不仅没有引流成功,反而被流量吞噬,成了反面典型,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当然,一个地方能火起来,肯定不能光靠流量,还要靠背后的经济、交通、文化、承载力、社会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支撑,三亚和青岛就是在社会管理能力方面出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白县城能吸引游客的,肯定不只是夏季凉爽、适宜避暑这件事,而是人们对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的热爱,投射到这一片青山绿水中,物移入于心,心移情于物,在这里找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宁静,找到了久违的闲适。
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心静了,就能降低新陈代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度,减少热能的产出,自然就感觉到凉快了。心态改善了,情绪平复了,注意力转移了,身心也就舒适了。站在太白山的高处,看着满山苍翠,松涛阵阵,凉风轻柔,平日里那些蝇营狗苟的琐碎事也就看开了。
台湾作家蒋勋曾说过“有时候觉得,风景其实是一种心事。”他在《池上日记》中写到:“在长河和大山之间,听着千百种自然间的天籁,好像也就慢慢找回了自己身体里很深很深的声音的记忆……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像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在池上的静谧中,蒋勋通过闭目冥想,让听觉视觉回归“胎儿般的纯粹状态”,重新连接身体与自然的原始对话。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当人们在欣赏一片自然风景时,绝不仅仅是看到物理存在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客观元素,而是这片风景触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情感、联想和思考。此间的风景不再是外在的“物”,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映射或载体。
宋代僧人释惟一曾写过一首《偈颂》,其中写到:“喜得同人相访,那边风景,此间风景,且莫论量。”有志同道合者来访,俩人一起品茗参禅。客人对几个地方的风景评头论足,分个高下,释惟一写了这首诗,劝勉客人不必计较“那边”与“此间”风景的高下,真正的“风景”不在远方或此处,而在此刻相谈的机缘中。
当然,这里的“风景”不仅仅指自然风景,还有“佛法”的意思在里面。真正的佛法不仅仅是参禅打坐,诵读佛经,而在日常的修行,正如《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寻找真正的佛法,不必执着于“访名山、求胜境”,而在眼前的触目菩提。
王阳明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花还是那朵花,能否观察到,取决于看花的人。好看的花儿,美丽的风景,不再他处,而在于自身、在于对当下的觉察和体悟。可惜的是,很多人总在眺望远方,追逐虚幻或未得之物,而忽略了身边唾手可得的美好。真正的幸福、满足或美景,往往就在你此刻所处的位置、所经历的生活中。
世间的美景很多,而真正的美好、幸福、意义和觉悟,不在远方或未来,而就在你此刻立足的地方、你当下的心境之中。这个地方是太白,是淄博,是平遥,是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是当下,是未来的某个时刻。它,就在你的心里,在你的憧憬之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