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一年中的最热时节。
晚饭后,登上荆州古城墙,一天太阳的炙烤过后,古砖缝隙里的余温依旧热辣滚烫。
抬头,目光掠过九龙渊护城河,眼前,幻化出浪花飞溅、喊声阵阵、鼓点飞扬,一只只龙舟如离弦之箭,中外浆手在在白浪翻飞的水面你追我赶的生动场景。那是25年前的2000年中国荆州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在一场重磅活动的加持下,第二年,荆州就拿到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
回望这20多年过去了,荆州这座承载着三千年楚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曾几何时却陷入"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的尴尬境地。当游客匆匆走过古城墙、瞥一眼博物馆便转身离去时,荆州旅游的痛点暴露无遗——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现代旅游产品?
如今,随着方特东方神画的崛起、战国袍旅拍的爆红、文旅大会的召开,荆州正经历一场突破窠臼,以"四大行动"为引擎,向千亿文旅产业高歌猛进,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华丽蜕变。
一、名声在外却留不住客:荆州旅游的昔日困局
荆州古城墙上斑驳的砖石见证了春秋战国的烽火,也默默注视着当代旅游发展的曲折历程。作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拥有令许多城市艳羡的文化资本: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南方古城墙、规模宏大的楚王车马阵、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地、三国文化的核心载体……然而这些"金字招牌"却长期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力。数据显示,2018年前荆州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足1.5天,过夜游客比例仅为35%,远低于同类文化名城。
半日游尴尬成为荆州旅游的真实写照。多数旅行团将荆州作为武汉至宜昌三峡的中途停靠点,游客匆匆游览宾阳楼、张居正故居后便继续行程。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坦言:"荆州景点分散,缺乏互动体验项目,很难设计出两天以上的深度游产品。"与省内的襄阳、宜昌相比,荆州旅游收入长期处于追赶状态。2015年,当襄阳古隆中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时,荆州古城游客量仍在200万左右徘徊。
深层问题在于产品形态单一与体验感缺失。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楚汉文物虽价值连城,但传统的展陈方式难以引起年轻游客共鸣;古城墙虽气势恢宏,但缺乏活化利用的创意;三国故事虽家喻户晓,却少有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荆州旅游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知识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一位旅游专家如此评价。与此同时,周边同质化竞争加剧,当襄阳打造"三国文化"IP、宜昌依托三峡发展游轮经济时,荆州旅游的差异化优势逐渐模糊。
基础设施的短板同样明显。古城内曾聚集12万常住人口,机关事业单位达200多家,拥挤的居住环境与旅游发展矛盾突出。"游客想寻找三国意境,看到的却是现代城市的喧嚣。"这种违和感直接影响了旅游体验。直到近年启动大规模人口疏解,荆州才为古城旅游腾挪出发展空间,常住人口降至5.1万人,为历史风貌恢复创造条件。
面对困局,荆州文旅人开始反思: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如何将历史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一场以"创新融合"为核心的旅游革命正在酝酿。
二、方特、园博园与海洋世纪:打破窠臼的破局之举
转折始于几家大型文旅综合体的落户,它们如同一剂强心针,为荆州旅游注入了久违的活力。2019年,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开业,这个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首年便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一举改变荆州旅游的格局。"方特效应"不仅体现在游客数量的激增,更在于它成功示范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
方特的王牌项目《屈原》和《楚乐》堪称文化科技融合的典范。通过4D穹幕、全息投影等技术,屈原投江的悲壮、楚宫乐舞的华美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楚乐》结尾处,上千个编钟从地面升起,配合声光电效果,营造出震撼的视听盛宴。"看完演出,我立刻想去博物馆看看真实的楚文化文物。"一位游客的反馈道出了文化体验的正向循环。方特还巧妙把握季节性需求,夏季推出泼水节、烟花秀等活动,冬季打造灯会庙会,破解了荆州旅游"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难题。
几乎与此同时,荆州园博园和海洋世界相继开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现代文旅矩阵。园博园以"楚韵水乡"为主题,将园林艺术与荆楚文化相结合;海洋世界则填补了华中地区大型海洋主题公园的空白。这三个项目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荆州旅游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娱乐的完整产品谱系。"过去荆州留不住客,现在一个方特就能让家庭游客玩上一整天,再加上其他项目,两日游产品自然水到渠成。"一位地接导游如是说。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转变。2023年,荆州接待游客量突破75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45亿元,两项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更可喜的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过夜比例提升至48%,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方特等项目的成功也改变了旅游客群结构,亲子家庭、年轻游客比例大幅上升,为荆州旅游注入新活力。
大型文旅综合体的辐射效应不止于此。它们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零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方特周边的民宿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至50余家;园博园附近的农家乐因客流增加而纷纷升级改造。"周末根本忙不过来,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一家主打荆州鱼糕的餐馆老板笑着说。这种"龙头项目带动全域发展"的模式,成为荆州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
然而,荆州文旅人深知,单一依靠主题公园难以支撑长远发展。如何将方特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整个城市的旅游红利?如何让现代娱乐反哺传统文化?这些问题引导着荆州旅游走向更深层次的变革。
三、电影节战国袍旅拍与龙舟赛:流量时代的出圈密码
近年来,荆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大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盛典让半个娱乐圈星耀古城、“与辉同行”董宇辉的荆州直播之旅、易中天打卡洪湖美景、中国龙舟赛(湖北·荆州站)在九龙渊激情挥桨……系列活动带来巨大网络流量,让荆州文旅强势“出圈”。今年,荆州热度持续攀升,跃居全国中小城市旅游美食榜榜首,入围全国网红城市50强,跻身网红潜力城市暑期热度预测榜单第9名……强劲的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
当董宇辉的"与辉同行"团队在荆州古城墙下直播,当抖音上"战国袍旅拍"话题突破5亿播放量,荆州文旅突然找到了与年轻世代对话的密钥——用时尚语言讲述古老故事。2025年春节期间,荆州文旅局局长们化身历史人物带队巡游,百名汉服爱好者穿梭古城,这一创意营销迅速登上热搜,带动荆州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13.9%。
战国袍旅拍的爆红堪称现象级。依托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服饰复原成果,荆州打造了全国独有的"楚服体验"IP。宾阳楼附近短时间内聚集了40余家战国袍妆造店,形成从服饰设计、妆发服务到专业拍摄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200余人。游客们身着华美楚服,在古城墙下拍照打卡,仿佛穿越回那个"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楚辞世界。"没想到历史可以这么'潮',发朋友圈获赞无数!"一位年轻游客的感慨道出了这种体验的魅力。
荆州龙舟赛是另一张闪亮的城市活动名片。自2000年创办以来,这项赛事已成功举办七届,最高吸引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31支队伍参赛。近些年这项赛事被打造成为中国龙舟公开赛龙舟赛,成为一项国内顶格赛事,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成为展示荆州水文化的窗口。比赛期间举办的美食品鉴、土特产品会展等配套活动,让游客全方位感受荆楚民俗风情。
流量时代的荆州文旅深谙内容营销之道。一方面借势明星效应,邀请易中天等文化名人打卡荆州;另一方面培育本土网红,鼓励创作优质文旅内容。荆州融媒体中心推出的《探宝楚乡》系列报道,以年轻化语言挖掘文化资源,生动展示了传统空间如何通过脱口秀、文创等元素焕发新生。
数字技术成为文旅创新的加速器。荆街XR数字文博馆"灵境深墟"打造七大沉浸式主题宇宙,将楚文化、三星堆文明等IP转化为互动体验,试营业期间日均接待超200人,复购率达30%。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模式,让历史变得可触摸、可参与,尤其受到年轻群体青睐。
接连出圈的背后,是荆州对文旅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不再满足于静态展示文化资源,而是主动创造话题、制造场景、引导分享,让游客成为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当战国袍照片刷屏社交媒体,当龙舟赛视频获得百万点击,荆州旅游的品牌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重塑——从古老沉重到青春灵动,从教科书式的说教到互动式的愉悦。
四、2025文旅发展大会:擘画千亿产业新蓝图
2025年8月1日,"楚韵千年 相约荆州"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荆州文旅产业步入系统提升的新阶段。这场盛会不仅是对过往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全面布局。19个重大文旅项目现场签约,合同引资额69.5亿元,涵盖生态康养、文化演艺、农文旅融合等多元领域。其中,"荆楚映象"演艺综合体、天鹅洲麇鹿江豚生态观光等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展现了荆州文旅向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决心。
大会发布的"期中成绩单"令人振奋:2025年上半年,荆州接待游客4685.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4%和15.10%。这一数据背后是系统发力的结果:《荆州市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行动方案(2025-2035年)》等政策文件出台,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暑期旅游促销;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荆州古城冲刺5A级景区,石首桃源小镇等争创4A级;26个在建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达117.3亿元,楚文化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
市委书记汪元程在大会上的讲话指明了发展方向:"突出'全域'谋划、'全季'运行、'全时'驱动,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学'的实践路径"。这一思路直指荆州文旅的核心课题——如何将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纪南城遗址、三国故事、洪湖红色文化四张"金名片"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前的成绩固然可喜,但短板依然明显:楚文化IP开发尚处浅层,长江岸线未充分转化为消费场景,过夜游占比偏低。
环洞庭湖旅行商联盟的成立是大会重要成果之一。这一区域协作机制将推动湘鄂多地客源互送、线路互连,为荆州拓展市场空间提供新机遇。历史上,荆州曾凭借"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的区位优势成为商贸枢纽;如今,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下,荆州正重塑其文旅枢纽地位,与周边城市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大会展示的人屏互动AI情景剧象征着荆州文旅的叙事创新。张九龄、张居正、芈月等历史名人化身"金牌导游",通过科技手段与观众实时互动,这种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历史文化变得亲切有趣。当政策的温度、资源的厚度与推介的广度相遇,荆州向全国游客发出了"来一趟荆州城,作一回荆州客,吃一桌荆州菜,听一场荆州曲"的诚挚邀请。
五、"四大行动"为抓手:向千亿文旅产业进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荆州文旅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到2027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超过1300亿元,实现从文旅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千亿产业目标,荆州需要更清晰的实施路径和更有力的行动方案。"四大行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战略抓手。
文旅产业升级行动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荆州将聚焦生态康养、文化研学、体育运动、乡村休闲等新兴需求,实施旅游业"十百千万"工程。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作为省级战略平台,已吸引投资120亿元的荆楚文化大观园、120亿元的华强文化主题园等重大项目落户。未来还将加快开发精品景区、线路和项目,积极盘活存量旅游资产,形成"明月与繁星交相辉映"的景观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教授指出:"中国优质旅游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旅游需求品质化、产业科技化趋势明显",荆州的做法正契合这一趋势。
旅游品质提升行动致力于打造"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新格局。以荆州古城为龙头,整合纪南文旅区、大洪湖红色生态旅游区、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区等资源,构建多元互补的产品体系。在全季运营方面,春季推出赏花踏青产品,夏季依托漳河等水域发展亲水娱乐,秋季举办楚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冬季开发温泉养生项目,破解季节性瓶颈。荆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文化旅游作为换道超越的新引擎,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定位为品质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旅服务提质行动关注游客体验的细微之处。荆州正完善"公铁水空"交通网络,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让每一位游客感受"荆州温度"。古城内,按照5A级景区标准改造游客中心、停车场、导视系统;古城外,加快人口疏解步伐,目前常住人口已从12万降至5.1万,为旅游发展腾出空间。投资102.4亿元的"古城小样板"项目将修复南纪门东西堤街、三义街等历史街区,打造"有烟火气的文化聚合区"。这些举措体现了"无规划不建设、无品牌不引入"的发展理念。
数智科技赋能行动推动文旅业态创新升级。荆州将打造"一部手机游荆州"智慧平台,建设沉浸式数字剧场,开发AR/VR体验项目。荆街"灵境深墟"XR数字文博馆开创了湖北地市州先河,其"七大穿越宇宙"主题融合全球顶尖技术,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强调:"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而数字技术正是释放这一文化能量的金钥匙。
四大行动的深层逻辑是文化解码与场景革命。通过将《楚辞》意象转化为夜游项目、漆器纹样开发为AR游戏、博物馆文物设计成剧本杀线索,荆州正改变"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的现状。场景营造方面,借鉴沙市码头"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经验,在宾阳楼畔布局楚风市集,将张居正故居周边改造为明代生活体验区,依托天鹅洲湿地开发"江豚护卫队"亲子研学产品。这些创新实践让文化可感知、让旅游有深度。
在实施路径上,荆州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成立高规格的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资源;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发展合力。"解放思想是前提,团队是最大的资源,规划决定高度和格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铁军的经验之谈,正被荆州吸收借鉴。
从博物馆到方特神画,从战国袍旅拍到XR文博馆,荆州文旅的蜕变之路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将文化灵魂注入旅游载体,以创新思维活化历史资源,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
25年前,在中国荆州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重磅加持下,荆州成功实现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如今,在这个夏天最炎热的时节,一场荆州旅游发展大会悄然而至。它标志着荆州旅游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提升,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无疑,它是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站在古城宾阳楼的墙头眺望,夕阳之下长江黄金水道与三千年楚韵交相辉映,古城墙的厚重与方特的奇幻相得益彰。
看来,荆州旅游这一次真的要上道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