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不一“Young”
焕发文旅商新活力
老胡同弯弯,拓印着历史脉络
新店铺琳琅,构筑起文旅空间
三井胡同赏剧,砖塔胡同品茗
史家胡同寻古,赵府街尝酱香
5月10日起,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
胡同不一“Young”
陪您逛遍京城最潮、最炫、最“IN”胡同
第11期 前海南沿:老北京的文化新韵
清晨的阳光洒在前海南沿的青石板路上,700多年的万宁桥静静矗立,500多米长的胡同如一条蜿蜒的丝带,把什刹海的碧波与中轴线的繁华串联在一起,见证着这里的岁月变迁。如今,这里不仅是老北京人生活的家园,更成为了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消费的新地标,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中轴线上万宁桥镇水兽/记者拍摄
胡同的岁月年轮,市井与雅致的新京味
在前海南沿的南入口,前海茶馆庭院里古色古香,虫鸣鸟叫伴着茉莉花茶的香气,清幽怡人。茶馆位于什刹海前海南岸,是一处融合了花、茶与中国园林的雅致空间,它的出现,给前海南沿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附近居民施先生一早来到茶馆,品茶看书,感叹这里非常清新优雅,特别雅致,而且很古色古香,很有特色。茉莉花茶的口感也非常好,非常清香。
前海南沿胡同南口的前海茶馆/记者拍摄
前海南沿胡同北起地安门外大街,南至百米斜街。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交通科科长杜学芳介绍,前海南沿的历史,是什刹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什刹海南侧的一小段路,呈南北弯曲走向,全长500多米,均宽在5米左右。
这条不算宽阔的胡同,承载着数百年的记忆,是京城百姓依水而居的见证。胡同名字的演变本身就像是一部浓缩的北京胡同史。清代叫做“河沿”,1911年改叫“前海南河沿”,1965年定名为“前海南沿”,一直沿用至今。
什刹海南侧前海南沿的沿河小道/记者拍摄
从前海南沿南口走进前海茶馆,仿佛置身于一个江南园林之中。庭院里,太湖石造型奇特,莲花缸里荷叶田田,古树下凉风习习,鸟笼花径的创意装置,让人联想到老北京清晨遛鸟的生活场景,充满了京味生活元素。在这里品一杯茶,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转。
前海茶馆负责人贾璐介绍,这个院子历史上传说是乾隆读书治学的区域,民国年间成为什刹海会馆,再后来成为公共空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是伦敦之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空间。2018年以后,海清苑变成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会客厅。现在还在挖掘更多属于什刹海的文化元素,和历史上在这个地方曾经非常有趣的一些民俗活动,去复兴它的文脉。
前海茶馆/记者拍摄
前海茶馆的鸟笼花径/记者拍摄
前海茶馆的虫鸣鸟叫/记者拍摄
茶馆的室内里,八仙桌、古香古色的插花、北京民俗年画、非遗作品等,处处彰显着老北京的文化底蕴。贾璐说,特别推出18元的茉莉花茶套餐,配一个京味点心,让游客在茶馆能够感受北京的茉莉花茶的茶文化。还有68元的京味小食的套餐,希望通过亲民的套餐让更多人走进茶馆,通过一杯茶感受到新京味的生活方式。
前海茶馆18元茉莉花茶套餐/记者拍摄
古色古香的前海茶馆/记者拍摄
除了茶品和点心,前海茶馆还推出了许多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吃,如莲子粥、冰沙、麻酱凉面等,这些都是什刹海地区盛夏时节的传统美食。从民国开始,什刹海每到盛夏时节就会有很多茶摊,有很多小商小贩在这个地方,当时有很多非常丰富的小食,这个冰的莲子、冰的菱角,特色的荷花饮、莲子粥,都是属于什刹海的独特的夏天的冰鲜,“所以我们也复刻了这样的特色美食。”贾璐说。
前海茶馆复刻什刹海夏日冰鲜美食/记者拍摄
前海茶馆的清凉夏日环境/记者拍摄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海茶馆还计划推出一系列新潮、科技化的活动。例如,马上会推出一个晚间的评书演绎。还会结合24节气推出“和风雅集”,把一些北京的非遗文化和茶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大家了解运河文化,还有东方美学的知识。还会推出很多惠民的板块,和风茶摊、冷萃茉莉花茶。正在策划通过VR感受京杭大运河时期繁华的什刹海。
文化地标新诠释:24节气主题邮局焕新
在前海南沿北口,地安门外大街81号,一座有着119年历史的邮局也在今年全新亮相。地安门邮局始建于1906年,明年将迎来双甲子的重要时刻。(2016年,恰逢大运河申遗两周年和24节气申遗成功,这座老邮局打造成了独特的24节气主题邮局。)在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今年进一步更新主题邮局空间,让百年邮政与传统文化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地安门邮局门桂菊介绍,把原有的库房和柜台都升级改造了,把普遍服务,寄信、盖纪念戳,还有包裹全都挪到了一楼。二楼就把空间整体打通了。打造了一个四时走廊,不同的季节游客在这儿可以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看出去都是万宁桥、中轴线、大运河,还有镇水兽。都说若是心头无闲事,便是人间好时节。”跟着门桂菊来到四时走廊尽头,窗外就是金锭桥,夕阳西下,能看金锭桥的夕阳穿洞,金光闪烁。
地安门邮局原库房改造后的四时走廊/记者拍摄
走进24节气主题邮局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宫墙红”与“邮政绿”的巧妙融合,两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门桂菊介绍,特意打造的观景窗,春天静下来坐一坐,能赏桃花,夏天来了可以赏荷,现在荷花已经开满了,秋天看看中轴线银杏的黄、北平的金。冬天来通过这儿能赏中轴线的雪。静观700多年的万宁桥还承接着现代交通,品一下中轴、运河,还有24节气文化给人沉淀的一个心理。
四时走廊窗外的金锭桥/记者拍摄
在24节气主题邮局品非遗文化/记者拍摄
邮局里的文创产品更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巧妙结合。中轴线拼图、大运河镇水兽书签、24节气笔记本、冰箱贴、杯子等,每一件都设计精美,充满文化内涵。其中,24节气主题的文创产品最受欢迎,春夏秋冬的纪念封、舌尖上的24节气明信片,让人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邮局还提供咖啡、软饮、时令蛋糕等饮品和小吃,让游客享受片刻宁静。游客杨女士是服装设计师,对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一进来就立刻被环境所吸引。“非常好,一上来就觉得这个环境而且是有这个玻璃幕墙,看的对面,太棒了,而且装修的这个风格、这个颜色也特别明亮。在这个环境里面,这样一个咖啡厅等于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杨女士感叹。
游客在24节气主题邮局空间感受片刻宁静/记者拍摄
24节气主题邮局空间的各类文创/记者拍摄
游客程剑是老北京人,对邮局里的特色文创非常感兴趣,认为节气邮票非常有趣,真正的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东西。“北京自己的文创,北京的文化的东西一定要有的,这样才真正的做到了简单的文创带动老的文化的东西要保留下来。”程剑说。
胡同的新生:居民与游客的共享空间
随着前海南沿的不断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了居民和游客共享的空间。交通有序,环境整洁,既保留了老北京的胡同风貌,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交通科科长杜学芳说,前海南沿文商旅繁荣,居民集居地儿比较多,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成热门景区。近几年联合多部门围绕交通治理,智慧化服务,还有业态转型提升等方面,切实加强了景区营商环境和居住品质双提升。后续将结合景区特点,征集居民、游客的意见,深化什刹海景区精细化治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商旅融合。
前海南沿/记者拍摄
漫步在前海南沿,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变迁。胡同西侧,什刹海的水波荡漾,不时有游船划过,泛起层层涟漪。东侧,店铺林立,又不失胡同的静谧,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来说,前海南沿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回忆。居民刘女士感慨,如今,前海南沿的变化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一直在改,现在改的不错了。这人流多,最近增加了好多的小商亭。你看那边,特热闹。晚上这个灯,中间那个岛那彩灯,这树上这灯,全亮,可好看了。没事闲下来,可以在河边待一待,感觉不错。”刘女士说。
对于游客来说,在前海南沿可以充分感受老北京文化。来自江西的两位游客穿着格格装漫步在胡同里,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的北京给我的感受很好,就是很有文化底蕴。”“今天晚上准备去感受一下涮肉、卤煮。特别是刚刚有一个爷爷在那拉应该是马琴。一听就很有这种老北京的感觉。特别是这日落打在他身上,觉得世界都变美好了。”格格装游客们开心地说。
前海南沿的蜕变,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市井与雅致共存,居民与游客共享,成为北京中轴线上一处文化新地标。
来自江西的游客/记者拍摄
在前海南沿打卡什刹海泛舟赏荷/记者拍摄
记 者 任雪娇 编 辑 王琛琛 主 编 程 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