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不少华侨毅然放弃海外温暖舒适的环境回到祖国,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叶飞将军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在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福州大学“刺桐文韵,智创领航”实践队的队员们,目光紧紧追随着展柜中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史料,神情肃穆。这样的场景,自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恢复开放后,再次成了每日里最寻常的风景。
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华侨革命主题博物馆,位于我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叶飞的故里——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7月,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恢复开放。馆内设有序言厅、泉州华侨革命历史陈列、华侨将军叶飞陈列三大展区,布馆面积超2000平方米,记录了480余位泉州籍爱国华侨的革命事迹。近日,记者走进其中,探秘这座博物馆跨越山海的烽火史诗。
沉浸式感受叶飞传奇的一生
车行至占石村,只见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背靠金刚山,下临层叠梯田,左毗侨心园,右临潺潺溪涧。山环水绕间,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其背后的叶飞故居交相辉映,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段跨越世纪的传奇。
跟随馆长郑锋颖的脚步,记者走进华侨将军叶飞陈列展厅。柔和的灯光洒在一件件文物展品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历史的薄纱。毛笔、书包、军大衣等物品,以及个人笔记、信封和石碑等文物资料,静静地诉说着叶飞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展厅里无处不在的多维度融合展示,让这些静态物品与动态故事完美衔接,引领观众走近叶飞的世界。
叶飞,祖籍南安金淘镇占石村,出生在菲律宾,幼年回国就学。1932年3月,叶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武装,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全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等荣誉。
“看,视频里的子弹就是展柜里的那枚子弹!”一位参观者的低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循声望去,记者看到动画片《狮子头脱险》正上演着当年福安狮子头客店惊心动魄的一幕:叶飞在福安狮子头客店接头时遭特务伏击,子弹穿透他的头部和胸部,鲜血染红了衣襟。在其下方,展柜里一枚长满铜锈的子弹头(复制品)静静躺着,仿佛还带着当年的硝烟味。观众的目光在屏幕与展柜间往返,仿佛能触摸到那枚嵌在将军胸膛里的子弹头——它在此后60余载岁月里,随着叶飞的心跳共振,见证了他无数次生死关头。
类似这样多维度融合展示,在该展厅随处可见。叶飞幼年时代的区域,海浪拍岸的浑厚声响、裹挟着咸湿韵味的海风呼啸而过,与南洋特有的民谣旋律交织成环绕音效,瞬间将人拉回1914年的菲律宾吕宋岛;大型组合场景将叶飞驰骋抗日疆场的历次战役全景呈现,让人仿佛亲历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夜;航海互动台前,孩子们攥着指挥旗帜,模拟着叶飞当年擘画海防蓝图、引领舰队驶向远海的场景,深切感受他为海军建设倾注的心血与远见……
从菲律宾侨居地的童年印记,到闽东游击战的密林身影;从抗日战场的指挥若定,到解放福建的大军南征;从福建建设的热火朝天,到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响,一个个实物展品、音频特效、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巧妙呼应,让叶飞将军的传奇一生在光影流转中愈发清晰、立体。
“原先的馆内多为图文展板,样式单一,整个展览缺乏互动性,所以我们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点表现做成可触摸的场景,再结合音效、投影和滑轨屏等,观众既能看文字、影像,也能听声响、互动,在展馆中能获得极具真实感和互动感的沉浸式参访体验。”郑锋颖表示,通过图文展示、实物陈列、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和影视视觉等多手法的结合,观众将全方位、沉浸式地领略这位华侨上将传奇的一生,深刻感受到叶飞将军“敢为人先”的胆识与“实干为民”的担当。
新增200多位泉籍华侨事迹
“轰隆——”在泉州华侨革命历史陈列展厅,南侨机工区域突然传来模拟轰炸声,半实景与动态多媒体交织处,南侨机工驾驶的卡车在滇缅公路上颠簸,日军战机呼啸而过,车灯划破雨林的黑暗,映出“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壮。这是泉州华侨革命历史陈列展厅用史料复刻的场景之一,仿佛将时光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日战争时期,800余名闽籍南侨机工(大多是泉籍华侨)毅然告别海外的安稳生活,投身祖国抗战生命线。他们中,有的是技艺精湛的汽车修理工,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司机。在滇缅公路上,他们不仅要面对险峻的山路和恶劣的天气,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和扫射,许多人长眠在这条公路旁,但他们用生命保障了物资的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侨机工只是泉州华侨革命历史陈列展厅的一部分。玻璃展柜里,洗得发白却依旧笔挺的军装静静陈列,领口的纽扣磨出了细密的纹路,仿佛能看见它的主人冲锋陷阵的身影;半景画场景里,海外华侨排着长队捐款捐物的身影清晰可辨,有人踮脚往前张望,有人紧攥手中的银元;黄土高原风貌的复刻场景里,泉籍华侨与陈嘉庚奔赴延安的身影被生动复刻,他们眼神燃着炽热的光,似乎要把民族救亡图存的迫切,深深烙印在这片黄土地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记录了480多位泉州籍华侨的事迹。这些泉籍华侨中,有传承革命精神的父子、伉俪、兄弟,有乐善好施的海外赤子,有至死报效祖国的爱国者,有满怀国际主义情怀的先驱者。正如《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所报道的:“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
“此次新增了户外《赤子丹心》主题群雕,展陈内容的时间轴线延伸至鸦片战争,新增了黄子英、庄焰等200余位华侨先辈史料,新增叶飞、陈青山将军等文物展品150余件(套),以及南侨机工电子档案200余份。”郑锋颖介绍,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原收录213位华侨先辈史料,这些新增的名字与故事,源自该馆多年的深耕。
近些年,为进一步丰富博物馆史料和馆藏,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一方面深入挖掘泉籍华侨、华人和归国侨胞参加或支持革命的光辉事迹,积极征集各位华侨革命先辈的相关史料;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分赴江苏、山东、广东、云南等地进行考察交流,同时参与福建省菲律宾归侨侨眷联谊会理事会,以此增进与革命先辈后人的友谊,为更全面地收集史料、丰富馆藏奠定坚实基础。
让革命精神“活”在当下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文化博物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焕新归来,不仅是一次展陈的升级,更是对新时代华侨精神的传承弘扬。
“侨批中的抗战印记”档案文献展南安专场暨新版“泉州华侨革命历史”主题展活动成功举办;黎明职业大学“侨脉相承:‘侨’见家国情怀”实践队到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南商新生代前来参观,感受历史厚重与英雄荣光……自恢复开放以来,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触摸那段跨越山海的烽火史诗。
博物馆于2014年正式开馆。开馆之后,该馆立足华侨革命特色,积极发挥馆藏优势,将红色资源和南安华侨精神有机结合,大力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宣教功能,先后获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廉政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成为泉州地区重要的红色文化名片。
为更好地传承华侨红色文化和精神,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改造提升,并于今年6月完成改造提升工程,7月恢复开馆。“此次改造以革命烽火为主线,以叶飞将军为代表的泉籍华侨革命先辈投身革命的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艺术布展。”郑锋颖说,在新增华侨先辈史料的同时,博物馆还重新规划了展览馆的动线,将原本的左右回字结构改成自下而上布局,提升游客参观体验。
此外,新展陈将传统展陈与多媒体展示技术相互融合,多维度还原叶飞将军等泉州籍华侨心系祖国、共赴国难的热血场景。
如今,走进这座博物馆,触目所及皆是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共鸣。记者了解到,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至今,共接待参观游客80余万人次,以博物馆为核心的叶飞故里红色旅游区,也成功获评国家级3A旅游景区。
“我们要让华侨革命精神不仅停留在展馆里,更要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动力。”郑锋颖表示,未来,该馆还将进一步丰富“红色研学+文旅融合+教育创新”等模式,推出一系列主题展览、研学活动和文化体验项目,让华侨革命的光辉历史从静态展陈变成既能参观又能参与的文旅体验,引导人们在游览中体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THE END
记者:傅雅兰 黄奕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