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携着晨雾漫过养马岛的礁石,这座黄海中的明珠在盛夏晨光里舒展身姿。7月23日,一场关乎“畅行”与“焕新”的行动在此启幕——养马岛交通优化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正式启动,为游客递出了一张全新的海岛名片。
接驳车串起“慢游”新体验
清晨8点的烟威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一排排接驳车已整装待发。登车落座,冷气驱散暑气,车过养马岛大桥时,碧海与绿意在窗外交织,阳光透过树叶在环岛公路上织就斑驳光影。这17公里的环岛路上,20个站点像珍珠般串联起海水浴场、獐岛、御笔苑等热门地,游客可随上随下,再无停车焦虑。
“上次开车来堵了俩小时,这次坐接驳车一路畅通,还能慢慢看海。”济南游客孙琳的感慨,道出了不少人的感受。在后海景区,曾经扎堆的私家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骑行的游客与漫步的身影。獐岛的海螺洞前,游客们沿着木栈道有序观景,海浪拍礁溅起的水花里,再听不到鸣笛与催促。
“既不能影响居民生计,又要破解拥堵难题。”养马岛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姜振超说。此次行动采用“大桥分时管控、后海全天管制、接驳车免费接驳”模式,7月23日至8月31日及国庆假期实施精准管控;针对后海商户与住宿游客,开通电子授权通道,既守好了秩序,又留足了温度。
基础设施绘就海岛新图景
“后海片区车流密度明显下降,道路通畅。”在养马岛指挥调度平台,实时数据跳动在大屏上。近百名网格员如毛细血管般分布景区,5分钟应急响应圈让突发情况“不过夜”;执法队员沿着新修的慢行系统巡查,海草房造型的摊位错落有致,再无占道经营的乱象。
这些变化,游客一上岛就能触摸到:曾经狭窄的环岛前路拓成双向四车道,两侧慢行系统里,电动车与自行车悠然穿行;7座新公厕带着渔家彩绘点缀核心区,60余个统一设计的摊位保留着海草房风情;木质栈道从林间延伸至观景台,远处渔船归港时,近处孩童在沙滩追逐,北京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连拍:“连海风都变清爽了。”
从“如厕难”到“随时可歇”,从“摆摊乱”到“有序经营”,基础设施的“微更新”,让海岛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文旅“加码”激活夏日新活力
烟威旅游集散中心的非遗展台前,牟平剪纸的红纸在游客指间翻飞,胶东花饽饽的面香混着海草编的草木气漫开来。“能看能玩还能带走,这趟没白来。”亲手体验剪纸的游客们举着作品合影,笑声落进海风里。
后海的新景致更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獐岛的火焰钢琴旁常有即兴演奏,海螺洞的网红天梯上快门声不断,海蚀洞的鸟巢装置里,游客与落日同框;海岛主题邮局里,带着海水气息的明信片被盖上网红邮戳,寄往全国各地。
民宿也跟着“升级”。老渔村的石屋被改造成渔家院落,现代极简风格的海景房推窗见海,新增的10余家特色民宿里,老板们会给游客手绘赶海地图——“这片滩涂退潮后能捡到花蛤,带孩子去正好。”
当最后一班接驳车披着晚霞驶离大桥,养马岛的灯火已次第亮起。交通的“减法”换来了体验的“加法”,设施的“更新”托举起口碑的“升温”。这个夏天,黄海明珠的蜕变不仅在风景里,更在游客笑盈盈的赞叹中——那是对“畅行海岛”最好的注解,也是养马岛写给夏天的真挚情书。
(大众新闻记者 杨秀萍 通讯员 牟轩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