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是《诗经・小雅・蓼莪》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难以报答,也是西安罔极寺名的来历。
夏日里寻访罔极寺
入伏后的第七天,冒着酷暑,穿过西安东门外炮房街的市井烟火,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罔极寺,这是一处隐于高楼大厦和民居间的清净所在。寺名是陕西著名书法家茹桂所题,木匾红底金字,映衬着“罔极寺”熠熠生辉,倒应了《诗经》“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古意——这座始建于唐神龙元年的佛寺,原是太平公主为母祈福所立,藏着1300年前盛唐皇室儿女对父母最隐秘的虔诚。
跨进山门,香火气混着老槐的清苦弥漫而来。山门里立着一座弥勒佛,笑容可掬迎接着八方来客,转过去就是前殿,韦陀像身披明代彩绘,金漆剥落处露出细密木痕,倒比新塑的神像多了几分历史感。
中院对称栽着两棵石榴树,几十个石榴在枝头随风摇曳,东西两侧有财神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法堂等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现代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庄严。
后院有一株千年唐槐,主干需两人合抱,枝桠斜斜挑向蓝天,像要勾住流云。树下石碑记载着寺院兴衰:盛唐时为皇家道场,高僧义净曾在此译经;明清时渐成民居,唯余佛殿三间;近年重修,才又闻晨钟暮鼓。
几位游人对着碑刻拍照,镜头里新漆的殿宇飞檐与远处的居民楼遥遥相对,形成了绝妙的现代与传统时空对话。廊下几位居士正在翻检经卷,纸页翻动声与檐角铁马叮当声,竟与手机震动声奇异相融。
转到殿后侧院,忽见一池莲花开得正盛,香气弥漫。一绘画老师带着七八个学生在此写生,笔墨挥动处,一朵朵莲花跃然纸上重生。“佛性自在草木间”。一位老者笑着说完,转身去敲晚课的钟,钟声沉沉荡开,惊飞了檐下的白鸽,扑棱棱飞向天空。
离寺时,夕阳给山门镀上金边。回头望,朱红大门半掩,门里是流传千年的经声佛号,门外则是市井的柴米油盐。原来所谓“罔极”,不只是报答亲恩的虔诚与绵长,更是这人间烟火里,信仰与生活交织的永恒。
罔极寺的历史渊源
西安罔极寺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是太平公主为其母亲武则天所立,寺名取自《诗经》“欲报以德,昊天罔极”,表达自己对父母无限孝思。盛唐时,罔极寺位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供皇室宫廷朝礼之用。到了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拆除了兴庆宫和大明宫的几座别殿对其扩建,开元二十年罔极寺改名为“兴唐寺”。
到了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继位,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前往长安祝贺,并请求两国会盟,唐穆宗下诏同意。同年十月,“长庆会盟”在罔极寺举行。想象一下,大唐与吐蕃两国重要大员相聚寺内,商谈会盟细节,双方代表对会盟中的各项约定达成意向后签署盟约:偃兵息人,崇姻继好,懋建元略,规愎长利。随后举杯相庆。
罔极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之一,也是三论宗祖庭,是十方尼众净土宗慈愍流派道场,历史上众多高僧如慧日三藏、普寂禅师、一行和尚等驻锡罔极寺。
寺内文物古迹有清朝所建金刚殿、明朝碑碣、唐朝莲花座、东院喇嘛塔等,山门外有独角兽、石雕貔貅等。
1983年,罔极寺被列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重要载体。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