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咸宁的街头巷尾便涌动起独特的活力——月亮湾特色街区的非遗体验区里,市民们在深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全民健身中心的荧光夜跑中,奔跑的身影勾勒出城市的动感曲线;龙潭里景区的音乐美食嘉年华上,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近来,我市一系列夜间活动的火热,不仅让夜晚变得丰富多彩,更以“场景创新”为钥,打开了消费增长与城市活力提升的双重空间。
夜经济的核心在“人”,留住人、吸引人,关键在于打造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我市的实践正印证了这一点。从暑期夜经济促消费活动中的京剧秀与网红演唱的“传统+潮流”,到“夜炼·夜训·夜赛”里荧光夜跑与市集消费的“运动+商业”,再到音乐美食嘉年华的“音乐+美食”,每一种场景都精准对接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年轻人在互动打卡中感受潮流,家庭在亲子游戏中享受温馨,文化爱好者在非遗体验中触摸底蕴。这种“千人千面”的场景供给,打破了传统夜间消费“逛吃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夜晚成为集文化、运动、购物、社交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也让市民愿意消费、想要消费。
更深层看,咸宁夜经济的活力,源于对“消费逻辑”的重构,通过场景营造形成“体验—认同—消费”的闭环。以“夜炼·夜训·夜赛”为例,免费开放的瑜伽课、防溺水培训先满足市民的健康需求,建立情感连接;荧光夜跑的仪式感和趣味性强化参与体验,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配套的市集则顺势承接消费需求,让“运动后消费”变得水到渠成。这种“先予后取”的思路,既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也让消费行为更自然、更持续。
咸宁对夜经济的探索,正让夜晚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方面,多样化的夜间活动丰富了市民生活,提升了幸福感,让城市更有“人情味”;另一方面,消费场景的拓展带动了餐饮、零售、文旅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岗位,为经济注入“烟火气”。
当然,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优化夜间交通、安保等配套,让市民玩得安心;持续更新场景内容,避免同质化,保持新鲜感;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对接供需,让商家更高效地服务消费者。唯有如此,才能让“一时的热闹”变成“长久的繁荣”。(焦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