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国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峰顶,狂风如一头愤怒的野兽,发出尖锐的呼啸。在这片冰天雪地、狂风肆虐的极端环境中,一位来自深圳盐田的14岁女孩马湘妮,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冰山之父”。

马湘妮(左)将校训带上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顶。
在登顶的纪念照片上,马湘妮手中紧握着的,是一面印有“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字样的手持横幅。这个暑期,她将学校的校训“让世界因我而更美丽”带到了这常人难以企及的雪山之巅。
从登山“小白”起步两年征服两座雪山
马湘妮与登山的缘分,始于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位登山爱好者,这份对雪山的热爱,如同星星之火,在马湘妮的心中悄然点燃。“爸爸影响了我,他从很早以前就喜欢爬雪山。”马湘妮回忆道。
成年人的登山,往往有着充足的时间准备和专门的训练体系。然而,对于身为学生的马湘妮来说,她的体能积累方式更贴近普通学生的日常。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成了她登山训练的“基础课”。
每到周末,她还会偶尔去跑步,爬梧桐山更是成了她的“加练”项目。每次爬梧桐山,她总是天未亮就出发,四五点钟,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已经踏上了征程,直到七八点钟才下山归来。
这位来自盐田的初中生,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跨越。2024年,年仅13岁的她,成功登顶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开启了自己的登山之旅。而2025年暑假,她再次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最终成功站上了慕士塔格峰的最高点。
为了这次慕士塔格峰之行,马湘妮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装备的选择到物资的携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考量。徒步鞋、登山靴、羊毛袜、贴身速干衣服、抓绒加厚内衬、硬壳冲锋衣、羽绒服……每一件装备都承载着她对登山的敬畏和对安全的重视。

登山时,马湘妮需要穿着厚厚的装备。
如果说玉珠峰是马湘妮登山的入门之选,那么慕士塔格峰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回忆起攀登过程,马湘妮至今仍心有余悸。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下撤途中,由于长时间的攀登,她的体力严重透支,甚至出现了幻觉。与此同时,天气骤变,原本就恶劣的环境变得更加险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每走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熬过“至暗时刻”同伴鼓励是登峰“定心丸”
这次登山之旅,整个过程持续了18天,共分为三个阶段。7月初,马湘妮和父亲先到登山大本营,让身体逐渐适应高原环境。接着是“一拉”,从大本营到换鞋点,主要是适应海拔的变化,之后休息一天,再进行“二拉”,从大本营到C2营地,然后再下来休息一天。最后,便是正式的冲顶阶段,队员们选择在凌晨出发,向着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刺。

登山途中,休息时马湘妮支起帐篷。
而登顶前的“至暗时刻”,更是让她刻骨铭心。在7000米以上的路段,队伍因为绕路浪费了时间和体力。狂风暴雪呼啸而来,能见度极低,同行队员几乎都精疲力尽。
“登顶有窗口期,当时我们的时机很不好,前面下山的队员都说‘上不去’,我甚至在‘二拉’后就觉得‘完了’。”马湘妮回忆道。看着漫天风雪中看不到尽头的雪坡,她无数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想到为了登顶,大家经历了“一拉、二拉”的适应训练,付出了那么多天的努力,如果就这样放弃,实在是太遗憾了。
想要真正征服眼前这座巍峨的雪山,绝非易事。攀登期间,严重缺水让马湘妮的喉咙像被烈火炙烤般干痛难忍,情急之中,她只能抓起一把把雪塞进嘴里,以此缓解干渴;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无情地灼伤了她的唇周肌肤,血肉模糊的伤口与持续不断的牙痛相互纠缠,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她蜷缩在帐篷里,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与重重困境,她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始终坚定地向前迈进。

登山途中,马湘妮紧跟队友前行。
关键时刻,向导的专业引导和队友的互相鼓励成了她的“定心丸”。向导凭借丰富的经验,冷静地分析着形势,为大家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队友也纷纷伸出援手,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这群登山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咬着牙走完了最后一段路,终于安全抵达了峰顶。
兼顾爱好与学业“让世界因我而更美丽”
尽管因天气原因,马湘妮在峰顶未能看到蓝天白云的壮丽景色,照片里也只有一片模糊的雪白,但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让世界因我而更美丽’。不论当天的气候如何,我都觉得这份景色美丽而弥足珍贵。”她表示,这份喜悦,不仅仅来自于成功登顶的成就感,更来自于在登山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成长。
作为九年级学生,马湘妮深知登山与学业需要兼顾。因登山耽误的课程,她需要加急补回来。未来一段时间,她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但是,这段登山经历已经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如果以后有机会,或许还会再挑战更高的山。”马湘妮坚定地说。她还表示,接下来还想尝试一下滑雪,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将世界作人生课堂。
来源:深圳晚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