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如意甘肃】
研学主题一:文明探源
研学课程:大地湾考古与伏羲文化研学实践
课程研发: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学点:大地湾遗址、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博物馆、伏羲庙
研学内容:走进大地湾遗址,在考古专家指导下,学习使用洛阳铲、手铲、毛刷等工具,进行模拟考古发掘;系统学习遗址地层分析方法,利用地质博物馆的丰富岩石标本进行对比,解读天水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变迁史及其对人类早期活动的影响;探访华夏文明圣地——伏羲庙,参与或观摩传统祭祀礼仪,学习八卦推演基础,理解伏羲“一画开天”“始创八卦”等功绩的深刻文化内涵。
研学意义:培养严谨的历史探究能力与科学实证思维,贯通理解文明起源、地质变迁与人文传承的内在联系,深刻增强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距今约8300-4800年,出土近万件各类文物及大量墓葬遗物,是目前国内新石器时期年代最早、历时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重要人文遗址,从科学角度印证了天水伏羲女娲文化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立地球演化厅、矿物厅、岩石厅、古生物厅、矿产资源厅、中央地貌和实训大厅7个展厅。该馆是集核工业特色和甘肃特色的地质专业博物馆,已成为天水市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伏羲庙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四进六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天水伏羲庙既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研究展示交流伏羲文化的中心,已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和探寻中华先祖胜迹的著名旅游景区。
研学主题二:艺术解码
研学课程:麦积山特窟修复与工业研学
课程研发: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学点:麦积山石窟、天水风动机械厂
研学内容:深度探访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了解其历史价值与保护挑战;在专业修复师指导下,学习泥胎塑形、矿物颜料识别与配比等传统石窟修复核心技术;分组进行微型石窟雕塑仿制与修复实践,运用传统工艺感受古代工匠精神;走进天水风动机械厂等老工业基地,考察传统机械制造工艺与现代智能化生产线;运用3D扫描与打印技术,复制石窟典型构件,体验现代科技如何赋能文化遗产的精准记录、研究与保护修复。
研学意义: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深刻理解传统工艺的珍贵价值与现代工业科技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强大支撑作用,培养跨学科融合思维。
麦积山石窟位于国家5A级景区麦积山风景区内,距城区约30公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后秦,经北魏、西魏不断开凿,现存大小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生动展现了当时的雕塑、绘画、建筑水平和艺术文化造诣,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水风动机械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天水站东1000米,南临渭河,北依陇海铁路。是1966年由沈阳搬迁至天水的“三线”企业。主要产品有凿岩915机械、凿岩钻车、气动工具、凿岩钎具、石油钻杆、液压支柱等23个系列、90个品种、163种规格,广泛应用于矿山采掘,能源交通、建筑、水利水电、汽车、机械制造及国防工程、石油钻探等领域,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研学主题三:红色铸魂
研学课程:天水革命史与地质勘探实践
课程研发: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学点: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园
研学内容:走访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温革命历史;参与红色主题沉浸式剧本杀或情景再现活动,化身历史人物,深刻感悟长征精神;结合学校地质特色,在学校地质园开展“为革命根据地寻找资源”模拟任务;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定向,运用地质锤采集岩石标本,进行基础岩石矿物鉴定,体验地质工作者在战争年代的艰辛与贡献。
研学意义: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红色精神,锤炼团队协作与意志品质,同时掌握基础地质勘探与野外生存实用技能,理解资源保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邓宝珊将军纪念馆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南山景区内,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为一进二院式仿古园林建筑风格,广场建有孙中山致邓宝珊将军信刻石碑。纪念馆陈列以邓宝珊将军生平事迹为主线,通过馆藏文献资料、珍贵照片及视频资料,全方位展现了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忠实朋友邓宝珊将军一生热爱祖国、探求真理、渴望和平、追求光明、勤政为民、关注民生、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事迹。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园位于校园内,是该校重要的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科普教育平台。园内集中展示了包括岩石、矿物、化石等在内的丰富地质标本,并模拟了典型的地质构造现象。其核心功能是为地质勘查类、环境与安全类等专业学生提供直观的野外实训和现场教学环境,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该园展示甘肃及西北地区的地质特色,服务于地方科普教育。其建设紧密对接专业教学需求,体现了产教融合的特色。
研学主题四:生态守护
研学课程:渭河治理与工业环保行动
课程研发: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学点:渭河天水段、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园
研学内容:沿渭河天水段开展实地考察,进行水质采样与快速检测(PH值、浊度等),观察记录河流生态状况;调研分析天水作为工业城市在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方面的典型案例与挑战;结合工业研学见闻,分组进行“绿色工厂”创意设计,融入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理念;在学校地质园模拟实施边坡生态修复、尾矿库安全处理与环境治理等小型环保工程项目。
研学意义:融合应用地理、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知识,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研学主题五:馆藏文物
研学课程:“陶罐和铁罐”与“我在天博修文物”
课程研发:天水市博物馆
研学内容:依托馆藏文物,以天水地区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设计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社教研学课程,包括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天水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天水市博物馆,聚焦代表性文物,通过观看专业编排的《陶罐和铁罐》情景剧,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制作工艺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开展文物修复主题研学课程,解读史前人类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研学意义:激发对历史文物的兴趣与保护意识,提升观察力、表达力与艺术鉴赏能力,理解文物作为“无字史书”的重要价值。
天水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担负着天水地域内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礼仪的保护与传承等多项工作职能。天水市博物馆展览陈列以“文化天水”为主题,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呈现了天水八千年的文化。馆藏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和古钱币等,共计31909件,基本陈展厅有9个,展出文物1000余件,以通史和专题的形式展示天水历史进程和古代文明成就。
研学主题六:伏羲文化
研学课程:“五行五色 巧绘丝绢”与“和我一起‘画八卦’,溯源文字之美”
课程研发:天水市博物馆
研学内容:深入伏羲庙,系统学习伏羲功绩与祭祀文化;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色(白青黑赤黄)的哲学对应关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服饰、绘画、礼仪等)中的广泛应用;在“五行五色 巧绘丝绢”活动中学习传统色彩知识,在丝绢或宣纸上创作蕴含五行五色理念的绘画作品;在“和我一起‘画八卦’,溯源文字之美”活动中学习《易经》基础知识和八卦符号的含义及其象征的自然现象;动手绘制八卦图,挑选自己喜欢的卦象制作书签,体验“结绳记事”到符号文字的演变,探寻汉字的起源之美。
研学意义:深度体验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升文化感悟力与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
报送: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特别声明
1.此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旨在宣传推广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2.文章中使用的文字或图片如需要署名,请及时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电话:0931-8411060。
本文来自【如意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