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文脉遇上时代浪潮,当诗与远方撞进改革锋芒,文旅的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这里有千年古镇的新生密码——沉静的旧时光里长出青年消费新业态的嫩芽;这里有山水画卷的破圈逻辑——不再是“打卡即走”的匆匆一瞥,而是“主客共享”的生活场景重构;这里更有行业肌理的重塑轨迹——从人才缺失的窠臼中突围,在融合创新的赛道上加速,每一步探索都跳动着改革的脉搏,每一次蜕变都洋溢着活力的光泽。《文旅焕新纪》,与你一起见证文化的现代表达,触摸旅游的革新温度,记录这场正在发生的“诗和远方”的进化史。今天,我们走进成都彭州通济镇。
海窝子古称瞿上,曾是古蜀王国开国中心之一,古蜀王柏氏建都于此,与三星堆、金沙遗址一脉同源。而古镇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房屋建筑多为明清时代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场口立有雕工精美的石牌坊,楹联、坊额为川内名人名家撰书,赋予古镇独特的文化底蕴。
立足文化生态禀赋,破解传统古镇“发展孤岛”困境。通济镇以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彭州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南,赓续提能“镇村一体化”发展项目,通过构建协同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创新共富机制,联动周边龙怀、阳平等5个村(社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共兴、治理协同、成果共享”,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构建协同高效运作体系 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实现从“划桨”到“掌舵”角色转变。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关键在于建立高效协同的运作机制。海窝子古镇以体系化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政府、专业力量、居民三方联动的发展合力。
政府明确“搭台赋能”定位,由景区办牵头全年项目策划与风貌改造,划定空间布局与产业方向;整合土地、资金等政策资源,优先向集体公司及支柱产业倾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高效解决跨村跨部门难题。在停车场共建、跨村道路衔接等问题上,通过政策协调实现资源快速整合,确保发展方向契合公共利益与长远目标。
“我们引入‘三加二’乡创团队,填补村级运营主体的专业短板,从支柱产业可行性研究到品牌营销,从招商孵化到居民技能培训,全方位注入专业力量。”通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团队不仅成功引入每雨石、青年视物局等知名品牌合作,还开展了16次技能培训覆盖400余人次,让居民从田间能手成长为服务行家,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5个村(社区)联合成立集体运营公司,将居民变为发展主人翁。公司承接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公共设施运营,开发UTV越野、户外运动探险乐园等项目,推出“海窝子矿泉水”等自有产品。居民通过参与服务和生产获得收入,集体利益分配与个人收益直接挂钩,激活居民内生动力。2025年预计集体经济将增收30%。
青年游客参加户外运动
聚焦特色产业与多元业态 驱动文商农旅体深度融合
产业是镇村联动的“黏合剂”。海窝子古镇聚焦特色化、融合化,以核心产业为引擎、多元业态为支撑,实现“古镇+乡村”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我们被纳入‘古镇+乡村’一体化营销体系,开发的特色课程路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湔江美术馆馆长张昌贵高兴地说。台湾广达窑艺、海窝子户外运动探险乐园等支柱产业也被纳入该营销体系,带来了超高人气。古镇举办的“探秘狮子山・寻根海窝子”户外系列赛事,单场吸引年轻客群超5万人次。这些核心项目如同“磁石”,将分散的乡村资源串联成线,推动海窝子从单点景区升级为区域旅游目的地。
在核心产业带动下,小微业态蓬勃生长。政府与乡创团队联动,为居民、返乡青年提供创业辅导、小额贷款对接,山海民宿、龙门绣等10余家老店完成提档升级,醒事咖啡、喜越写真馆等20余家新店陆续入驻。景区办引导小微业态对接支柱产业需求,为户外运动客群提供装备租赁、简餐补给,形成大项目带小业态、小业态丰富大项目的共生格局,让游客停留时间延长。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海窝子古镇将生态与文化价值充分转化,烫油鹅、花果酒等农产品经品牌包装后溢价销售;“端午游百病”等传统节日融入“制香囊”“斗百草”等非遗体验,让文化“活”起来。今年1—6月,海窝子片区接待游客8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8 亿元,真正做“以旅促农、以文塑旅”。
2025第十届海窝子端午游百病活动
创新治理与共富机制 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民生。海窝子古镇通过规则共建、治理协同、利益联结,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石。
通过商家微信群统一共识,明确公共资源权责边界;制定“负面清单”与“激励清单”,禁止私搭乱建、欺客宰客等行为,评选“诚信经营户”“最美商家”;开展“网格化+联动式”巡查等方式,让市场投诉率下降60%。有章可循的环境,既保障了游客体验,也让商家经营更安心。
在“管委会”框架下,商家联盟、文艺轻骑兵等自治组织相继成立,完善了议事协商机制,居民通过坝坝会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上门宣传,引导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半年内自主打理绿植230余株、清理废弃物600余件,群众纠纷减少30%。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持续增强。
集体公司岗位100%雇佣本地居民,提供稳定工资;对彭派一口酥等商家提供扶持,带动人均年收入增长15%;集体经济通过项目分成、资产租赁获得收益,2024年增收16.25万元。“工资+分红+经营收入”的多元渠道,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发展有甜头。2024年古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家家户户鼓起的“钱袋子”。
游客在海窝子戏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资源闲置到业态兴旺,海窝子片区形成了“产业兴、集体强、居民富”的生动局面,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海窝子古镇的“镇村一体化”实践,将持续挖掘文旅融合的深层内涵,力求为四川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窝子经验”。(彭融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