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的抗战是我们坚持,湖西的种子是我们栽培……”7月31日,晨曦初露,单县幵山公园东北角绿荫下,十余名老人正练习合唱,曲目是当地独有的《湖西军歌》。
“……我们咬紧牙关熬过这黑夜,炙热的太阳明朝定能升上来!”老人们的歌声慷慨激昂。
旁边,矗立着一座恢宏建筑,五角星浮雕在朝阳下折射出灼灼光辉。这里是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自2020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成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坐标。
“展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以‘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为主题,围绕‘先有共产党员真心为民,后有老百姓生死相依’这一主线,分7大部分33个单元。”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负责人孔亚力表示。
步入展厅,时间在这里由一瞬化为永恒。
《平原人山》巨型浮雕迎面扑来——远看是山,近看则是密密麻麻的人像。讲解员李双的声音穿透时空:“湖西根据地跨苏鲁豫皖四省,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更是日寇‘扫荡’的重点目标。”
但这里是平原,没有御敌的天然屏障,如何抵御日寇?《平原人山》告诉了我们答案:湖西共产党人依靠、发动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生共死,用血肉之躯凝聚起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时光回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湖西地区成为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在“日军铁蹄踏湖西”板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翔实的史料,将那段黑暗而壮烈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
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湖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然而,英勇的湖西人民并没有被侵略者的残暴吓倒,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唤起民众千百万”。
湖西地区的共产党员们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思想,组织抗日队伍。在他们的努力下,湖西大地上燃起了抗日的烽火,一支支抗日武装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马良集战斗微缩场景令人驻足。1938年7月2日,李贞乾率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在单砀边境打响了湖西抗战第一仗,利用“青纱帐”毙伤敌寇60余人。这一仗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鼓起了湖西地区军民的抗战热情。
同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到达单县东部,首战便于崔庄歼灭汉奸王献臣,被群众誉为“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次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冀鲁豫支队挺进湖西,打开了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当时,老百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战士们爬冰卧雪地打了胜仗之后,依然选择在树底下休息,不进老百姓的家门。原来,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支队制定了“三不准原则”:群众不在家,开门就犯法;过路不住房;喝开水要付钱。也正是因为这样严明的纪律,八路军迅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随后,湖西共产党人建立了统战组织,和国民党人一起建立了妇救会、农救会、儿童救国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并对国民党地方官员进行统战,还广泛团结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参与到抗战工作中,形成了一切爱国力量和各党派、各阶层联合抗战的格局。其中,涌现出了不胜枚举的感人故事。士绅王泗桥倾家荡产支持抗日、朱鸿铎送粮献枪,女村长杨传荣带头抗日……
为何八路军如此受拥护?答案就在“先有共产党员真心为民,后有老百姓生死相依”这19个字里。
1941—1943年,湖西地区遭遇灾荒。当地共产党人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什么是共产党人?在灾荒之年,家里仅有一碗米,也要放进百姓锅里。百姓需要耕田地,专员带头拉爬犁。”李双的讲解如泣如诉。在军民齐心协力下,湖西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逃荒群众返乡,外来人口涌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胜利不仅依靠军队的作战,还依靠民心的向背。”李双说。1943年日伪军“铁壁合围”大扫荡时,单县卯湖村孟大娘和儿子孟宪文在高粱地里发现两名八路军伤员,不仅精心照料,还抬着伤员与敌人在高粱地里周旋,面对放火烧屋依旧不肯低头。当时,类似的老百姓拼死救伤员的故事,在湖西大地比比皆是,可谓“家家掩护八路军,村村都有‘孟大娘’”。
“建馆时,我们找到了如今远在贵州的孟大娘之孙。他讲述了之后的故事:房子被烧后,孟宪文带着孟大娘参加了八路军,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曾多次立功,是冀鲁豫的一等功臣。”孔亚力说。
1945年7月,八路军攻进单县县城,日伪军弃城逃跑。至此,被日伪军占领7年之久的单县城宣告光复。
硝烟散尽,时回今朝。穿过历史长廊,触摸抗日战争的血火记忆,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继续奔涌。这片湖西大地,烽火早已远去,但薪火永远不熄。
(大众新闻 谢丽 郭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