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州区,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政府驻地永昌镇,距绵阳市中区38千米,距省会成都市中区133千米。北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拥有2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6.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常年保持在92%以上,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岷山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北川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居宜游,融合农业、非遗等打造精品线路10余条,拥有绵阳市唯一国家5A级(北川羌城旅游区),4个国家4A级(西羌九皇山、药王谷、北川维斯特农业休闲旅游区、寻龙山)旅游景区等百余胜景,其中药王谷景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百年古辛夷花药树林和万亩药林,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四川#
历史沿革
北川古为《禹贡》梁州之城。周至春秋时期为蜀国疆土。公元前320~206年,为蜀郡冉駹王国辖地。汉、蜀汉及晋均属广柔所管(治地今汶川县)。南宋、南齐广柔被废,为汶山郡所属(治地今茂汶县)。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更为广阳县辖区(治地亦为茂汶县)。
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始置北川县,治所今开坪公社境内,仍属于汶山郡。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属汶山郡汶山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属茂州。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并原北川县入于石泉县,治地今北川县治城公社场镇。五代时隶属茂州。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石泉县改属西川路绵州。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石泉县升置石泉军,辖石泉、龙安(今安县永安公社)、神泉(今安县新塔)三县。宝右后石泉军治所移至龙安。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军为安州。明洪武时期安州被废,石泉县改属龙州(治所今江油县西北及平武县东南)。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龙州升为龙安府,其治所移至今平武县,石泉县隶属四川布政使司龙安府。至清代仍属四川省龙安府。
1914年因四川省石泉县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但彼县定名在先,我县又居四川之北,遂复改为北川县。1913年属于川西道,1933年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剑阁专区)。解放后属西南行政区、川北行署区、剑阁专区。1953年并入绵阳专区。专区;1985年5月,隶绵阳市。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2008年,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县城被毁迁至永昌镇,县人民政府驻所永昌镇云盘北路23号。自建县至2025年已历1461年。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7日北川解放,1月15日北川县人民政府在治城成立。3月,将全县划分为4区10乡。治城区辖治城、漩坪、坝底、晓阳4乡;小坝区辖小坝、片口2乡;曲山区辖曲山、陈家2乡;通口区辖通口、光明(原香水)2乡。各乡所辖保、甲仍基本上沿袭民国时期的划分,全县共66保632甲。7月,改治城区为第一区、小坝区为第二区、曲山区为第三区、通口区为第四区。9月撤销治城乡置治城镇。12月撤销治城镇分置城关、苍山2乡。
1951年“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期间,对全县政区进行了频繁调整。1月,析城关乡增置青石乡和禹里乡;撤曲山乡另置回龙、任家、邓家、东溪4乡;析漩坪乡增置南华、白泥、金凤3乡;析曲山乡和漩坪乡部分地域增置同意乡。2月,析片口乡增置白草乡。3月,撤销陈家乡,分置复兴、太平、云龙3乡;析通口乡增置团结、永庆2乡;析光明乡增置龙凤、双潭2乡;析小坝乡增置桃龙、外白2乡。5月,撤销坝底乡,分置中心、武安、三合、建设4乡;并苍山乡入城关乡,并任家乡入回龙乡,并光明乡入龙凤乡;撤销同意乡,辖地并入回龙乡和漩坪乡;晓阳乡由第一区改隶第二区。12月,析城关乡增置治城乡;茂县所辖白马乡划入北川。至此,全县共辖4区30乡。
1952年继续调整政区,4月,从第一区划出中心、武安、三合、建设及白马5乡,设置第五区(治所中心)。5月,析白马乡增置黑水乡。7月,安县所辖擂鼓、茶坪2乡划入北川。8月,白马乡更名白什乡。12月,析擂鼓乡增置麻柳、苏宝2乡;析茶坪乡增置金溪乡;析白什乡和建设乡部分地域建立麻窝藏族自治乡;析白什乡增置马槽乡。1952年9月,县的治所从治城迁至曲山,第三区治所从曲山场迁至擂鼓场。1953年1月,于新县城曲山设置城关镇,并原城关乡入治城乡,并三合乡入中心乡,并黑水乡入马槽乡。
至此,全县共设1镇5区35乡223村。
即:城关镇,治所曲山。
第一区,治所治城,辖7乡51村,即治城乡(12村)、漩坪乡(9村)、青石乡(6村)、南华乡(7村)、白泥乡(6村)、金凤乡(6村)、禹里乡(5村)。
第二区,治所小坝,辖6乡31村,即小坝乡(9村)、桃龙乡(4村)、外白乡(6村)、片口乡(3村)、白草乡(4村)、晓阳乡(5村)。
第三区,治所擂鼓,辖11乡75村,即擂鼓乡(6村)、东溪乡(5村)、回龙乡(9村)、苏宝乡(3村)、麻柳乡(3村)、金溪乡(6村)、茶坪乡(13村)、邓家乡(6村)、复兴乡(10村)、太平乡(7村)、云龙乡(7村)。
第四区,治所通口辖5乡27村,即通口乡(5村)、团结乡(6村)、永庆乡(4村)、双潭乡(7村)、龙凤乡(5村)。
第五区,治所中心,辖6乡39村,即中心乡(12村)、武安乡(8村)、建设乡(4村)、马槽乡(7村)、白什乡(4村)、麻窝藏族自治乡(4村)。
1954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又陆续调整政区。1954年8月并白草乡入片口乡。1955年1月并第四区入第三区。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市、县所辖区公所名称统一按治所地名称呼的规定,第一区改称治城区,第二区改称小坝区,第三区改称擂鼓区,第五区改称中心区。10月,撤销擂鼓区,所辖乡改由县直辖;12月,并双潭乡入龙凤乡,并团结乡入通口乡,并南华乡入漩坪乡和白泥乡,并金溪乡入茶坪乡,并太平乡入云龙乡和复兴乡,并建设乡入白什乡和麻窝藏族自治乡,并马槽乡入中心乡和白什乡,并麻柳乡入擂鼓乡,并回龙乡入城关镇;对部分村也进行了调并。至此,全县共1镇(城关镇)3区(治城、小坝、中心)25乡177村。
1956年2月,平武县所辖之都坝、甘溪2乡划入北川,北川将甘溪乡北部地域并入云龙乡。3月并永庆乡入通口乡。4月改麻窝藏族自治乡名建设藏族乡。12月设置复兴区,辖复兴、邓家、云龙、甘溪、都坝5乡。
1957年5月,复置擂鼓区,辖擂鼓、苏宝、东溪、茶坪、通口、龙凤6乡;6月,复置南华、马槽2乡。8月,改城关镇为回龙乡。
1958年6月,茶坪乡还隶安县。
至此,全县共5区28乡。治城区辖治城、漩坪、青石、禹里、白泥、金凤、南华7乡;小坝区辖小坝、片口、桃龙、外白、晓阳5乡;擂鼓区辖擂鼓、回龙、东溪、苏宝、通口、龙凤6乡;复兴区辖复兴、邓家、云龙、甘溪、都坝5乡;中心区辖中心、武安、白什、马槽4乡和建设藏族乡。
1958年9月,撤销各乡,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共5区28个人民公社132个管理区。治城区辖治城、青石、禹里、漩坪、南华、白泥、金凤7个公社;小坝区辖小坝、片口、外白、桃龙、晓阳5个公社;擂鼓区辖擂鼓、回龙、东溪、苏宝、通口、龙凤6个公社;复兴区辖复兴、邓家、云龙、甘溪、都坝5个公社;中心区辖中心、武安、马槽、白什、建设(即原建设藏族乡)5个公社。
1961年调整区和人民公社建制。3月,撤销晓阳公社分置开坪公社和小园公社,析擂鼓公社增置三星公社,析通口公社增置永庆公社,析龙凤公社增置双潭公社,析复兴、云龙两公社的部分地域增置太平公社,析都坝公社增置贯岭公社;4月,恢复通口区(治所通口),辖通口、永庆、双潭、龙风4个公社。1962年6月,析回龙公社增置城关镇。至此,全县共6区(治城、小坝、擂鼓、复兴、中心、通口)1镇(城关镇)34个公社264个生产大队1443个生产队。
1966年11月更改了6个公社的名称:禹里改称勇敢、南华改称新华、白泥改称前进、三星改称五星、回龙改称红旗、白什改称先锋,以示破“四旧”。全县生产大队调整为284个、生产队调整为1184个。以后,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尚有一些小的调整。
1981年9月,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公布全县各区、公社、镇、大队、街道标准名称的布告》,变更了2区1镇12个人民公社名称:中心区更名坝底区,复兴区更名陈家坝区;城关镇更名曲山镇;有4个公社恢复了原名,即勇敢复名禹里,新华复名南华,前进复名白泥,先锋复名白什;有7个公社改了名称,即红旗改名曲山,龙凤改名香泉,复兴改名陈家坝,云龙改名桂溪,太平改名太洪,武安改名墩上,建设改名青片。同月,省政府批准将青片公社改建为青片羌族藏族公社。1982年,全县共6区1镇34个人民公社278个生产大队1381个生产队。
1984年1月,遵照新《宪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通知》精神,将全县34个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青片羌族藏族公社改为青片羌族藏族乡);同时又将墩上、马槽2乡分别改置为羌族乡,白什乡改置为羌族藏族乡;同年7月将278个生产大队全部改为村,1381个生产队全部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4月,分别将坝底、小坝、桃龙、外白、小园5乡改置羌族藏族乡,片口、开坪、禹里3乡改置为羌族乡。
1986年3月,分别将治城、青石、漩坪、南华、白泥、金凤6乡改置羌族乡。
1986年8月,撤销擂鼓区及所辖擂鼓、苏宝、五星、曲山、东溪5乡;将曲山乡和东溪乡的白果、华林、东溪沟、楼房坪4个村并入曲山镇,东溪乡其余烧坊、楼房、桐麻3个村并入南华乡;将擂鼓、苏宝、五星3乡合并设置擂鼓镇。
到1987年底,全县共2镇5区29乡(其中18个民族乡)278个村1381个民小组和10个居民委员会。
1988年11月,将都坝、贯岭、太洪3乡改置为羌族乡。至此,全县共2镇、5区、29乡(其中21个民族乡)、278个村、1381个民小组和10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9月,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集镇建设,有利于乡镇功能完善和职能发挥的原则,对乡镇建制进行调整。除保留青片、片口两乡外,将马槽、墩上、坝底3乡合并为坝底羌族藏族乡,桃龙、外白、小坝3乡合并为小坝羌族藏族乡,开坪、小园两乡合并为开坪羌族藏族乡,禹里、青石、治城3乡合并为禹里羌族乡,漩坪、南华乡合并为漩坪羌族乡,白坭、金凤两乡合并为白坭羌族乡,都坝、贯岭两乡合并为都贯羌族乡,将陈家坝乡并入太洪乡,更名为陈家坝羌族乡,将甘溪乡并入桂溪乡,将双潭乡并入香泉乡,将通口与永庆两乡合并建通口镇。调整后,全县共3镇、13乡,即曲山镇、擂鼓镇、通口镇,香泉乡、桂溪乡、陈家坝羌族乡、都贯羌族乡、禹里羌族乡、白坭羌族乡、漩坪羌族乡、片口羌族乡、开坪羌族藏族乡、小坝羌族藏族乡、坝底羌族藏族乡、白什羌族藏族乡、青片羌族藏族乡。
2002年,为便于行政管理,方便群众办事,报经省政府批准,恢复马槽、墩上、都坝3个羌族乡和桃龙羌族藏族乡建制,都贯羌族乡复称贯岭羌族乡。至此,全县共3镇17乡(其中15个民族乡)。
2003年7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川县,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乡建制被撤销。2004年5月,根据县内少数民族构成情况和国家相关规定,经省政府批准,将桃龙乡改建为桃龙藏族乡。
至2007年年底,全县共3镇、17乡(其中1个民族乡)、278个村、1381个民小组和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8年7月21日,北川代管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
2009年2月6日,国家民政部以民函[2009]41号批准“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同年11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民政[2009]15号同意将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所属行政区域析出,设立永昌镇。
2010年1月31日,永昌镇挂牌成立,为新北川县城所在地。
201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置8镇15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311个村和32个社区居委会。
2014年桂溪乡、禹里乡,2016年小坝乡、陈家坝乡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复,撤乡设镇。2019年2月27日,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北川羌族自治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绵府批复〔2019〕249号)同意永昌镇与安昌镇合并设立永昌镇、通口镇和香泉乡合并设立通泉镇、坝底乡和墩上乡合并设立坝底乡、都坝乡和贯岭乡合并设立都贯乡的方案。12月30日,召开组织实施工作会议,完成新设立的永昌镇、通泉镇、坝底乡、都贯乡的挂牌和授印工作。至2023年底,全县设10镇9乡(其中桃龙为藏族乡)。
目前辖区面积3083平方公里,辖9镇10乡(其中民族乡1个),有行政村202个,社区33个,总人口22.9万。 [曲山镇、擂鼓镇、通泉镇、永昌镇、永安镇、禹里镇、桂溪镇、陈家坝镇、小坝镇,都贯乡、漩坪乡、白坭乡、片口乡、开坪乡、坝底乡、白什乡、青片乡、桃龙藏族乡、马槽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