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碚区云清路77号,坐落着一座承载地方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场馆——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8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历史遗珍”“乡建典范”“抗战重镇”“继往开来”四个部分,串联起北碚从巴国时期到近现代2000余年的历史长卷,其中,抗战时期的岁月尤为厚重,成为展现中华儿女不屈精神的生动注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机构、学校随之内迁。彼时的北碚,在开拓者卢作孚的治理下,已从落后乡场蜕变为秩序井然的“花园城区”,成为后方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形成“三千名流汇北碚”的盛况。
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讲解员汤莉介绍:“冯玉祥将军在此奔走宣传抗日,用慷慨陈词唤醒民众斗志;老舍埋首创作,写下抗战主题小说《四世同堂》,以文字为刃直击人心;阳翰笙改写的抗战电影剧本《塞上风云》,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此上演时引发轰动,剧中爱国诗人的形象让‘抗战到底’的信念深植人心。”
漫步陈列馆,一幅民国时期的北碚街道图引人驻足:道路四通八达,街巷井井有条,南京路、广州路、上海路等以省市命名的街道格外醒目,而这背后藏着一段特殊的历史。
汤莉讲解道:“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接连沦陷,卢作孚等人特意用沦陷地名称为街道命名,既是以‘中国不亡’的决心昭告天下,更是用这种方式提醒每一位市民‘勿忘国耻’,将爱国热情与抗战信念融入日常。”
抗战时期迁驻北碚的复旦大学,在此办学8年,培养了3000余名栋梁之材。该校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孙寒冰创办的《文摘》,是我国最早的文摘类杂志,始终坚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立场,还翻译出版了斯诺《西行漫记》中关于毛泽东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然而,北碚的文化繁荣与抗战力量,也成了日军的‘眼中钉’。”汤莉说,“日军曾四次轰炸北碚,1940年5月27日的空袭尤为惨烈:27架敌机投弹百余枚,造成两百多民众伤亡,孙寒冰与6名复旦师生在轰炸中遇难,《文摘》编辑部也化为焦土。”
灾难从未压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像北碚随处可见的黄桷树,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能扎根生长。重庆人民在轰炸中挺直脊梁,用“磊落余肝胆,鼓吹动地天”的气节,书写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抗战史诗。如今,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里的展品和文字,都在诉说着那段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让不屈的抗战精神永远流传。
记者 王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