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登上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榜单、“五一”假期单日接待游客近三万人、吸引的香港客源量同比暴增……长沙铜官窑正以一种超预期的姿态,重回市场C位。背后操盘者盈新发展(前“新华联文旅”)也在蝶变中完成了企业重整、更名转型、战略重塑的一系列关键动作。
它不仅交出一份“文旅复活”的答卷,也试图重新定义中国文旅产业的生意逻辑:如何从“项目思维”迈向“平台逻辑”,如何将一个文旅景区打造成可复制的方法论,又如何在“地产+文旅+科技”的协同驱动下,走出一条从破茧重生到轻盈跃升的发展曲线。
这不仅是铜官窑的故事,也是文旅行业从存量焦虑走向高质量运营的缩影。
大型实景非遗演出《花火铜官》。受访单位 供图
重整“复活”:从司法重整到重回主舞台的资本与政策博弈
铜官窑曾是一块沉重资产。作为新华联文旅斥资百亿打造的文旅重镇,在运营中一度陷入沉寂。融资受阻、项目运营低迷……2022年前后,这座投资体量巨大的旅游度假区濒临破产边缘。
彼时的新华联文旅已连续两年巨亏,面临退市风险,整个集团背负巨额有息负债,旗下项目全面停摆。铜官窑则沦为“烂尾景区”的典型案例之一。
破局的关键,是一场堪称行业样本级的司法重整。
自2022年起,在最高法院统一协调下,北京破产法庭牵头、长沙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最终引入5家投资人注资19.28亿元,债务压力下降近九成。2023年底,新华联文旅成功“摘帽摘星”,恢复市场主体资格,股票也脱离“*ST”行列。
重整的结果,不只是财务数据的恢复,更是企业战略起跳的跳板;它确保了铜官窑景区核心资产的保留和管理权的稳定,更守住了上千名职工的“饭碗”,演绎了一场文旅企业“破局-重构-跃升”的精彩逆转。
而在这场“复活赛”背后,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加持与系统支持。长沙市、望城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为铜官窑重新布局全域旅游资源、优化运营模式提供持续赋能;通过规划节庆活动、开展主题研学、打通政企传播链条,形成“流量—销量—声量”三位一体的文旅新模式。
以破促立、化危为机。铜官窑的“重整复活”,为我国大型文旅企业在面对资金链断裂、经营压力剧增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本;它也成为当前政策与市场交织背景下,一座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资产重组再造的生动缩影。
2025年6月,新华联文旅正式更名为“盈新发展”,并将铜官窑纳入公司名称全称——北京铜官盈新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动作释放了明确信号:铜官窑将成为盈新发展的战略支点,是企业新阶段“地产+文旅+科技”三核驱动的核心载体。
北京铜官盈新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晖表示:“盈新发展的复苏,不再是以‘地产盘活’为终极目标,而是以内容驱动、IP塑造、技术赋能为主轴的产业平台化跃升。”
重整后首要目标就是“止损+稳盘”。盈新发展接手初期采取优化运营成本、统一票务平台、重启招商体系、聚焦暑期档期等系列动作。
与此同时,新运营团队明确“铜官不止窑”的宣传口径,不再将项目限缩于瓷器文化与景区参观,而是将铜官窑拓展为“内容可演绎、形态可迭代、场景可持续”的复合型目的地。彻底转化老的运营思维方式。
针对之前网上的各种质疑与吐槽,铜官窑彻底转向“听劝式运营”思路,运营团队强调“游客反馈即改进导向”,由总经理亲自下场直播、收集游客建议、组织“快闪整改”,围绕游客吐槽“景贵票贵、体验重复”等问题即时回应并调整。
此时,铜官窑的重整成为了裂变的起点。
铜官窑国风乐园全景。受访单位 供图
蝶变之道:从“铜官不止窑”到“文科旅医”的产业融合路径
铜官窑的“第二人生”,不是换个名字重新营业,而是重新设计一套价值结构。
回望其千年历史,铜官窑曾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世界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但过去这段历史被挖掘得尚不彻底,游客体验与文化深度存在明显错位。盈新发展上台后,将“内容”重新置于文旅的核心,着力构建“文科旅医”融合新生态。
首先,铜官窑国风乐园作为核心资产成为新一轮运营重构主平台。而与之配套的铜官老街、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五号山谷等虽产权多元,由地方国企或政府平台管理,但在招商宣传和产业规划上,打包为“铜官窑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形成一体化呈现。
盈新发展对其进行全域性整合,通过一票通游、沉浸演艺、“一票三馆”等机制激活内部流动。春节期间,铜官窑游客超16.3万人次,其中国风乐园近9万人次,美团平台周边游7项榜单第一。
铜官窑烟花表演。受访单位 供图
今年暑期,铜官窑推出“市民终身卡”“夜游双人套餐”“演艺一票通”等“破价格锚点”的产品组合,大幅提升本地家庭与年轻群体粘性;暑期夜间景区运营至凌晨24点,推出大唐戏水节、剧场演艺、灯光水秀等节目,推动游客过夜与综合消费增长。“我们一家三口买了住宿套餐,灯光水秀很震撼,孩子玩戏水不肯走,还体验了汉服拍照,晚上就住在景区里的民宿了。”来自湘潭市的游客张先生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夜游体验很不错,感觉钱花得值,比单纯逛景点有意思多了。”
其次,是“文化+体验”的深度联动。2025年以来,铜官窑景区推出中鼎XR千色之域沉浸剧场、AI剧本杀街区等一批深度互动型体验项目,突出科技感与年轻化。通过场景创新激活游客“深度停留”,也助推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其中,机器人博物馆引入AI讲解、机械臂投影互动等展项,结合国风科幻美学设计,成为儿童家庭客群的“打卡圣地”;中鼎XR千色之域剧场则打造全息投影+实景演绎的沉浸式环节,在“敦煌壁画中行走”的科技感中提升文化记忆。“以前游客逛博物馆可能半小时就出来了,现在带着孩子在里面玩互动项目、拍照打卡,能待上一两个小时,出来正好在乐园里体验陶艺项目、买点文创。”铜官窑国风乐园内一家陶艺文创商店的负责人孙先生表示,“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明显感觉客流更稳、停留时间更长了。”
XR千色之域。受访单位 供图
今年推出的《铜官不止窑》系列短视频,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望球作为主角,讲陶艺、秀书画、吟诗对唱、演仿唐生活,硬核非遗碰撞网感表达,播放量破千万,迅速出圈。
这不是流量随手砸的钱,而是将“人设+IP+场景”融合的传播打法,有效带动了“五一”、端午等节日客流激增。最后,是“文+医”的创新融合。在湖南省、长沙市两级政协牵头下,铜官窑提出“文科旅医”产业路径,以“医圣”张仲景长沙坐堂问诊为切口,打造仲景堂中医文化体验区、演艺项目《仲景在长沙》、中医药非遗工坊、中医药餐饮药膳等多个项目。
今年6月,铜官窑在中医药产业联盟大会上对外发布将构建全国首个中医药主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此形成文化IP与现代医养融合的新场景。
此外,盈新发展还引入竖店影视基地、徐悲鸿艺术馆等项目,推动文艺与消费场景融合;打造森林谷健康养生区,发展微度假与康养经济;实施“筑巢引凤计划”,吸引文化创意机构入驻,全面构建“内容+空间+场景+运营”的产业闭环。
万众瞩目的还有铜官窑携手竖店影视共建的中部首个“影视+教育+文旅”基地,它依托唐风建筑,打造短剧拍摄、大学生孵化、研学旅游三位一体的创作生态圈。项目将于“十一”长假前开放,年孵化短剧超500部,预计年接待超20万人次,探索“跟着短剧去旅行”的新模式。
“铜官窑的下一步,是从‘复苏范本’走向‘文旅样板’,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联动中医药国家战略、承载中华文化出海的重要支点。”刘春晖介绍道。
铜官窑,不止于“窑”,更正在成为湖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和样板区。
沉浸式演艺《无梦到铜官》。受访单位 供图
面向未来:乘势入境游东风,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如今的盈新发展,已不再满足于经营一个景区,而是正在塑造一套从内容孵化到城市运营的系统能力。铜官窑希望成为样本,更成为方法论。
从入境游来看,长沙铜官窑正成为港澳游客北上的热门目的地。2025年上半年,香港游客来长人次同比增长超130%,铜官窑国风乐园在抖音连续三周位居景区榜第一。6月11日,铜官窑与香港金彩假期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在港推动湖湘文化推广、游客组织服务、品牌传播等方面全面合作,目标是在港曝光量增长300%,实现入境游收入破亿。
与此同时,盈新发展已启动“轻资产输出”战略,拟将铜官窑模式复制输出至其他城市文旅项目中。该路径强调“策划+运营+服务”输出,依托旗下的湖南海外旅游渠道资源,与地方政府合作,实现内容植入、客流导入、场景运营、品牌孵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不再靠“拿地造景区”,而是靠“输出场景工具包”。
如今,铜官窑片区正逐步构建“文化IP+科技互动+康养场景+旅游消费”相结合的新型文旅生态链。其理念底座,是从“景点式开发”走向“生活化聚场”,从“文化输出”走向“情境消费”。
文化项目的蝶变,也推动出一种“轻资产+强内容”的品牌孵化路径。目前,铜官窑围绕“陶瓷美学”“国风少年”“沉浸演艺”等方向孵化IP人物与演出剧目。未来,还拟将“铜官IP”授权于湖南多地打造“姊妹演艺空间”,实现文化内容的跨区域输出。
在品牌联动上,铜官窑也不再自建闭环,而是转向“平台协同”。刘春晖介绍:今年盈新发展与“赣超”成功达成总冠名协议,下一步还将参与“湘超”及其他体育赛事合作,借助“体育+文旅”模式吸引赛事客群与粉丝经济,为景区注入活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科技赋能体系亦在持续升级。除智慧景区系统、AI导览、数字沉浸演艺等已有探索外,盈新发展还与上海在云顶文旅集团合作,在铜官窑导入“拍报机”等互动设备,打造“文化+科技+商业”的融合空间。铜官云巴预计2027年建成,将与长沙地铁无缝对接,构建新的城市文旅流量通道。
此外,盈新发展亦积极布局城市更新业务,结合地产项目盘活、城市空间改造、文化内容注入、产业场景再造,构建“地产稳盘、文旅铸魂、科技拓维”的三核发展模型。
未来,这种从“资产经营”转向“内容+渠道+平台”的产业跃迁模式,或将成为一类新型文旅企业的标准打法。使景区不再是静态的展示空间,而成为内容自迭代、流量自孵化的“超级文化场域”。
一座千年古镇的复兴,正以其文化根脉、产业张力和融合智慧,在湘江之畔缓缓展开新的宏图。铜官窑的“复活”,是盈新发展的“涅槃”,更是中国文旅行业在“轻资产转型、IP驱动、多元融合”趋势下的一次集体回响。
它不再依赖传统的“造景+门票”模式,而是在司法重整的重压下,以更轻盈、更系统化的姿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边界——文能塑IP,医能强体验,科能拓场景,旅能带动消费。
一个景区成为了平台,一个项目成为了方法,一个企业也由此走向了重塑。
铜官不止窑,盈新不止盈。(潘杏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