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有一座古寺宝刹,距今已经有1370余年历史,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
它于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悼念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报答慈母恩德所建。
同年12月,玄奘西行求法满载而归,唐太宗为其隆重举行入寺升座仪式。在此玄奘潜力研究翻译佛经,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这座寺庙,也就成为了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还有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
一年后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成为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几年后为了供养玄奘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唐高宗又在此寺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共7层,高64余米,登临可将长安全景尽收眼底。自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一时兴起在大雁塔下题名纪念后,就演变成新科进士的必选项目。
尤其白居易金榜题名后挥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让这座古寺愈发风流天下闻。
这座承载了中国孝道、佛教文化还有科举风流的千年古刹,就是慈恩寺,想必大家也都猜出来。
这里有古木浓荫,高塔莲池,又靠近曲江,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的避暑天堂,并留下精彩华章。

1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唐·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与友人苗发一路追凉而来,到慈恩寺避暑。
终于来到这座宝刹,二人不敢正视骄阳似火,不时仰望寺院玉饰的椽头,寻觅清凉。
他们在靠近池水的树荫草地上静静躺下,如同一对鸳鸯同起同坐。这里池水清清,就像“虎溪三笑”的庐山东林寺,高僧云集,佛法精深。
同时还人迹罕至,树木幽深,只有到了日落西山之时,才会看到倦鸟踏着夕阳缓缓归来。若问什么是无心法,或许就如莲花身处淤泥却不染尘埃。
李端年少时曾闲居庐山,师从诗僧皎然,对“虎溪三笑”的典故信手拈来。相传东晋慧远法师送客不过溪,但有次送客时因相谈甚欢却不知不觉越过溪水。
来访之客正是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三人过溪,虎辄号鸣,于是大笑相别,后人在此处建造了“三笑亭”。
此诗化用虎溪典故,出于对慈恩寺的尊重与仰慕。末句对“无心法”的追问,是佛教里常常探讨的重要议题,即让真心离开妄念。
李端身处中唐,虽进士及第但入仕后并不顺遂,加上体弱多病,最终隐居湖南衡山,心中也有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
此番寻访深山古寺,他驱除了夏日炎暑,也觅得此心安顿的良方。“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心清净。

2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唐·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注:火宅,比喻充满众苦的尘世。
卢纶同为“大历十才子”之列,曾写下《送李端》,“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但此次与卢纶同游慈恩寺避暑的不是好友李端,而是时任补阙官职的好友崔峒。
慈恩寺掩映在茂林高木中,二人躺在绿荫遮蔽的石头上,周遭一片清凉静谧。此时心如仙鹤为伴,想必神仙看了也自愧不如。跟随高僧参禅,又似老翁看透世事。
池中鱼儿自由游动,荷叶上的露珠不时滚落沉入水底。竹林传来阵阵清风,惊得鸟儿四处飞散。
此时才醒悟,人活一世,本就居住在充满烦恼的俗界中,要像禅宗那样寻求自我解脱,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卢纶屡试不第,仕途更是潦倒不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壮志豪情只能在笔端流淌,英雄无用武之地。
或许身处慈恩寺,他会羡慕那些新科进士雁塔题名的风流荣耀。可这些人生失意,只能借助古寺的禅意来消解驱散。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写得颇为清新灵动,捕捉到鱼儿嬉戏和竹风乍起时,荷叶露珠滚落与飞鸟离散的瞬间情景。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有一种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之感。就将尘世当成火宅,自己寻求解脱。

3
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
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
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
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
—唐·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
刘得仁生卒年不详,相处为公主之子。此生虽困于科场三十载不第,写诗却清莹澄澈,此诗读来清凉脱俗。
慈恩寺古松高耸入云,与大雁塔气势两相高。茂密修竹婆娑生影,映照在长廊上,更显空寂清静。每天在这里倾听着万籁俱寂,没有比这深山古寺更清凉的地方了。
僧人充满真气的生活让我内心沉静,山间淡水煎煮的茶水却散发着幽幽清香。我坐在东楼上久久凝望远方,直到夕阳西下不断回荡起钟响。
整首诗,有古松修竹,有巨塔空廊,有深山虚籁,处处流淌着佛寺特有的清静幽深。
所谓“虚籁”,有两种解释。一言“林中声绝,故曰虚籁”,声音消失后的极致静谧;一言风产生的断续声响,如“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
用在深山古寺,不管是风声还是万籁俱寂,都极为贴切。尤其清风吹过古松修竹,带来丝丝清凉,涤尽世间尘埃。
“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既让人感受到山僧真心诚挚的待客之道,又让人体会到清净修为,平淡中有至味,人间有味是清欢。
“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现代人能有多悠闲,才能将奔波忙碌暂时搁置,久坐待斜阳,闻钟醒人心。
“振”,不只是钟声在山间回荡,内心的喧嚣、浮躁、烦忧也被禅音一点点涤荡。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做一个纳凉消暑的山中人。
愿这个盛夏,也能寻一古寺,寻得一份清凉,静享一段安闲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