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深邃的晋北地区,除了众星捧月般的大同古城,还有恒山脚下有“中原锁钥”之称的浑源县,同样拥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浑源县的悬空寺似乎比县城本身更声名远播,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浑源县守着2300年光阴,还保留着十分原生态的晋北山城风貌。
不到2000平方千米的浑源县,竟有29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处;除了大名鼎鼎的悬空寺,还有永安寺、大云寺、圆觉寺、律吕神祠、栗毓美陵园和浑源文庙。当天从大同市区出发,在游览完悬空寺后,我们决定探访不远处的浑源县城,并吃个午饭。
悬空寺
晋北地区老牌网红景点,在大同火起来之前,悬空寺和云冈石窟便已“先声夺人”。悬空寺建于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世界十大“岌岌可危”建筑之一。恒山十八景,悬空寺当属最胜一景。
悬空寺始建于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后来屡毁屡建,现存主要建筑建于明清时期,奠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院两楼”格局。悬空寺依托悬崖峭壁,以 “奇、险、巧” 著称,整座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仅靠榫卯结构和力学原理嵌于岩石中,这是来自古人的“黑科技”。“悬空”只是错觉,了解其严密精巧的结构后,才明白它相当稳固,倒显得底部那几根柱子有些装饰意味了。
悬空寺面积不大,但是鼓楼、钟楼、佛堂、经阁、主殿、过殿等一应俱全。大约在金代,悬空寺变成了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比如纯阳宫中供奉着道教的吕洞宾,三教殿中则同时供奉老子、孔子和佛祖,顺应了当时的趋势。
浑源永安禅寺
其实悬空寺我之前去过,浑源之行最期待的还是黑悟空的取景地之一——永安禅寺。靠着游戏的热度,这座长期以来名不见经传的寺院也是火了一把。但是比起大同古城里的华严寺善化寺,这里又绝对属于清幽小众。
永安禅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金元之交,元延柘二年 (13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之殿及东西配殿。目前仅存传法正宗之殿为元代遗存,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式殿顶,出檐深远,古朴庄严。寺内其余皆为明清补建。
大殿精彩之处一是稍间墙上的巨型榜书,“庄严”二字为1315-1342年任永安禅寺住持的月溪和尚所写,大气的书法字体与建筑似浑然天成。大殿的背后还有“虎啸龙吟“四个大字,为乾隆年间张煖所写。佛殿外书写巨型大字,在佛寺建筑中较为少见。
二是大殿内的巨幅水陆壁画和天宫藻井。壁画对外介绍为元代,实则清朝补绘更多。内容为藏传佛教十大明王和水陆法会,170平方米的壁画上有密密麻麻人鬼怪像882尊,人物立体生动,且色彩保存极为完好,实在是寺观壁画中的珍品。另外明间的天宫楼阁小木作藻井十分精美。
圆觉寺砖塔
距离永安寺很近,在永安寺的山门处就能望到不远处耸立的砖塔。圆觉寺始建于金代,抗日战争时寺内木结构建筑悉数被毁,只剩砖塔一座,为金代原构,明清时均有修缮。
砖塔全称"释迦舍利塔",八角九级密檐式,高26.4米,是浑源县城地标性建筑。砖塔为仿木结构式样,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砖砌须弥座,四周雕刻有荷花、牡丹、狮子等图案。塔体内部辟八边形塔心室,塔身向上逐层收分,第9层八面各辟一座单层小塔,其上叠涩出刹顶,上立铁制翔凤鸟可随风旋转,辨识方向。
这是中国保存最古老的风向仪,在全国范围内也非常罕见,也是圆觉寺砖塔最大的看点。
浑源文庙
虽然没有上面这些建筑那么亮眼,但是同为国保单位的浑源文庙,也值得一去。文庙位于县城中心,始建年代不详,只知元代初年扩建,明代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沿中轴线现仅存有山门、大成殿、尊经阁,两侧有配殿。大成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犹如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低配版,殿内减柱营造了夸张的空间感,带着浓郁的金代和元代的木构风格。
最后在主街道上吃一碗最正宗的浑源凉粉,犒劳早已饥肠辘辘的五脏庙。凉粉质地爽滑,口味酸中带辣,北方的辣其实更多的是香气,就算平时不吃辣的也能接受。夏天来上一碗,再配上一个饼子,作为旅途简餐再合适不过。
浑源古城主街道修旧如旧,建筑多为明清风格。距离主街道不远,一些深巷角落里的房子依旧是夯土质地,似乎早已无人居住。
而县城内更多破旧的老房子正在陆续拆除,文庙、府衙一带正在进行大规模施工,像是要天翻地覆地去搞一番大事业。车子在县城一路疾驰,一个原生态的古城正在一点点离我们远去,访古要趁早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