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志在四方、“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历经30年考察撰写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徐霞客在云南县(今祥云)的两次旅行,历经五晚七天,他在387年前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云南县书写的瑰丽而又绚烂的文字,至今仍散发着历史的光芒。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387年前的那一天——
在云南县普淜山区坎坷不平的山间小路上,一个老人正在冒着山谷中吹来的寒风,一路前行。这个长途跋涉的老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有谁知道,此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千古奇人”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
在云南县旅行考察的日子,徐霞客每天迈着疲惫的双腿,匆匆前行。而到了晚上,尽管已十分疲劳,他还要借着投宿处微弱的蜡光或油灯的光亮,抛开一切杂念,小心翼翼地取出纸笔,把白天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无论多晚,他都要计划好次日的行程,才会在寂静的黑夜中悄悄睡下。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五日,徐霞客由天申堂到达大理府云南县的普淜,宿普淜;十六日,从水盆铺,经沫滂铺,宿小云南驿;十七日,经练场(今练昌)村,过温泉、到水目寺;十八日,在水目山拜访无住;十九日,经酒药(今九约)村、狗村铺(白鹤村)、清华洞,到洱海卫城;二十日,自洱海卫城、四平坡到达九鼎山寺,再经梁王村松子哨到达“云、宾之界”,历时五晚六天,可称之为“祥云六日游”。

次年八月二十日,徐霞客又一次由弥渡,经酒药村(今九约)、饭店村,到清华洞、洱海卫城。在卫城北门外吃过早饭后,徐霞客经般若寺、品甸、龙王祠、周官㱔海子,往北到达荞甸(今宾川县乔甸),宿骑夫家,历时一天,可称之为“祥云一日游”。
明代,云南县(今祥云县)隶属于云南布政司管辖的大理府。《明史·地理志》载:“大理府,元大理路。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为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东南距布政司890里。”云南县为其中的“三县”之一。
一路上,让徐霞客无法忘怀的,除了云南县的高山大川和蓝天白云,还有途中不时遇到和交往的云南县人。尤其让徐霞客没有想到的是,除了之前通过朋友书信介绍认识的水目山高僧无住禅师,他在云南县遇到的官吏、普通民众,还有在洱海卫投宿的店主,都主动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热情好客的云南县民众,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奇人”友好相待。使得徐霞客无论走到那里,都有当地民众为他解决食宿困难。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山区的百姓,虽然生活困苦,却待他亲如家人,这令本以为自己会在云南县旅途中孤独无助的徐霞客十分感动。
徐霞客最初出发时,一行四人。徐霞客为“领队”,静闻同行,随从二人,即顾仆与王二。想不到同行10多日后,王二竟不堪艰苦,于浙江富阳洞山境内不辞而别。彼时,徐霞客尚有僮仆跟随,负责其饮食起居,另有随行挑夫,从事粗重活计,如遇挑夫体力不支,中途退出,徐霞客还会另雇当地人接替。
在云南县旅行考察期间,跟随徐霞客的只有顾仆一人,这让徐霞客的旅行变得有些艰难。

明朝虽有完善的驿站制度,每一地都设有驿站,为出差的政府领导提供人力、马轿和食宿。但徐霞客不是政府领导,所以无权享受相应的领导待遇。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影响和平常的人际关系,时常得到地方领导赠送的马匹、衣物、食物,这让他的旅行变得顺利多了。
徐霞客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在赶路时,他经常出钱雇请沿途村民为其抬轿。有时,雇用的役夫竟有七八人。男子人手不够时,还会让妇女顶上。
会聚自然、人文之胜,最早叫“云南”的云南县,让徐霞客流连忘返,印象深刻。在云南县两次旅行,盘桓五晚七日的徐霞客,挥笔疾书,写下自己对云南县壮美山河的真实记录,这些珍贵的记录,分别见于《滇游日记五》和《滇游日记十二》,其记录时间分别为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和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

在云南县旅行考察期间,有不少热心的云南县人跟随在徐霞客身边,为他充当向导,和他一起冒险,攀高山,登绝壁;还有的默默无闻地为他查找资料、安排食宿,这让徐霞客感动不已。这点,从徐霞客在云南县水目山的旅行游记中可见一斑。
“十七日昧爽饭。询水目寺在其南,遂由岐随山之东麓南行,盘入其西南坞中。”余误从其南大路,几逾岭,遇樵者,转而东北下,半里,入玉皇阁。”
由此记录可知,仅十七日在水目山这天,便先后有路人和“樵者”等人,为徐霞客指路。

实事求是地说,徐霞客在云南县旅行考察时,许多当地人对他考察山川地理的意义是不甚了解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徐霞客远离家乡,不畏艰险,出入深山荒野,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所感动,主动为他提供方便。
徐霞客所到之处,云南县的汉族同胞和少数民族同胞,沿途的普通民众,无论生活贫困还是富裕,都尽可能地给他提供帮助。有的主动给他当向导,有的热情向他介绍当地情况,提供考察线索,有的为他接待食宿,还有的为他考察中出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旅行考察离不开向导,特别是在陌生和偏僻的两地交界之处,更是不可缺少。为徐霞客当向导的人,不仅有寺观的和尚道士,砍柴放牛的樵夫牧童,还有在田园耕作的老农和在深山密林中的采药人、打猎人。徐霞客从云南县经梁王山前往鸡足山时,他雇请的向导,就是云南县荞甸(今宾川县乔甸)人。
在旅途中,徐霞客常在普通民众家里食宿,以便了解当地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社会习俗。此外,徐霞客还从地方领导、路人及头人口中,得到过不少指点。

彼时,云南县的交通很不便利。徐霞客在云南县境内近百公里的旅行,主要依靠步行,步行占他在云南县旅程的60%以上。此外,还靠骑马、坐轿。马夫、轿夫大多通过当地领导派遣,他们的劳动十分辛苦。为徐霞客抬轿者,除男夫之外,中途还有妇女、小孩互相轮换,缚舆负重,行于石山离立,陂陀高下之地。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知名的船夫、马夫、轿夫和挑夫,也和徐霞客一道,在考察途中,洒下了艰辛的汗水。
徐霞客所到之处,都受到云南县各地民众的热情相待。彼时,云南县的民众虽然生活贫困,拿不出可观的钱财来资助徐霞客,但还是不要报酬,尽可能地为他提供劳力,抬轿挑担。尤其是云南县山区寺庙的那些僧人,除供给徐霞客食宿外,还尽可能地为他捐助钱财,慷概解囊。他们馈赠金钱、衣服,食物,有的地方领导,还利用职权,以马牌、夫票相送,这让徐霞客在云南县的旅行便利了许多。
今天的人们,不能遗忘的还有徐霞客身边的随从,也就是那个名为顾仆的人。
在西南之行的漫长旅途中,顾仆挑运行李、买菜烧饭,浣衣灌被,做各种杂事,为徐霞客的考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野外考察中,顾仆一路相随,随同徐霞客攀悬量,探洞穴,行丛林,走绝径,克服各种困难,即使处于囊空粮绝的窘迫境地,或身受创伤的危急时刻,顾仆都毫不动摇,始终如一地照顾徐霞客,为徐霞客到达滇西边远之地云南县,完成西南地区的旅行考察付出了汗水。可惜一路随行的顾仆,虽随徐霞客多次出生入死,三年之后,却在鸡足山抛下生病的徐霞客,卷走财物,逃回了家乡。

徐霞客两进云南县,途经今天祥云县的5个乡(镇),行程近100公里。他在云南县两次游历的游记,或者说日记,计有3000多字。其中第一次,五晚六日,1600多字;第二次一日,1400多字。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云南县地名,依次为云南县(小云南)、小云南驿(宿)、沬滂铺、水盆铺、水盆哨、普淜、练场(今练昌)温泉、冉家屯(今阮营)、酒药(今九约)、水目山(宿)、狗村铺(今白鹤)、清华洞、洱海卫(宿)、九鼎山、四平坡(今平坝)、梁王山(今梁王山)、梁王村、般若寺、品甸、龙王寺、松子哨、山冈铺(宿)、周官㱔海子、乔甸(宿)。
徐霞客记录的云南县秀美山川、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的3000多字游记,是送给祥云人民的珍贵礼物,值得后人珍惜。
图文作者 通讯员李树华
责任编辑 严 雪
图文审核 李志刚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讲好祥云故事 传播祥云声音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祥城镇龙溪小区308号
法律顾问 杨明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