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勐海县曼峦回寨寓居避暑,纯属偶然。我中专学农,又长期在家乡农业系统工作,参与并见证了家乡茶叶的推广种植,因此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随着年岁渐长,我愈发重视喝茶的体验与茶的养生意趣,也慢慢迷上了普洱茶,便生出去云南、走进茶山的念头——想了解普洱茶的生长环境、加工工艺与制作过程,也想看看种植茶叶的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态。只是退休前岗位辗转、忙于工作,这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退休后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愿望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怀着这份期待,我踏上了云南之旅,来到西双版纳。常规旅游不在我的规划内,我的目标很明确:游茶山、观茶王、品名茶,同时体验少数民族生活。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因汇聚众多名茶山头、茶王树、珍品普洱茶和茶厂,成了我的必去之地。
上网查询得知,勐海县为了推进茶产业,集中建设以茶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园区位于距县城八公里的勐海镇,园区内有上百家大小茶厂,南边紧邻曼峦回寨。这处村寨曾是重要的边关贸易集散地,从西双版纳州到缅甸地景栋,这里是两国商人的必经之路。现有村民80多户460多人,村民穿傣服、讲傣话、居傣房,却信仰伊斯兰教,当地傣族称他们为“帕西傣”(“帕西”是傣语“回族”之意,即“回傣”或“傣回”)。如今,依托紧邻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曼峦回寨已成了园区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服务区。
这更添了几分机缘。我本是回族,又长期在统战及民族宗教相关部门工作,最期望的是边疆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也曾了解到云南有曼峦回寨和曼赛回寨这两个特殊的回族村寨,尤其对曼峦回寨印象较深,却一直未曾实地走访,所知不过一知半解。
在景洪市区短暂休整时,我查询了前往曼峦回寨的交通:没有直达的廉价公共交通,需先乘公交中巴到勐海县城,再转车前往,虽费用低却耗时;而直接打出租车或网约车,虽一小时可达,但费用高达95-125元。因费用较高,我一度想放弃,但转念一想,人生能来西双版纳几次?错过或许就是永久的遗憾。一番思想斗争后,我还是决定无论花费多少,都要去寨子里看看。
16日上午十时,我叫了网约车从景洪出发,约一小时后抵达曼峦回寨。彼时寨中寂静,村道无人,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行至村寨中心一处较大的“丁”字路口,斜对着路一间茶店里的年轻人正好奇地打量我这个陌生人。我像是被指引般走进茶店,说明自己是外地人,口渴想讨杯茶喝。老板很友好,说正在按客户口味调配新茶,还问我喜欢熟茶还是生茶。我告知平时喝熟茶,也能接受年份久些的生茶。他介绍道:“熟茶养胃,老年人适合多喝;年份久的生茶经后期转化,益生菌增加,益处也会增强。”说着,便娴熟地冲泡了几款店里的古树生茶和熟茶,边泡边讲解茶的加工工艺、存放时间与口味特点。
不知不觉间,我们品了多款茶,闲聊了一个多小时,也互相介绍了自己。期间一场大雨袭来,在淅沥雨声中,我们相谈甚欢。听了年轻老板的介绍,我萌生了在当地民宿住下的想法:既想了解风土人情、体验同胞生活,也想继续游茶山、观茶王、品名茶、参观茶厂。随后,我在他的推荐下买了3款合口味的古树茶,交由顺丰寄回家。
雨停时,已过了两个多小时,年轻老板邀我在寨里的小饭馆吃了午饭。饭后我告诉他,下午先回景洪,明天下午带行李来寨中住民宿,好好感受寨子与同胞生活。他还为我规划了接下来几天游茶山、观茶王、品名茶、参观茶厂的行程。
17日下午,我带着行李乘网约车如期而至,住进了寨里的晓东民宿,计划住5天,22日下午返程景洪。这5天的行程,便全交由那位年轻老板安排。18日,他开车带我去了贺开山,参观古树茶园与茶王树;19日,又一同前往南糯山半坡寨子,看了那里的古树茶和茶王树。途中,他详细讲解了两个山头茶树的生长环境、古树茶园面积、采摘方式、加工工艺,以及茶叶的主要品牌与口感特点。我们还去了工业园区,参观了占地六百多亩、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他也跟我讲了自己做茶、贩茶的成长经历。
接下来的几天,他陪着我熟悉寨子。寨子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曾是中缅交易的关键节点,改革开放后,村内同胞发挥优势,跑运输,开饭馆,做茶贩茶,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基本都住上傣式风格的水泥洋房,家家户户有小车,过上了小康富裕的生活。
勐海县海拔1300米,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是实实在在的“春城”。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气温也比景洪低3℃左右,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0℃,仿佛自带天然空调,让人倍感舒适。而当冬天来临,勐海的气温依然保持在7-24℃之间,温暖如春,丝毫感受不到寒冬的凛冽,对于那些既怕冷又怕热的人来说,勐海无疑是四季旅居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曼峦回寨依托气候资源优势和毗邻工业园区的地缘优势,兴办民宿和饭馆,建设康养基地,“吸引北方人暖冬,南方人避暑”,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从偶然到必然踏入曼峦回寨,享受着凉爽宜人的气候,有这位八零后的年轻老板的倾心陪伴,暑热已烟消云散,我与他已成了“忘年交”,情同叔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