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至1957年间,随着生产蓬勃发展,双鸭山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矿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对于丰富文化生活的渴望如汹涌潮水,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市人委果断决定修建一座公园,为市民打造一方休闲娱乐的新天地。在市委市人委的坚强领导下,“双鸭山市人民公园”的筹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公园原址:荒芜中的希望
筹建公园的重任,沉甸甸地落在了市人委建设科肩上。当时的建设科长卜文海,宛如一位无畏的先锋,带领全科人员踏上了公园选址、踏勘、规划和建设的艰难征程。公园地址初步选定在马鞍山脚下安邦河两岸,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朝着这片未知的土地进发。
从原矿务局“飞机式”办公楼出发,他们跨过铁道,小心翼翼地绕过原公安局看守所(八角楼),再向西南前行,一片广袤的草甸子出现在眼前。时值深秋,草甸子宛如一片死寂的世界,枯萎的草只剩下根茎,紧紧盘结在一起,形成了直径约 30 到 50 公分的塔头墩子。墩子四周,是黑褐色的锈水和令人作呕的淤泥,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建设科的袁洪义、卜文海、张绍先、孙国春等一行五六人,脚蹬高筒胶靴,身背沉重的测量仪器,艰难地踏入这片泥沼。他们手撑测杆,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水手,小心翼翼地跳过一个个塔头墩子,每一步都深陷在泥水中,每一次抬脚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向西南前行约三四百米,一片安邦河冲积的砂土地映入眼帘。这里弯弯曲曲的河道纵横交错,柳树杂乱无章地丛生着,一片片水洼中长满了蒲草,仿佛是大自然设置的重重障碍。再往前,是一片高矮相间的树林,宛如一片神秘的绿色迷宫。树种以曲柳为主,还有核桃树、色树、杨树、柳树、榆树、山丁子等。他们在树林中艰难穿行,树枝如张牙舞爪的怪物,横在面前,他们不得不奋力分开树杈,踏倒丛生的幼枝和荒草,硬生生地踩出一条道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终于,他们来到了安邦河边。当时的安邦河,两岸柳树密密层层,河道曲曲弯弯,露出一片片沙滩。涓涓流水看似清澈透明,实则暗藏危机。河底大小块石参差不齐,二寸多长的小鱼在水中嬉戏,却丝毫没有减轻他们的负担。河面宽约五六米,水深在 0.2 到 0.8 米之间,但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步涉水都是一次挑战。河的对岸是满目荒草,齐腰深的草棵子中,有坚硬带刺的荆棘,仿佛是大自然的尖刺,无情地刺痛着他们的身体;还有拌脚的爬藤,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绳索,随时可能将他们绊倒。尽管如此,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毅然涉过安邦河,走过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来到马鞍山山脚下。他们手抓榛柴稞,脚踏裸露在地面上的片石,兵分两路,如攀登悬崖的勇士,艰难地直攀马鞍山山峰。登山远望,山上山下树木郁郁葱葱,房屋点点,安邦河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西去。如此美好的大自然,让他们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更加坚定了在这里建公园的决心。

初步设想:蓝图中的憧憬
市领导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后,高瞻远瞩地决定,市人民公园就建在马鞍山山脚下、安邦河两岸。这里距市区近,有山、有水、有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更是让这个决定显得无比明智。
公园的初步设想如同一张宏伟的蓝图,在他们心中徐徐展开。公园的范围南至马鞍山顶峰,北面延伸到安邦河北岸约 500 米处。工程分两期实施,近期工程聚焦安邦河北岸,面积约 30 公顷;南岸则作为远期工程,面积约 60 公顷。
安邦河北岸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为动区,规划设有动物园、花卉区、亭池廊阁、儿童乐园及服务设施,宛如一个充满活力的欢乐世界;西部为静区,主要是苗圃及栽植各种树木,有计划地栽植松柏、榆柳或观赏植物,如丁香、桃红、刺梅等,用于教学和观赏,仿佛是一片宁静的绿色海洋。
安邦河南作为远期工程,以栽植果树为主,既能让人欣赏到繁花似锦的美景,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计划简单建设一些石几、石凳、石步,适当设置一两个景点,如山顶设一亭和玉带桥,使两峰相连;山腰处设一石屋,让人仿佛置身于“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之中。
艰苦奋斗:汗水与坚持
20 世纪 50 年代的干部们,要么是从战火纷飞的战场走来的官兵,要么是刚刚参加工作、对未来充满美好遐想和坚定信心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对事业的无限热忱,拥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仿佛有无尽的干劲。
公园建设的第一步,是疏通河道、修建道路、建设小桥。由于地势低洼,这里宛如一片巨大的沼泽,积水严重。他们首先自南小市铁路涵洞到安邦河,挖一条一米宽、一米深的河沟。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充满了艰辛。300 多米宽的塔头甸子及低洼地带,淤泥深厚,每挖一锹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将塔头甸子及低洼地带的水引入水沟,再疏向安邦河,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基础。
接着,他们要修建一条四米宽、约四五百米长的道路,通向公园门口,还要修一座小桥跨越水沟。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由人委建设科承担。他们进行测量、打桩、挂线、分段、组织、指挥,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为了加快建设进度,他们动员全市三大机关(市委、市人委、矿务局)全体工作人员,手拿铁锹,肩扛土篮和扁担参加义务劳动。
那时,无论是市委书记胡绍中、矿务局副局长裴友新,还是副市长刘坚,都和群众一样,高挽裤腿和衣袖,毫不犹豫地踏入黑褐色的污泥中。污泥中蚊虫肆虐,头顶上小咬成群,但他们全然不顾。他们抡起铁铣,奋力挖出一锹锹泥土,铲起一个个像筐一样大小的塔头,按照要求码到道路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公园建设的期望。
跨越河沟的小桥,是在矿务局乔益之工程师的指导下修建的。这是一座木桩、木梁、木板桥,跨径四米、宽四米。虽然桥小,但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建设者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座桥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将其命名为“群力桥”,寓意着团结协作的力量。
第二步工程,是修建园内道路、修整树丛、修建动物舍和房屋。按规划,他们首先铺筑了三条放射形道路,一条向东通往预建的动物区,一条向南通往服务区,一条向西通往儿童乐园和苗圃区。当时修路的方式十分原始,他们铲掉树根和荒草,将土地翻整,稍加平整后,在两侧挖半米宽、一锹头深的水沟,把挖出的土垫在道路上,路宽 3 米,然后撒上一层河砂。河砂就在园内取,如今的荷花池便是当时砂坑的旧址。
动物园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一只白肚黑毛、只爱吃糖球的小黑熊和一只三条腿的马鹿,它们是岭东矿的一位猎人赠送的。为了迎接它们的到来,建设者们专门建设了鹿圈和熊舍。

清理树丛的工作同样艰巨。人们带着锹、锯、斧,深入树林。他们按照“以疏救塞、疏密补旷”的原则,对树枝、树杈进行修正。每一次挥动工具,都需要小心翼翼,既要保证树木的美观,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接着,他们铺砂、打场垫道,为公园的建设添砖加瓦。从那时起,每周六一天的义务劳动,几乎成为双鸭山市三大机关干部不成文的规定。
炎热的夏季,公园基本完成。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来到公园。他们走在由塔头墩子码起来的道路上,道路一步一颤,但他们的心却充满了欢笑。他们早已忘记了劳动时的苦累,尽情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享受着自己亲手创造的劳动成果。
人民公园人民建:精神的传承
30 年前,我市广大人民怀着“人民事业人民建”的坚定精神,无私地付出了劳动和物资。1960 年,公园召开了一次庙会。那时的公园,已修建了木栅栏围墙、一个服务性饭店、凉厅和砖薄壳试验亭。矿务局机电厂等单位制作了大小秋千、滑梯、单杠等儿童玩具,石材厂工人专为公园凿了花岗岩装配式方形石桌,每桌配有四个腰鼓形石凳,雕凿精细美观。公园门前修建了一个 400 米标准跑道的体育场,四周为一米高二米五宽的土看台(三年困难时期种稻被毁),园内修建了一个露天游泳池,为 L 型,东西长 110 米,南北长 84 米,宽 34 米左右,四周用块石砌筑,浅处 0.9 米,深处为 2.5 米,用水泵引入了安邦河水。这些早期工程建设,为如今的北秀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鸭山市人民公园的建设,是一部充满艰辛与汗水的奋斗史。它凝聚了双鸭山矿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伟大见证。愿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文:傅淑娴
资料来源:双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编纂的《双鸭山矿区党史资料(1938~2022)》
来源:“0469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